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瓦雷是科学史研究的内史学派的奠基人.事实上,他的科学史学思想受到了其导师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深刻影响,并在科学史的本质认识和科学史学的基本方法两个层面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科学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鲜明印迹.  相似文献   

2.
柯瓦雷的概念分析实质是对概念进行语境分析。本文对柯瓦雷的知识主体的语境和解释知识主体语境、科学思想及其相关思想语境、科学思想产生的相关因素语境进行分析,揭示了柯瓦雷思想中欧洲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两种哲学传统对他的科学史研究的影响,为当前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结合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柯瓦雷论述伽利略解构亚里士多德天文学体系和构造近代物理学基础都是以自然的数学化为前提的,没有伽利略使数学“进入”自然研究这一前提,解构与构造都失去了基础。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伽利略自觉运用数学工具作为研究“月下区”物理运动的原理,指出这是十六、十七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产物。柯瓦雷忽视了这一点,忽略了社会因素对科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他过分强调内史研究,没有认识到实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104-108
胡塞尔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是科学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构成了胡塞尔科学哲学的内核。它与西方标准科学哲学之间不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思想上有着针锋相对的交锋。一方面,胡塞尔严厉批判了实证主义"残缺不全的"科学观、抽象素朴的理性主义以及"砍掉哲学头颅"的哲学观;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表现出思想根源上的同源性、哲学探究的严格科学性,以及以数学与逻辑作为哲学探究出发点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哥德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德尔(Kurt Godel)自1959年起开始系统研读胡塞尔(Edmund Husserl)哲学并曾给予高度评价,晚年他还向逻辑学家们推荐胡塞尔的著作.本文试图从新近公布的哥德尔手稿所提供的线索,探索哥德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共鸣之处以及所以产生共鸣的根源.期望由此出发更深层地理解哥德尔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并粗略地对哥德尔思想在20世纪西方哲学视阈中的地位给出某些理论评价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还原的科学批判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主张对科学进行现象学还原,而这种还原大体上与某种艺术性取向联系在一起.受胡塞尔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影响,他对科学的客观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在他看来,科学世界建立在实际经验世界基础之上,为了评价科学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应该首先唤醒知觉经验,而科学只不过是其派生的表达形式.我们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受到操作性规则支配的世界维持一种原始关系的问题,"世界的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可逆的本体论关系.  相似文献   

7.
JTB理论认为"知识即得到辩护或证明的真信念"。葛梯尔用两个反例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胡塞尔《逻辑研究》在知识论上取得的突破在于,它在JTB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对信念进行证实的问题,并把知识看成是我们关于某个对象的信念在关于这个对象的直观中得到充实的过程。站在胡塞尔现象学-知识论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JTB理论还是葛梯尔对这一理论的质疑都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旨分析方法是作为科学史家的霍尔顿对科学编史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基旨分析方法的源起、主要思想、基旨的特点与性质,并将之与柯瓦雷、库恩的科学编史学进路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这种方法的科学编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遵循着共时性视角。他对科学革命本质的认识符合共时研究的预设。他将弗兰西斯.培根截然定位到前近代世界,将实验和经验对立,回避近代早期柏拉图主义与中世纪的复杂联系。这些案例可以在共时性视角下得到辩护,反过来它们也可视为共时研究在科学思想史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方法作为一种纯粹技艺的扩张,排挤了科学本身应有的意义,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思想,以寻回科学的意义基础。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积极意义有待于更深刻的发掘,本文从对量子思想史的分析中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数学意义、物理意义以及感性直观意义的分裂,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科学的世界图景的直观理解,这也正显露出实证科学对关于人生意义、目的等根本问题的漠视。生产世界对于我们存在方式的规定性,仍然在启迪我们洞明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认识中的众多困惑,引起我们达到在历史目的中的完全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2.
柏格森认为电影的运动感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感知,他进一步对思维中的电影机制进行了批判。柏格森的批判可以用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加以解析,思维的电影机制中的影像、表象等,相当于胡塞尔从对滞留的现象学描述中区分出来的"回忆","回忆"串连起来的心理学时间完全不同于"滞留"所构成的活生生的当下感知,由此可论及计算机的记忆问题,计算机记忆系统充其量相当于人的"回忆",它不可能具有人的内时间意识中的"滞留"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古尔维奇(1901-1973)是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运动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所创立的格式塔现象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最终启发梅洛.庞蒂创建了身体现象学。为了解决意识的同一性问题,古尔维奇创造性地运用格式塔感知理论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了批判性改造,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胡塞尔感知现象学和意向相关项理论的批评和重构中。由于对格式塔结构的倚重,古尔维奇最终创建了一个没有先验自我概念的现象学,即格式塔现象学。  相似文献   

14.
科恩作为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的科学编史学方法集中体现为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科恩继承、改造了萨顿、柯瓦雷的编目考证法、引证原始材料分析法、概念分析法、历史记录分析法,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编史方法,体现为证据分析法、广义语境分析法、微观宏观整合法、再版补充法。对科恩研究有助于梳理20世纪以来科学编史学方法的推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牛顿研究中,上帝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持久的问题。柯瓦雷认为牛顿对上帝与空间的关系所持的观点与摩尔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牛顿手稿《论重力》的发现使这一观点需要得到重新考察,麦圭尔与卡列罗分别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然而他们的解释并未成功建立上帝与空间观念的融贯性。尽管如此,从牛顿本人哲学与神学方面的思想背景来看,《论重力》中两个关于空间的论题与其神学及上帝观念是一致的,空间并不在任何积极意义上规定甚至限制上帝的实存,因此在牛顿的语境中其论证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由此摆脱"传统"的嫌疑,因为他所理解的笛卡尔的数学化的科学观念,只是把哲学建立为一种演绎系统的理想,而海德格尔则把这种数学化的科学观念还原到了其存在理解之上,即一切存在者都仅仅在被给予主体的意义上才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没有摆脱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存在理解,反而把这种原本隐蔽的理解带到了前台,从而使自己置身于近代科学与哲学的根本意义之中。  相似文献   

17.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8.
意向相关项概念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于胡塞尔从未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从而就如何理解这一概念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同一对象构造的问题,古尔维奇利用格式塔理论重新解释了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概念,一方面他把其规定为感知对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知性意向对象是对象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福勒斯达尔认为意向相关项应被解释为抽象的语言意义实体,它是意识和客观对象的中介。以胡塞尔的文本为根据,我将对这两条解释进路分别给予了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19.
布伦塔诺"原初联想"论的提出是西方时间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不同于康德把时间当作是先验认识的形式,也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布伦塔诺通过对直观内容的深入挖掘,以及在吸收亚里士多德时间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出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时间的第三条道路。在他看来,时间本质上是被其称作"原初联想"的意识行为,原初联想对其他一切意识行为都具有奠基作用,是构造其他意识行为的基础。毫无疑问,他的时间思想为后世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哲学家时间理论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数学直观被胡塞尔视作最高级的范畴直观,它所带来的明见性既是确然的,又是确实的。这似乎意味着数学直观是必然正确的。但另一方面,胡塞尔持有一种数学柏拉图主义,而这又要求数学直观是可错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明见性,从其确实性维度,必须借助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被理解为非完全确实的;而从确然性维度,它应被理解为是由主体经验所建构的,依然受到主体可设想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