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气候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演化效应作了简要地分析,并得出其对环境影响既有利,也有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气候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演化效应作了简要地分析,并得出其对环境影响既有利,也有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地球内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结果,并且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亚洲地貌和地表环境过程及大量地内和地表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研究高原隆升的历史不仅对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途径,而且可为高原区域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隆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新生代青藏高原经历了多阶段、多幕次、准同步异幅且高原南北后期加速隆升的演化过程。具体可划分为55~30、25~10及8~0 Ma 3个主要生长隆升期次。其中55~30 Ma的高原早期隆升,主要集中在高原中南部的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并且可能隆升到接近3 km高度,或甚至更高,有人称之为“原西藏高原”,但其周缘存在准同步异幅的变形隆升响应;25~10 Ma的中期隆升,“原西藏高原”南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可可西里-昆仑山开始强烈隆升,“原西藏高原”率先隆升到目前高度并开始向东西两侧挤出物质、拉张形成南北向裂谷,高原北缘普遍产生广泛变形隆升但幅度有限;从约8 Ma开始的晚期隆升,高原南、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西秦岭以北的高原东北部隆升显著加速,经历一系列短暂快速的多幕次构造变形和生长隆升,最终形成现今高原面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仍有众多科学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的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学证据和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有着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地壳厚度巨大,其隆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貌学、岩溶学和古地磁学等方面仍在积累大量证据,但对隆升过程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同认识。目前在探测地壳的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实验室”是2000年1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成立的部级重点研究实验室,是国内目前唯一以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实验室。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地质记录与环境效应;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与超大型矿集区;高原周缘新生代造山动力学及其与盆地的耦合关系;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地质灾害评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从证据、机制及模型模拟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有关问题 ,认为 :高原隆升具有多阶段、多因素、不均速及整体隆升与局部隆升相叠合的特点 :青藏地区有稳定的冬季风存在时 (7 2MaBP) ,高原的整体高度应该已经达到 2 0 0 0m以上 ,在上新世末期高度已经达到 30 0 0m左右的高度 ;研究争论较多的 7 2Ma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甄别全球变冷与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是能否正确认识高原隆升过程的关键 ;高原隆升的证据、机制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 ,数值模拟和模型模拟对正确认识高原隆升研究意义重大 ,还需不断努力和探索 .  相似文献   

7.
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早弱晚强"的构造活动特征;相对于构造圈闭而言,隆升I阶段更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岩性圈闭发育早而且多期次发育;3期原油充注分别对应于隆升I期的B阶段(E_3~2)、II期的C(N_2~1)阶段和E阶段(N_2~3),配合沸腾包裹体群的发现,说明该区油气成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隆升所产生的远程构造应力。高压系统内的烃源岩进行"突发式"排烃,经开启的断裂向常压系统内运移和聚集。青藏高原隆升晚期强烈构造活动是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主要成因,可以判断在这种"自我封闭"的高原咸化湖盆内岩性油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断裂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甸地区三叠系的5件磷灰石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样品的热演化史,并约束研究区的构造隆升剥露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所有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高于最大退火温度,表明所有样品在记录径迹前都曾完全退火。磷灰石裂变径迹温度-时间轨迹表明,研究区的构造隆升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段,即10.2~5.2 Ma B.P.和5.2 Ma B.P.至今。5.2 Ma B.P.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对整个研究区剥露过程的影响相当广泛,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时期曾经历区域性的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所有样品在上新世(5.2 Ma B.P.左右)都经历了一次快速的隆升,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经历了一次快速构造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9.
探讨中国西部沙漠形成演化的驱动机制,其演化模式为"隆升-河湖-沙漠",其物源包括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以及基岩的残积坡积物等。沙漠的形成与扩张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北极冰盖的演化、特提斯洋消亡的共同影响,其与沙漠的形成和扩张之间的动力过程目前虽然不甚明了,但在时间上却有着较好的同步性,具体体现在8~7、5.3、3.6~3.4、2.5、0.8~0.6、0.15Ma这6个阶段。对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北极冰盖演化、特提斯消亡的时空耦合关系和动力机制建立了初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1.2~0.6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黄土、河流阶地、冰冻圈、沙漠、植被等地表各个圈层在1.2~0.6 MaBP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期间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在此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表其他各个圈层的影响.研究表明:1.2~0.6 MaBP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东亚地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内陆主要沙漠(主要是西部沙区的沙漠)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极端扩张;黄土在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山前和西秦岭等地开始大范围地堆积;以昆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代表的西部高山开始了冰冻圈的发育,各地植被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环境的逐步干旱化.结合这些研究,提出了1.2~0.6 MaBP期间东亚地表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式,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表圈层变化之间的内在耦合.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宇地磁耦合作用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地评价了国内外近几年来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隆升原因、对气候的影响及隆升的数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青藏高原继续研究的目标应定位在建立从109~100年的地球系统演化的"统一理论".提出了为达到此目标的可走和不可走之道路.认为"宇地磁耦合假说"有可能作为此种"统一理论"的雏型.  相似文献   

12.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地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隆升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隆升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隆升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隆起于何时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亚洲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古土壤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中理论上存在缺陷 ,同时指出运用古土壤指示环境变化与高原隆升中土壤发生学上易出现的几个研究陷阱 ,如古土壤的多元发生、异源母质、发生特性的多因素成因与分异、古土壤与现代土壤类型的可比性与精准性等。并讨论解决现有困境的可能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王家山地区新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盆地沉积与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29Ma以来先后经历了初期隆升至稳定阶段(29.0—21.4Ma)、中期随升至稳定阶段(21.4—6.25Ma)、后期逐步隆升阶段(6.25—3.58Ma)和晚期急剧强烈隆升阶段(3.58—0Ma),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 Ma、46 Ma和29.5 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7.
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梁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 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及其隆升对全球尤其是我国自然环境影响十分深刻,它也是当前全球地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介绍了高原隆升机制的几种观点,并对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对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的新近进展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麓柴达木盆地内甜参1井晚新近纪以来的砾岩层特征的研究,并结合砾岩层年代分析,初步探讨了砾岩层反映的青藏高原隆起信息:新近纪晚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系列的隆起阶段,隆起频度较大;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以较短时期的相对隆起;中更新世高原进入强烈隆升时期,尤以晚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两次隆升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季风是个全球性的环流系统,热带辐合带的季节性迁移是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青藏高原的巨地形作用是亚洲季风强盛的关键因素.季风在本质上是能量传递与水文循环过程,在全球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季风研究,尤其是加强低纬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对季风形成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对我国洪涝和干旱等灾害性气候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