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卵巢切除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47只大鼠在建模后3周,第2次剖腹,观察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将已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和卵巢切除术组(n=24),对卵巢切除术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分别观察两组动物成模后2、4、6和8周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结果:与建模后3周时相比,成模后2、4、6和8周对照组大鼠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基本保持一致,而卵巢切除术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出现萎缩退化并且体积明显缩小,术后4、6和8周与术后2周相比,作用更明显,百术后4、6和8周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仍可见异位内膜组织存在。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呈增生状态,而卵巢切除术组呈萎缩状态。结论:卵巢切除术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逐渐萎缩退化,但未能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6岁,住院号31947,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史8年。腰痛、尿急、尿频、尿病月经期上述症状加重伴血尿1年。于1995年5月16日入院。体检;腹软、腹部未触及包块、双肾未触及、无叩击病。B超检查子宫下段前壁内膜回声显示不清、膀胱三角区见3.82cm×3.12cm×1.70cm低回声团,表面不规则,周边可见动脉回流,后方与子宫颈前壁密切相贴。子宫被膜显示不清。B超诊断:膀胱子宫之间异常低回声包块。膀胱镜检见膀胱右后壁距输尿管口1.2cm可见2.0cm×2.0cm肿物,表面囊泡状,基底宽大,钳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功能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发病机制、免疫细胞、自身免疫反应以及丹那唑对子内膜异位症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郑述春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511-5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国内外有关于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其治疗效果较理想,且副作用小,是较有前途的一种药物,但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 ,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以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最受支持。近年研究发现患者常有免疫功能异常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其在免疫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树突状细胞的作用90年代以来 ,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成功后 ,DC的研究逐渐成为免疫学研究中一个不断升温的热点。DC是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cells ,A…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70-75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复杂,以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临床表现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生长、浸润、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内异症的金标准,诊断的依据主要基于腹腔镜下病灶的形态。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十分棘手,除根治性手术外几无治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及生育的常见病、多发病。课题组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即认为,内异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异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上述病因学研究结果推进了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近年来在位内膜标志物的检测和局部治疗更反映了“源头”诊疗的新观念。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了临床问题解决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及丹那唑对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超微结构的特点。方法:参照Jones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在建模后第6周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丹那唑组大鼠分别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在位内膜相比,模型组异位内膜的基底膜不完整,线粒体有空泡,偶见坏死细胞;丹那唑治疗后,内质网扩张,空泡的线粒体和自噬体多见,细胞坏死较多。结论:子宫内膜移植到腹壁后超微结构发生了变化,丹那唑的治疗常使内膜细胞细胞器改变,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mRNA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异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 ,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模型组在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异症模型组异位内膜ER/PRmRNA大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ER/PRmRNA(P <0 0 1)。结论 :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ERmRNA表达的相对增高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天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2):261-263
探讨电视腹腔镜术在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使用电视腹腔镜配合内凝固术诊断及治疗子内膜异位症32例,术后随访2-30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95.6%,妊娠率57.9%,囊肿治疗有效率88.9%。电视腹腔镜术配合内凝固术在诊治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盆腔腹膜内异症微小病灶中,有其独到之处,是一种好手段。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TNF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及意义。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39例内异症患者(Ⅰ-Ⅱ期17例,Ⅲ-Ⅳ期22例)及16例对照组(其他妇科手术,术中可见腹腔积液者)腹腔液及血清中TNF含量。发现内异症组腹腔液及血清TN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Ⅲ、Ⅳ期腹腔液TNF(62.37±13.7pg/mL)和血清TNF(53.64±17.4 pg/mL)均低于Ⅰ、Ⅱ期腹腔液(76.38±13.5 pg/mL)和血清(75.67±12.3 pg/mL)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TNF在内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含量变化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植物线虫寄生策略及致病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寄生线虫与其寄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复杂的寄生关系,包括其取食的寄主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线虫致病机理提供了基础,致病机理作为线虫生物学防治的理论依据成为线虫学研究的焦点.阐述了植物寄生线虫寄生策略和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马驹红球菌感染最普通的病变是慢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和广泛性肺部脓肿 马红球菌的毒性机制过去大多数是猜测的 ,直到最近才发现了有毒质粒 最近已经研究了驹感染有毒的和无毒的马红球菌cytokine反应 这些发现提示剧毒马红球菌感染的发病机理存在重要的免疫调制作用 在红霉素 利福平联合治疗方案被推广使用之前 ,马红球菌肺炎预后不良 ,报告的死亡率高达 80 % 使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法之后 ,死亡率降至 30 %以下 注射超免疫血浆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所构建的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通过对正常和EMs小鼠在位子宫内膜样品双向电泳图谱的比较,找到61个差异较明显的蛋白质斑点,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和数据库信息检索最终鉴定出23个蛋白,包括11个调控蛋白、4个信号转导相关蛋白、1个代谢相关蛋白、5个膜联蛋白、1个细胞骨架蛋白和1个RNA解旋酶.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EMs的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探索EMs的发病机理,对EM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EMs发病机理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寻找该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占84.61%) ,1例为腹壁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7.69%) ,1例为无创伤史的左侧腹直肌前鞘内膜异位症(占7.69%)。最早发病者为产后7a,最晚为产后10a,平均6.2a。12例在切口处有痛性结节 ,大小与月经周期有关 ,仅有1例无任何临床表现。结论:会阴、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重在预防 ,应尽量避免宫腔操作引起的子宫内膜医原性播散。治疗以手术切除异位病灶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利用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了EMs BALB/c小鼠腹腔免疫细胞和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造模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造模后的21 d内MIF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都高于对照组,尤其在异位灶形成的早期阶段增加更为显著.提示MIF与EMs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可能参与早期的病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唐宕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院内获得性肺炎 (NosocomialPneumonia ,NP)占医院感染的第二位 ,院内肺炎的病死率占院内感染死亡之首位。根据 6 0例NP患者病例为基础 ,对NP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方法作出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遗传易感因素、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反应及细胞因子等方面研究并阐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引起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的潜在病原。明确该疾病致病机理及其宿主与病原的互作将加强对该条件致病菌的发病机制的理解。本研究从影响细菌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和病原与宿主互作两个方面阐述类鼻疽伯克霍德尔菌的致病机理,为该菌的有效控制提供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