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核心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农业的每次重大突破,无不得益于关键性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利用."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自2010年首次提出打造"种业之都",10余年来,"京"字号种子持续领跑全国,全市每年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00余个,品种数量和销售额均占全国10%.自主繁育的祖代蛋种鸡全国...  相似文献   

2.
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浙905" 浙905是复合杂交组合{中棉所19×[(中8×争31)×(250×兰5)]F8}F6中,通过多种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200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湖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茶树育种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从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方法、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对湖南省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该区域的茶树育种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物种质资源是控制作物性状的基因载体,是作物育种及其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如何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快速、准确地鉴定出育种上迫切需要的新的优异基因,是我国作物育种的急需与作物种质资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我国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应以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品种为突破口.因此本项目以发掘抗旱、抗病(虫)、肥料高效利用及优质基因为研究重点.我们将植物基因组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基因资源研究,提出了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基因克隆的技术路线.项目近两年取得如下进展(1)明确了建立核心种质的策略与方法,建立起了水稻、小麦、大豆初级核心种质.(2)明确了新基因发掘的方法,构建了一批基因作图群体.(3)已克隆到水稻抗白叶枯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赣棉11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陆地棉新品种.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从"六五"开始一直承担江西省重点攻关项目陆地棉新品种选育,赣棉11号就是在"八五"、"九五"攻关期间的成果.该品种集优质、高产、抗逆于一体,200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列入了国家新品种展示计划,还被农业部列入"十五"重点推广50项技术.2002年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2002~2004年连续3年被确定为江西省棉花主栽品种,累计推广150余万亩,覆盖江西大部分棉区,并辐射到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个走出江西,推向外省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组针对染色体加倍技术、培养基研究、试管苗移栽技术、花药接种、外植体播种时期等花药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小麦花药培养高效植株再生技术体系;通过对花培育种的亲本选配、世代选择方法研究,建立了小麦花培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花培技术体系培育出了7小麦新品种,获3项新品种权;创造小麦新种质1141份,其中30份编目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并构建了2个DH群体.  相似文献   

7.
1.我国小麦改良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国家"863"计划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鉴定.其中,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是一项重要突破,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F0003-F0003
该项目是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0802067B)。通过广泛收集苦瓜种质资源并创新利用,经多代分离、纯化、鉴定,筛选出早熟、耐冷凉、抗逆性强的优良株系,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高产、优质、早熟的苦瓜优良新品种“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并于201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扩繁良种;研究配套栽培支撑技术;科企联合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相似文献   

9.
杨立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58-59,61
“辽宁省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优异种质创新”项目获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始于1991年,历时16年。先后以高梁、水稻、玉米、向日葵、黄瓜、番茄和菊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高效育种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并且采用这套技术陆续选育出一批优异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10.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保护地专用黄瓜系列新品种推广示范"日前巳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课题组利用天津黄瓜科研和开发的优势,总结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良种转化推广模式,"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实用性强,对同类作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消费国,近年来的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但是,我国消费大豆约80%依赖于进口,造成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危及我国食品安全及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持。所以,大豆是我国最需发展的作物,也是发展潜力极大的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品种是基础,而品种的培育则取决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开展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把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大豆蛋白质改良,建立大豆品质快速改良的新途径;分离和克隆大豆品质、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聚合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0,(24):F0003-F0003
我国甜糯玉米生产发展较快,但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大多为抗病不优质或优质不抗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甜、糯玉米生产的发展。为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近年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优良甜糯玉米新品种,其中“粤甜11号”、  相似文献   

13.
“龙薯10号”是龙岩市农科所1998年选用优良亲本配制组合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试验育成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种.2006年分别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该品种具有淀粉含量高、高稳产、优质、抗病、较抗旱与较耐水肥等优点.本文介绍了“龙薯10号”的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计划地采用建立横交固定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选育提高等主要阶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远高于家牦牛,体型外貌、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葱研究起步晚,研究水平低,审定的大葱品种较少,栽培技术水平也较低。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大葱品种及育种技术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生产和市场发展了,开展大葱新品种选育研究势在必行。
  从1994年开始,组建了辽宁省农科院大葱育种研究室,开展了大葱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配套栽培研究,主要目标定位在育成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适合北方生产的大葱杂交品种上。  相似文献   

16.
骆国骏  丁静  乌梦达 《科学大观园》2021,(17):前插9-前插10,14-17
2019年6月12日上午,京张高铁最后一根钢轨在中铁三局WZ-500型无砟轨道铺轨机牵引下准确落在清华园隧道的枕木上,精调之后,轨距误差在正负1毫米之内.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智能高铁示范工程的京张高铁实现全线轨道贯通. 百年"筑梦".100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是一条自力更生的"争气路".100年后,京张高铁开启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成为中国铁路从"落后"走向"引领"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海拔和纬度跨度大,气候特殊,即使是很好的优质米品种,米饭也觉偏硬。针对此难点,开展了低直链淀粉含量粳型优质香软米育种。2005年成功育成了首个粳型香软米品种“云粳20号”,2011年通过省级审定(滇审稻2011020号),2012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2.7)。米饭香味浓郁、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品种不仅产量与当地高产品种相当,而且稻谷出售价格比一般品种高出0.5~1.5元/千克(优质稻谷按2.8元/千克计),2010~2012年,在云南省累计推广51.72万亩,新增产值达2.2亿元。香软米品种的选育开创了高原粳稻育种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了水稻育种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西瓜新品种(系)产业化示范开发"项目2年来一直围绕对自主培育的"科赛一号"、"汴早露"、"F208"新品种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挖掘核心技术的增值潜力,强化核心技术优势,提高了现有品种的技术质量指标,使品种的遗传稳定性、整齐度等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项目合同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看到贵刊2000年第2期安锡培先生<关于"优生优育"英译名的问题>一文*,觉得终于找到了探讨"优生"一词的场所.作为多年从事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科普宣传的编辑,我还是想把我在工作中所了解的人们对有关"优生"一词的不同看法和认识转达给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毕竟现在这个词还没有正式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1,(9):50-51
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患病人数近9240万,每年以170万速度递增,预计2025年,可达1亿.历代医家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按"三消"进行辨证.目前,2型糖尿病人群中有40%~60%缺乏典型"三消"症状,因而按"三消"辨证可致漏诊.当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尚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仅限于控制血糖以延缓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而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病变有一定的优势和特长.但糖尿病中医临床辨证尚欠规范,没有统一辨证标准;缺乏对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早期有效干预模式;缺乏降血糖和防治并发症有效中药方药的筛选方法;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尚不明确.34年来,针对上述难点,开展了"三型辨证"临床应用及系列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