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陆地表面上充满水体的洼地就叫湖泊。把地球上所有的湖泊加在一起,大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左右。湖泊有诃节气候、调节河流流量、航运、灌溉、发电以及水产养殖等作用,是重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之一,因此研究湖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区的Landsat TM6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和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江苏省第一大淡水湖,对其周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重要意义.LST(地表温度)是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Landsat TM6数据来分析洪泽湖地区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将TM6数据的DN值转换成亮度温度.在确定了比辐射率、大气透过率和大气平均作用温度之后,就可用单窗算法来计算像元尺度的LST.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图像后,接着进行地表温度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区陆地与水体温度空间差异明显,而且水体及陆地内部差异同样明显.湿地在水体温度中较低,上游河流注入区水体温度较高.陆地表面温度差异源于地表覆盖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湖泊水体年龄与水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数学物理方法给出了湖泊水体年龄展开为湖泊水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浓度的函数表达式.在介绍年龄输运方程概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以微分方程为分析工具,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放射性衰变原理,利用微元法分别推导了湖泊水体的年龄输运方程和湖泊水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各自的解析解;在此两者的基础上给出了湖泊水体年龄与水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球表面约有71%的面积为水体所覆盖,其中绝大部分是汪洋大海,小部分是河流、湖泊、沼泽等陆地水域。由于水体环境的隐蔽性较高,以及探索工具的局限,人们对水体环境的特点、变化规律以及隐藏、栖息于其中千奇百怪的生物至今仍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5.
以长沙地区用于水源热泵的湖泊水库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湖泊水体水温计算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建立的水温模型研究了长沙地区的湖泊水体水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计算出长沙地区湖泊水体冷凝热与取热量热承载能力,并且对冷热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作为以湖泊水体为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为样本,选择湖泊、水库、河流等15块水体,利用Landsat 8影像数据,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水体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由水体和周围地表之间温差形成的温度梯度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水体对其周边地表的降温作用与其景观形状指数相关,景观形状指数与地表温度变化值之间的秩相关系数为0.664;水体离城市中心的距离与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其秩相关系数为-0.608.表明在城市地区,水体的形状和位置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南昌市内7个主要湖泊和赣江水体春秋季可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各湖泊水体可溶解无机碳浓度与碳同位素与赣江水体差别较大;湖泊水体DIC浓度春季高于秋季,而DIC碳同位素则相反,而赣江水体DIC浓度和碳同位素值几乎不随季节变化.南昌市湖泊内水生植物繁盛,而市内赣江段水体清澈,水生植物较少,反映湖泊水体中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受水生植物的影响,而赣江水体DIC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更多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CO2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8.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遥感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巴丹吉林沙漠的地物光谱特征,提出了改进的MDLWI 水体指数法。该方法增加了水体与植被以及水体与干湖盆的区分度,提高了提取沙漠中水体的效率和精度。利用MDLWI 水体指数法,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1990-2010 这20 年间夏季(1991,1995,2000,2005,2010)和秋季(1990,1996,2000,2006,2010)两个系列湖泊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夏季湖泊面积平均值为19.11 km2,秋季湖泊面积平均值为17.74 km2,秋季湖泊面积明显小于夏季;20 年来秋季湖泊面积年际变化呈缓慢减少趋势,而夏季湖泊面积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趋势,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降雨不是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湖泊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夏季地下水补给量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9.
陆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热传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维涡扩散模型的基础上, 发展了考虑有四季冻融相变过程和因异重层结产生垂向对流混合过程的水体(如湖泊、湿地)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传输模型. 模型采用焓代替温度作为预报变量, 既方便了处理水的冻融相变问题, 也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求解方法. 利用以色列Kinneret湖和美国Montana州的Lower Two Medicine湖的观测资料, 对模型的性能和引入对流混合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说明了本水体-大气热传输模型是能刻画湖泊、湿地等水体与大气间重要的水、热量输运物理过程. 通过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湖泊和湿地蒸发潜热的对比, 得出湿地蒸发大于浅湖和深湖蒸发, 这符合实际观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盐湖中的生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分布有无数的湖泊,面积大小不等,水体深浅不一。盐湖是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一种含盐量较高的咸化水体。在盐湖中,不仅存在石盐、碱类、芒硝等普通无机盐矿产及钾、锂、镁、硼、溴、硝石、石膏和医用淤泥等化工、农业、轻工、冶金、建筑和医药等重要原料,而且赋存具有氯化钙、钨、铯、铷、铀、锶、水菱镁矿、沸石、锂蒙脱石及天然气等。  相似文献   

11.
深浅水体不同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两个精细的大气-水体-土壤模式和大气-土壤模式来研究水体深度的变化对水体的气候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深度降到某个值后,水体的气候效应会相反;在一般情况下,这个临界深度约为0.5米。接着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机制。最后试验了这种差异与水体混浊度及陆面的湿度和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鉴湖的形成演变与肖绍平原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鉴湖的形成与流域内的环境发展变化问题,古鉴湖自全新世早期末至今,由于气候变化,海面升降等影响,曾经历泥炭沼泽、湖泊、泥炭沼泽、湖泊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而后一个阶段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筑堤扩大湖泊,围湖造田使湖泊缩小的。  相似文献   

13.
以洪湖为例,分析了江汉湖群湖泊对气温、降水的影响,还分析了围湖造田对湖区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气耦合系统中下垫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环境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区域下垫面状况的改变。本文利用一维十六层地气耦合模式研究了陆地下垫面特征变化对近地层气候的影响,分析了大气边界层垂直温度特征、地面温度变化特征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特征是影响区域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变化对边界层垂直温度结构、地面温度日变化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改变一个地区的区域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5.
16.
呼和浩特市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以及一般作物特征,建立了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并把温度、水分、土壤肥力、投入水平、春旱等限制因子对土地气候生产潜力的障碍作用,进行了定量模拟分析,探讨了提高区域土地生产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油田注水过程中不仅会引起储层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而且会引起储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它们的变化都会对纵波速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会在时移地震剖面上有所反映。利用Biot Gassman方程,并结合各种经验公式,获取流体体积模量、岩石弹性模量,分析讨论了砂岩地层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含水饱和度单独变化和共同作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渤海油田砂岩地层纵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该地区时移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时移地震监测油藏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地面景观在彩红外航片上的影象特征,结合实地调查及有关资料,对东湖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判读分析,结果表明,景区具有丰富的风景水资源、风景植物资源及独特的人文景观。为了充分发挥东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作用,提出以水上游览活动为主、突出楚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市为例,应用SCS流域水文模型对该市部分流域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就越小,降雨-径流的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CN值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低值区主要出现的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