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尔斯顿曾是国际环境伦理学协会的创始人和《环境伦理学》杂志创刊者之一,同时担任美国国会与总统智囊团的环境事务顾问以及包括美国荒野协会在内的20多个环保团体顾问,现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荣誉教授,2003年,因其在生态系统和伦理学方面,特别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杰出辩护而获得坦普顿奖。罗尔斯顿被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自诩为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其以荒野自然观为本体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以客观的自然内在价值为价值论的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理论体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积极地把理论推向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美国学者H.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西方环境伦理学阵营中独树一帜,从价值论角度出发,论证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价值。我们认为,他所提出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是对价值概念的泛化,错误地把价值的客观性等同于价值本身,把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混为一谈。本文指出,对价值概念的准确定义是正确认识自然价值,即真正实现自然价值概念提升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理论能够担负起这一任务。据此,本文将“自然价值”定义为自然对于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环境伦理学以现代规则伦理学为理论资源,将道德关怀拓展到人类物种之外,为自然的道德地位极力辩护。这种以规则伦理为向度的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的固有价值或自然的权利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加上规则伦理学本身的"等级式"和"整全式"的理论结构特征,使得规则伦理学视角下的环境伦理学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完整的环境伦理学应当包含环境规则伦理学和环境美德伦理学两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伦理思维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生态伦理的实践精神等几个理论层面,阐明了生态伦理学始终贯穿着自然和人文的和解这样一个中心,主张在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的问题上也必须打破哲学与科学,真理与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分裂对立,从而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5.
自然权利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自然权利”,即所有自然存在物固有的,按生态规律生存、发展并应受到尊重的权利。环境伦理学从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出发,主张确认自然权利的存在,自然权利与内在价值一起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自然权利理论提出以后,经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为此而展开了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提出了某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本拟就其中的基本主张、理论作出简析。  相似文献   

6.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只有动力机制而缺少评价和规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在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相当成功,而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上却是失败的。发展伦理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怀,在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上,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片面性,合理解决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与“环境价值”,“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内在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伦理的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消费价值对使用价值的背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的革命,把人类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提高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价值观的变化到价值本体化,再到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的争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问题,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当前作为自然价值之根据的自然观有神话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有机论和整体论自然观,以及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置于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向着人的生成"价值;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理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话语及其争论,阐明环境伦理的价值图景与重叠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先驱,被誉为"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美国的先知"和"一个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在美国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卓有建树;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思想史等领域声誉显赫。《沙乡年鉴》是其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自然随笔和环境哲学智慧结晶,特别是其中的《土地伦理》成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经典之作。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由利氏首先倡导并发展完善为当代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人类生态思想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卡逊反对人类过度干预与破坏自然,让自然通过其内在机制达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是其自然主义诉求的真实写照,对人类环境知识短缺与功利傲慢自然态度的彻底揭露,其公平正义持续的环境道德观念是古老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有机结合。《寂静的春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自觉推崇和积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知范式,特别是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因为"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为此卡逊钟情于生物控制优先的全新技术理念和经济环境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伦理到信息伦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伦理理论却在价值论的路径上找到了契合点。自然实体的"内在价值"构成了环境伦理的价值基础,但将自然实体进行数据集合化的"信息体"却无法成功地将"内在价值"嫁接于信息伦理之中,而基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存在"、"双重演化"理论的"普遍关系效应"的生态价值观有效消解了"内在价值",并且成为了信息伦理的新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难题,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事实性道德难题、规范性道德难题和元伦理难题.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上述三个层面的道德难题,元伦理难题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道德难题.环境伦理学的元伦理难题主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价值"的定义难题,基本范畴"自然权利"的定义难题以及如何确证从"内在价值"推出环境伦理的有效性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形态;另一方面,也表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旨趣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拓展。但是,这条路径已经将环境伦理学引入了歧途,它不仅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也没有对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贡献力量。走出环境伦理学困境的诉求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最终结合并孕育出环境实用主义,由此开启了对环境伦理学的改造之路。改造的核心在于逃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枷锁,将环境伦理学重新拉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其核心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张多元主义,拒绝形而上学争论以及参与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价值指向、人性的基因决定论、人类天性与价值之间直接的因果决定论以及人类自由对基因获得方式的依赖性共同构成了哈贝马斯人性论的理论困境,使人性论在人类基因增强伦理批判中日现困境。发展伦理学的发展有限性原则提供了整体主义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人类基因组、自然和社会三个系统对人类角色的限制来考察人类的角色,从而使基因增强对人类的生存可能具有的负面价值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环境伦理学家开始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阐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在环境伦理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环境美德伦理学,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人们从美德视角关怀自然的新尝试,它使得环境伦理学趋于完整.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的"发展天然合理论"导致了发展观的价值危机;而把"能够做"看成一定是"应当做"的,又必然导致发展观上的伦理危机.主体性哲学无限夸大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自然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发展伦理学正是反思、约束和规范人的发展实践的新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内在价值"和"人对动物无义务"常遭误解批判,并被视为造成当今生态困境之恶源。但"人为自然立法"不过是康德论证知识何以可能而进行的设定,"内在价值"只是对人何以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对待,并藉此成为自由的道德自律主体的逻辑规定,而"人对动物无义务"的主张也并不意味着康德主张人无需善待动物。而且,康德借助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阐发了自然的道德价值,论证了人何以具有道德能力。这恰恰可作为人保护自然的理由和依据,并可为沉溺于论证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但因此陷入困境的环境伦理学带来启示,对我们省思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孕育、创生和演进历程,环境伦理学已经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环境伦理学作为介于环境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伦理学的其他一些边缘分支学科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伦理学有可能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敬意的自然观在把自然当作人类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对象时,更强调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伦理价值关系以及敬畏关系,自然与人有着主体性的精神交流。本文认为"敬意的自然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的敬意关系。第二,人对自身的敬意关系。两种敬意关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正是在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展开与自然的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关系;同时,在展开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人自身得到了包括敬意在内的全面发展。这种进路叫做"非去人化的敬意的自然观"。在此,怀特海的创生的经验学说与孔子的创生的成人学说提供了巨大的智慧资源。他们的有关学说引导出了本文的主题:参天地,做全人:做全人;参天地。  相似文献   

20.
基于塞尔学说,建构"两山"制度的关键是通过言语行为能力建构制度性事实体系来重视原始事实,然后又用原始事实的存在保障了制度性事实的建构与发展。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能够克服塞尔制度性实在理论框架的断裂、静态化和极简化的缺陷,使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种关系整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身本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