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声波与零价铁联合降解五氯苯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对超声波/零价铁协同体系、超声波体系、零价铁体系降解水中的五氯苯酚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详细探讨了超声波/零价铁协同体系降解五氯苯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声波/零价铁协同体系处理五氯苯酚的去除率比超声波体系和零价铁体系的去除率之和还要大,超声波与零价铁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协同体系中五氯苯酚降解速率比单独超声中的降解速率提高了5.67倍,协同反应符合表现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零价铁去除含铀废水中的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零价铁(ZVI)对合铀废水中铀的去除效果,考察了零价铁投加量、U初始浓度、溶液pH、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ZVI对含铀废水中的U(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零价铁的投加量、溶液的pH和U(Ⅵ)的初始浓度对铀的去除率影响较大,投加量为0.05g·(50mL)^-1,pH=4时U(Ⅵ)的去除效率最佳,能达到98.5%,而温度对其影响则相对较小.SEM和XRD对零价铁表征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铁表面的腐蚀以及新的晶体的形成,零价铁处理含铀废水的主要机制可能为UO2^2+的还原沉淀.  相似文献   

3.
纳米零价铁对酸性品红的脱除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零价纳米铁粒子: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表征该样品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尺寸:研究温度、酸性品红初始浓度、纳米零价铁加入量及溶液pH值对零价纳米铁粒子脱除酸性品红的影响,并对酸性品红的脱除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颗粒为球形,单个颗粒粒径小于100nm;纳米零价铁对酸性品红有很好的脱除作用,酸性品红的脱除率随温度的升高、纳米零价铁用量的增加以及酸性品红初始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纳米零价铁对酸性品红有吸附和降解的双重作用,而以降解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我国地下水中卤代烃污染问题, 采用零价铁技术, 应用不同粒径的零价铁, 对4种具代表性的卤代烃(四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的降解动力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在投加过量铁粉、卤代烃浓度为400 μg/L的条件下, 4种卤代烃的降解速率均与零价铁颗粒的粒径大小负相关。4种卤代烃的降解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反应, 按照颗粒零价铁粒径大小, 伪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从大到小依次为K20nm>K100nm>K10μm>K100μm。对比同种零价铁、不同卤代烃之间的降解速率, 得出的结论为K烷烃>K烯烃, K四氯>K三氯, 即氯代程度高的烷烃被零价铁降解的速率最高。基于体系中的pH, DO以及氯离子浓度变化趋势, 卤代烃降解过程中pH升高, DO的消耗与卤代烃降解同步并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表明, 零价铁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水中卤代烃, 可作为饮用水处理中前端处理工艺, 通过脱氯来降低卤代烃的毒性及分子量, 利于后续的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零价铁还原修复技术, 对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修复, 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不同温度、 零价铁的粒径和添加质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当温度为25 ℃, 零价铁的粒径为0.15 mm, 零价铁的添加质量为2 g时, 修复效果最好, 16种PAHs的平均去除率为56.95%.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分析了零价铁与硝基苯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科学家深入研究了纳米硫化零价铁对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还原转化效率和机制,在纳米硫化零价铁还原转化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水研究》杂志。HBCD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添加型环烷烃类溴代阻燃剂,而纳米硫化零价铁是一种硫化物包裹零价铁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随着HBCD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致癌、致畸、致突变且难生物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选择PAHs典型代表——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零价铁还原修复表层沉积物中的菲,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条件下温度、零价铁的粒径与添加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零价铁的粒径为0.15 mm、零价铁的添加量为2 g的条件下,修复效果最好,去除效率可达77.43%。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降解污染物的新型方法的具体应用,即用零价金属尤其是零价铁处理包括硝酸盐、重金属、有机卤化物、偶氮染料、硝基芳香族化合物以及高氯酸盐等环境污兼物,并阐明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连一步探讨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展望了零价金属还原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FeC12·4H2O和NaBH4为原料,凹土为载体,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凹土负载零价铁,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考察了Cr(VI)溶液初始浓度,pH,凹土负载零价铁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对Cr(VI)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r(VI)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和凹土负载零价铁投加量增加而升高,而随pH和Cr(VI)溶液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凹土负载零价铁对Cr(VI)的还原去除基本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凹土负载零价纳米铁Cr(VI)的良好去除效果表明其在地表水原位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方王油田污水特点,设计了一套多功能超细化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通过在污水中混入一定量空气,利用多相流中气液分布与传质原理,可同时解决污水水质改性、预氧化脱硫脱铁等问题,将腐蚀与水质不稳定性问题,在站内的预氧化过程中一并加以解决;现场试验结果表明,CO2去除率65%以上,预氧化脱硫率100%,二价铁、总铁脱除率大于90%,污水p H值提高0.9左右,效果明显。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膨润土为载体还原制得Fe/膨润土复合物(BZVI),采用3种有机阳离子改性剂四甲基溴化铵(TMA)、苯基三甲基溴化铵(PTMA)、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PTMA)分别对BZVI进行有机改性,得到Fe/有机改性膨润土三元复合物.总有机碳(TOC)、原子吸收光谱(AAS)、激光粒度(LPSA)等分析结果表明,经有机改性后,Fe/有机改性膨润土三元复合物中零价铁的负载量减少,同时三元复合物的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采用Fe/有机改性膨润土三元复合物还原降解四氢呋喃水溶液中的十氯联苯(PCB209),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为5,温度35℃,三元复合物投加量为20mg/mL,反应时间为18h时,PCB209的还原降解率达到61%.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复合耐冷菌特性和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性污泥在低温(4-8℃)下的驯化、培养和分离,得到6株低温耐冷菌.采用固定化技术将其固定在聚氨酯填料上.提高了生物法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的效率,COD去除率提高了30%.同时解决了常规固定化颗粒易破碎而无法实现工程应用的问题.通过对耐冷菌生物膜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探讨了固定化混合耐冷菌处理低温废水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油田产出污水是在油气钻井、开采、处理过程中必然的伴生物,也是石油工业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一大污染源。本文从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油田污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油田污水应用环境控制技术,以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从石油工程的工艺本身和改进工艺过程减少油田污水的产出量和提高油田污水的回注利用率,从而显著改进环境质量,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可能性,也讨论了当前在油田污水治理和回注利用方面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市宝山区的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村庄开展实地调查.通过水量与水质的连续跟踪监测,调研农户生活用水习惯及污水排放规律,评估土壤渗滤系统的处理效果,探讨化粪池、土壤渗滤系统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削减贡献.结合试点项目开展情况,对上海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及后续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丽红  唐传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4):14507-14515
在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多的今天,剩余污泥的处理量也越来越大,污泥堆肥处理作为目前最好的污泥处理方式,仍旧存在一些缺陷,而优化污泥堆肥进程以及提高污泥堆肥效率越来越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心。本文主要综述了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来提高污泥堆肥效率,介绍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污泥堆肥的原理,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获取和优化培养方式,同时详细介绍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中各项因素指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深层次阐述了复合微生物菌剂是如何优化提升污泥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煤气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污水,其水量大、成分复杂、浓度高,是一种很难处理的工业污水。根据煤气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特点,介绍了处理该污水的方法,从而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污水处理中 NH3-N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这些方法包括好氧法、厌氧法及好氧厌氧法 ;特别介绍了污水中以处理氨氮为主的新工艺 :AO工艺 ,A NAMMOX工艺 ,BAF、SH ARON工艺 ,PSB法等 ,并对氨氮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照相乳剂水洗污水制备银纳米微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照相行业废水的治理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文中介绍了利用洗印废水制备银微粉的部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