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部分在役海洋导管架平台已接近设计寿命,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疲劳寿命评估是海洋导管架平台安全评估的重要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疲劳寿命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本文着重介绍和梳理迄今为止该领域的发现与成果,并对相关问题和未来做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海洋微生物资源的获取与保藏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意义重大。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及其他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从各种海洋环境中,通过多种培养方法、分离获取了大量海洋微生物菌种。其地域来源广、种类新颖多样,应用潜力巨大。联合国内十家重要的科研院所、规范化保藏了大量海洋微生物资源,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株数量达到了一万四千多株。该中心目前已成为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过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进入运行服务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建立了针对南海区域的南海海洋环境数值预报试验平台(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Marine Environment Forecasting,EPMEF)。该平台由区域大气模式、区域海洋环流模式和波浪模式组成。其中大气模式采用国际先进的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  相似文献   

4.
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沿海各国都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人类针对海洋的实践活动越来越频繁。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海洋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伦理视角分析了人与海洋动物的关系,并对海洋动物当前的生存状况、海洋动物伦理成立的可能性及其规范、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引导公众培养海洋动物伦理意识,表明了当今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海洋动物带来的种种威胁,而海洋动物生存及权利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还应该诉诸伦理信念.  相似文献   

6.
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是世界各海洋大国激烈竞争的战场;也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应当给予深切的伦理关怀。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海洋科技的历史发展、当代展现及未来憧憬,分析海洋科技发展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公众海洋科技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海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超过50%的石油资源和超过40%的天然气资源均分布于深水海域.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步伐逐渐迈向深海海域,深水立柱式生产平台(SPAR平台)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深海的浮式平台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SPAR平台被应用于人类开发深海油气资源作业中.  相似文献   

8.
大深度声相关计程及海流剖面仪(简称相关声纳)对军事活动需要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监测、海洋探测等多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声纳及其系列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声相关计程仪和惯导组成的深水远程导航系统是海军急需的水下潜器导航系统,ACL和罗经组成的导航系统适用于水下无人自治潜器(UUV)、智能鱼水雷等各种小型水下平台;声相关海流剖面仪为我国深海流场的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可为各类水下平台提供战区的流场流速信息。具有测流功能的ACL在为水下载体提供导航信息的同时获得载体附近的流场信息。目前国外仅美国RDI公司研制成功大深度相关声纳样机并装船试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陆地之交的近岸海域,是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高和活动频繁的区域,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国近海70m等深线以浅海域作为陆地和海洋的交互地带,不仅受径流、潮流、波浪、沿岸流等水体和生物、风力、太阳辐射等营力作用,还频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形、地貌的形态结构和演化过程同时受地质构造、海平面升降、海洋水动力、水化学组分、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查明近海地形地貌的格局和分布特征,掌握制约地形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的控制因素,阐明其成因机制,不但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数字海洋提供基础的地形地貌数据,而且为我国近海资源勘探开发、海岸工程建设、海上交通运输以及国防安全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威胁着我国近海经济社会活动的安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研究开发的“广东近海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辅助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科学基金资助海洋科学研究 15周年简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科学基金对海洋科学的投入、海洋科学基金成果统计与分析、海洋科学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基金在推动本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对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十五"期间海洋科学优先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对移动水声通信中存在的基础问题和技术难点,发展既可克服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偏,又可抑制多途扩展的移动水声通信技术,旨在稳健完成海洋作业母船与水下平台间的通信任务。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多项通信编码体制、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及湖上试验验证,部分技术得到了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围绕国内外海洋高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以加强全球链接,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将青岛打造成为全球海洋产业创新高地和创新中心,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目标,选择海洋新材料、深海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水健康养殖及捕捞、海洋仪器仪表、船舶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与生态灾害处置共十个海洋高端产业领域,运用文献和专利分析、专家智慧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球创新资源分布路线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海洋浮游生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主要由属初级生产力的浮游植物和属次级生产力的浮游动物组成.海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种群结构、群落多样以及生活史在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地球花学循环、海洋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无人值守的、适合于布放在近海、能实时连续的监测海洋气象环境数据、具备遥控功能的小型浮标测量系统.该浮标系统能够监测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波高、波周期、表层海水流速及流向、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等海洋环境要素等,浮标可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是我国浮标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海洋考古术语研究是汇集海洋考古、语言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术语体系的建构对推动海洋考古学科发展、促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学界话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采用语料库驱动法探讨《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述其原理与框架,以及所需的术语挖掘与管理技术,意在依据海洋考古领域数字化语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海洋考古本体范畴的概念进行描摹、比较、汇总、归类、分析、解释。研究表明,该辞典突破了研究领域桎梏与学科壁垒,利于发现共同的学术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与学术共同体,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考古术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关键过程之一。然而,现有主流地球系统模式中缺少海洋有机气溶胶关键演化过程,导致对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认识匮乏,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海—气系统变异如何影响海洋有机气溶胶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海洋有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如何影响海—气系统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出3个方面研究内容,包括海—气系统对海洋有机物排放的作用机制、海—气系统对海洋有机气溶胶理化性质的影响、海洋有机气溶胶气候效应对海—气系统的影响。通过构建海洋有机气溶胶演化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型,阐明海洋有机气溶胶与海—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为降低气候预测不确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荔 《科学大观园》2010,(18):61-61
五彩缤纷的鱼、紫色的海蛞蝓和海胆,这些漂亮的生物看上去像是生活在马尔代夫或大堡礁暖海里,事实上它们栖息在英国威尔士近海水域。业余潜水人员在斯科默海洋保护区清澈的蓝色海洋里拍摄到了令人惊叹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深海的秘密     
海洋覆盖了70%的地球表面,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海洋深处是人类未知的区域。现在,很多科学家正在利用诸如深海潜艇等工具探索这些区域,已经揭开至少十大秘密。  相似文献   

20.
量算领海的宽度要有一条起点线。这条起点线在海洋法中被称为"领海基线"。领海基线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是沿海国建立海洋管辖权主张的起始线。基线不仅对沿海国的领海主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他的海洋区域,即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张也至关重要。所以,确定沿海国基线的位置是确定不同海洋管辖区域的必要前提,而且对测量不同区域的具体宽度也非常关键。同样重要的是,它还表示国家陆地领土边界的外限,或基线向陆一侧的内水的边界。基线上的基点,对于确定与邻国的海洋边界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以中间线为基础划定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