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水系工程往往较多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和建成后的景观效果,对水文化及水环境的安全问题关注不够。“宋都水系工程”作为开封的大型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全面考虑工程的文化意义及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区村镇的生态环境是影响流域全局安全与发展的基本单元.如何设计山区村镇的发展路径是涉及长江这样的大河流域生态重建的重要课题.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生态重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生态教育·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化建设的系统思维和因地制宜的规划与实施是关键.北川县黄家坝村正在进行着成功的探索与实践.该村位于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湔江下游窄河谷浸蚀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己使渴望致富的农民体验到自身利益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开始实施按生态微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山区地域特色的农、林、药、旅多元经济,多功能庭院经济和农村第三产业,小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落的初期目标;和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围绕县城拓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加快小城镇化步伐,积极参与构筑区域生态屏障,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确保生态环境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江西岩泉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保护工程、生态文化建设、科研监测、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该规划成果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开发景观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林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肇庆市"千里旅游走廊"景观生态建设对肇庆市环境保护及提升旅游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图及土地利用图,沿旅游线路划定了"千里旅游走廊"景观带,分析了景观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据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模型将景观带规划为5种景观类型,分别是生态林景观、水系风光景现、生态农业开敞景观、园地观光休闲景现和人居文化景观.通过5种景观类型规划前后景观指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每种景观类型的景观建设措施,为肇庆市环境保护及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规划引江济太通道,根据芜申运河航道工程和沿线水系以及水利治理规划,从运行成本、水量流失、水质保障、航道运行、综合效益和调度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利用芜申运河通道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环境对沿线水系和水利治理的影响,并与望虞河、新孟河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芜申运河近期还不具备引江济太条件.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中,水系水体规划建设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它为实现滨水地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提供有利的保障.水系水体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场地竖向、城市景观、防洪排涝、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综合协调规划水系平面、水系竖向、水系运行、水污染防治措施等,才能达到滨水地区的水系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符的要求.文章结合规划设计实例,从水系平面、水系竖向、水系运行、水污染防治措施4个维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陆川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选取了断层构造、坡度、灾害点密度、工程地质岩组、降水量、人类工程活动和水系这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陆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最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为今后陆川县地质灾害的预防、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区和区域水系与城市有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有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特征,有必要借鉴绿道理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从构建城市区域的水系绿道网络入手,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规划模式,在水系绿道的框架内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旅游经济复兴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山东运河贯通后所面临的河床起伏较大、水源匮乏和黄河泛滥影响等问题.认为山东运河的开凿与变迁不仅影响着本区湖泊的形成与演化,也改变了水系的天然格局,致使原有河湖系统功能紊乱,沿运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土地生产质量下降,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对南水北调工程有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系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格局对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史料与GIS技术分析,系统梳理三山五园地区的水系格局演变与文化遗产遗迹分布特征,为城市文脉传承保护提供空间与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三山五园地区水源开发历经引白浮泉水、引西山水源到修筑昆明湖水库,从借远水到疏近源,水源开辟工程日趋完善;水域面积呈明显阶段变化特征,从金朝到明朝水域面积从2.5 km2减少至1.21 km2,清朝增加至7.62 km2,水系格局达到鼎盛,到民国时期降低到4.48 km2,经不断治理到2019年增加至5.17 km2.2)地区文化遗产遗迹资源丰富,有古典园林、历史遗迹、寺庙建造和近现代文物4类,分别为14、48、24和41处,其数量与类型随时代变化,体现了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更迭.3)水系是多元文化产生的重要空间载体,75%的遗产遗迹位于水系影响范围内,宜加强水系连通性,构建地区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的骨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森林城市与保护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部分城市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城市环境艺术、宜人居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直接依赖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是当前各级政府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给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和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欧洲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我们应借鉴欧洲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 我们的城市发展水平。要积极、主动、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要树立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切实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要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节约型城 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态环境因素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西安欲建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在人居、旅游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必须正视现已存在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着力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协调环境与品牌建设之关系,通过规划、项目操作、理念宣传等手段更新原有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生态城市内涵及其特点,通过对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势分析,阐明了生态城市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就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指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自然 环境保护,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持结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亚男 《科技信息》2013,(7):454-454,404
本文介绍了能源型城市的特点,分析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随之而来的生态结构、环境安全等问题,并以安徽淮南为例,阐述了城市在开发淡水资源和煤炭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如何平衡能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几点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均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出现了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重补偿,缺乏前瞻性.基于上述结果,以石家庄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与建立区域广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是东北各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高校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质。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内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发展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不容忽视.厦门作为国际化花园城市、经济特区,既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也需协调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运用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度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09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市近年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并由中度向良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