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特别注意从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至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紧密围绕预期目标,深入分析,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同时,本文也论述了项目的实施在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前沿及区域发展的国家需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展望了青藏高原研究重要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评估方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关于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评估结果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本项目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为对象,采用联网观测、联网控制实验、样带—区域调查等手段,开展关键资源环境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和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理论和生态系统演变与突变转型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软件平台,准确评估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全球增暖1.5℃情景下的资源环境系统发生转折的阈值,编制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高精度分布图,服务于国家对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的关键地区,高原在晚新生代以来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我国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在上竞争激烈。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沿领域,本文概述了大陆碰撞变形与过程,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高原形成演化模工,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高原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以及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22,(2):14-15
以青藏高原和南极冰雪高原为代表的高海拔极区科考对于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重大科学工程.但目前高海拔科考活动仍然主要依赖人力开展,高海拔地区的极端气候气象、复杂环境地形和恶劣生存条件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严重制约了科考活动的深入程度.2017年,我国开展了第...  相似文献   

5.
珠峰北坡地区人类活动一直较少,其环境被认为相对接近地球的“本底状态”.但近年来,这种“本底状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由于这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大气、冰川等及其变化的理想场所.珠峰地区的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该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途径.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以“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目的是揭示珠穆朗玛峰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属信息科学中网络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的前沿研究。互联网正由一般意义下的计算机通信平台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虚拟计算环境。互联网上汇聚的海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建立以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互联网资源为目标的虚拟计算环境,是全球关注的、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课题,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对"地球离极自转"和"冰河期形成因为"的科学发现,为研究全球气候的自然变化规律和预测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基本运动形式,直接影响着太阳热能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和分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全球整体气候变化和区域性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位置相对于空间纬度的变化趋势,能有效预测地球各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地球整体和区域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和规律,找到整体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方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1)南极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进展 在IPY2007/2009,在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的组织协调资助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派出6名科技人员,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边界层大气探测仪器,在中山站和南极冰盖上获取了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10,(5):11-11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实施大会于2010年7月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首批19个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10.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根本;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以及土地资源的格局和土壤环境质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揭示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将这种影响纳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全球变化背景下规避生态环境风险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大热点和前沿命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国家重大需求。未来相关研究需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陆面—水文—环境过程演变为主线,需重点研究4项内容: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传输和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分析、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全球增暖1.5℃/2℃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设计。解决3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及机理、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及环境风险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1,(2):46-47
"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环境和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计划"的目标定位于回答三个基本科学问题:①西部的现代环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②如何区分西部环境和生态的演化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作用?③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西部环境和生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78-79
卫星遥感数据已经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价、陆表变化监测、区域碳循环估算、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原始卫星观测数据转换成各种地球物理参数产品。目前,国际上的陆表卫星产品基本都是在特定的卫星计划中产生的,覆盖的时间范围有限,产品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全球变化研究迫切需要具有长时问序列、高精度以及全球覆盖的数据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35-39
1.国家重大需求分析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休戚相关。海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后备资源宝库,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加剧,在海洋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其结构与功能性状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存等功能与状况的关键要素。受观测手段的限制,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仍不清晰,影响全球变化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预测的精度。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通过遥感观测系统研发、野外联网观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在建立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数据集、解析其耦合机制对森林生产力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既能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联网监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为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山科学会议第249—253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5月,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肿瘤热疗学研究与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中微子振荡与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内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控制”、“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发展与现代科技交叉”的第249—253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肿瘤热疗学研究与应用中的科学问题肿瘤热疗是指利用非电离辐射物理因子在生物组织中的热效应,通过对肿瘤细胞加热升温而将其杀灭的技术与方法。肿瘤热疗学是由热物理学、热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门类科学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香山科…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处于不断加速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进入凸显期。按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2020年我国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在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条件下,如何破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源头和全过程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5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周卫健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研究员。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础科学》2014,(6):14-19
2014年4月16日至5月12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中国‘玻璃地球’建设的核心技术与发展战略”、“大宗化学品可持续化工-生物融合转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含重金属传统药物与安全”、“高强度环境变化下我国南方地区水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基因组编辑前沿技术:应用、生物安全与伦理”的第491-495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2014年2月8日建成开站.作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我国在南极建设的首个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又一个新起点,也必将成为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又一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20.
科学开展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评价,对于有效改善政府公共投入,提升科技资源建设与服务机构的运行与服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见性一可得性一可用性”三维评价模型,本文选取了29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9个仪器共享平台、35个科技文献共享平台、84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等层面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评价的对比分析,以了解我国目前网络环境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评价的总体状况,为科研活动中科技资源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