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针对大型地下商业空间在机械通风方式下的发展局限性,选取位于广州地区的3个在建的典型大型地下商业建筑为研究原型,以地下商业体的混合通风实现为切入点,探讨地下商业建筑的常见入口形式——下沉广场的方位选择对地下商业体内部通风环境的影响.根据设计原型抽象、建立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模型,以CFD风环境模拟技术获取3种模型状态下的速度矢量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室内通风换气次数进行计算分析,并进一步运用WeatherTool软件进行区域热环境分析,从而获得热舒适及温、湿度组合均满足人体舒适要求的自然通风状态有效作用域范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调整的下沉广场的方位及与中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改善自然通风的风速和均匀性,提升舒适感和能源效率;在广州地区,地层的吸热作用有利于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的评价风速;设计中应结合通风性能的模拟来确定大型地下商业建筑的动线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宁  郭小东  刘艳  岳骥 《河南科学》2010,28(7):872-874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针对地震后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地震灾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震后有关的避难疏散场所、救灾干道、物资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探讨了以避难疏散为主的城市防灾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我国震后的救援和城市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量的城市广场实例分析,阐明了下沉式广场作为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地面与地下交通的节点、城市广场的拓展与补充和地下建筑的主要外观等3个主要特点,说明了其在城市广场中的作用和地位。总结了城市下沉式广场设计的以人为本,突出建筑的人性化和推崇生态空间的三原则,并提出了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空间尺度,环绕空间的融合以及广场道路等难点与重点,为今后城市广场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广场通过铺装,被高密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连通。他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本文以双流广场为例论述了广场设计几个要素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柴宗刚 《甘肃科技》2007,23(3):176-178
文章简略的介绍了城市环岛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城市环岛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环岛广场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近而为城市环岛广场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应力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地下空间顶部和侧壁应力的分布规律,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开发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分析地下空间的力学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围绕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做了简单的解析与阐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将成为一个城市规划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中心区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面,发展地下购物空间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目前地下商业街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单纯的商业开发模式为主,但是地下空间的利用不仅仅是局限于当前的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简单的地下商业街形式,地下空间的打造也应像地上空间的打造一样,需要多样化,互动化。为此在项目设计中通过对国内外地下商业街成功案例的细致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出不同地下商业街的特点,通过功能细化和重组,共同营造创新商业网络空间,打造体验式购物公园。  相似文献   

9.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  相似文献   

10.
人性化原则是衡量城市广场空间品质的重要原则之一。时代呼唤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本文就人性化广场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因其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成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城市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防灾功能,梳理总结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对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灾时避难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灾时功能分析,对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明确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研究方法体系。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理论研究成果展现出灾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方法体系日渐完善、方法技术不断成熟的趋势,实践方面则展现出体系建设和设施建设适用性不断提高的方向。为此,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新的绿地分类标准,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入手,调整各类型城市绿地在灾时承担的功能,构建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方法体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城市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其空间布局、平面形态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转换可行性,构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的城市灾害实际情况,依托不同级别的绿地建立避难空间体系仍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选择.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并借鉴亚洲其他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实例,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城市避难体系,合理设置各级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切实满足避难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认知特点和关系,在以往空间认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结合的方法,组织被试者参加了南京河西中央公园的地上地下空间认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地上空间的认知普遍好于地下,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印象。地上地下空间的位置、主次、功能、特色节点等,都对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产生影响。这些为理清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认知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需求量是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战略目标和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的作用与意义,总结了现有的3种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的方法,即分指标预测法、分系统预测法和分区位预测法,并分析了3种预测方法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将分指标、分系统与分区位相结合并考虑需求时效性的综合预测法,阐述了综合预测法的总体思路,并分析了其优点。在综合预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分布体系,建立了该体系的三维结构模型,讨论了该体系的建立方法。结果表明,将综合预测法所得到的预测结果导入地下空间需求分布模型,能使该模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防灾工作的特点,将GIS技术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开发了基于GIS的淄博市防灾减灾决策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以信息管理、灾害分析、救灾决策为内容的综合系统,可实现直观、实时、快速的灾害监控分析与救灾指挥决策,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利用苏州市空间数据库系统,对苏州绿地空间防灾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和统计,对绿地分布现状和人员避难场所进行选择和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符合避难条件的绿地和学校操场等空间场所进行防灾避险空间分布及服务半径分析,对绿地空间进行面积量算,认为苏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应以"五片多面双网碎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式、全覆盖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生态保护的规划设计要求,并为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中生态保护章节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核心地下空间规划,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对济南市及其地下空间开发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构成要素,结合案例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地质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环境振动、植被的影响等。据此,进一步论述了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片区核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包括地下水保护、大气环境治理、环境振动与噪音控制以及城市的绿化建设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评价和优化改进规划方案,建立了以功能耦合度为评价目标的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方案评价方法体系.从功能类型、开发规模、空间布局以及相互联系4个方面建立了3层次11项底层指标的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地下空间功能类型多样性、地下空间容积率、地下空间开发强度一致性等评价指标,并在指标设计中采用了ShannonWeaver指数、变异系数等数学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权重赋值方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无锡市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为实例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反映技术方案样本的特征差异,可有效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BIM技术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状况,从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BIM技术在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得出以下结论:运用BIM技术不仅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论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而且可以对比分析设计阶段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精细深化设计、碰撞检测等工作,为后期的高质量施工提供保障;运用BIM技术还可以在施工前期进行施工方案预演、综合调整等工作,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利用该技术所集成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所有信息,有助于建筑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也能够为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提供良好的应急措施。此外,初步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运用BIM技术应当注意的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广泛调查长春市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钻孔数据的系统分析,结合地层实际分布情况,对个别差异数值进行调整后建立了长春市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并利用GMS(GroundwaterModeling System)软件的Solids模块建立了长春市地下空间三维工程地质地层模型。通过对可视化三维地层的横剖面与纵剖面的分析比较,定性评价了长春市地下空间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分布特征;另外,与其他应用软件相比,GMS软件具有制图便捷,可视化效果良好的特点,所建三维工程地质地层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