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初看到“世知论坛”的消息,我并没有特别在意。我是“世知”多年的读者,熟悉这份杂志的风格,也深知其中每一篇文章的分量,以为“论坛”大概就跟“世知”常常采用的学者座谈的形式差不多。不过既然邀请读者参加,我就报了名,参加了“论坛”的第一讲——就是吴建民、龙永图、沈国放谈中国国际地位那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想不到这次活动一下子吸引了我。不但第一次与三位外交名人近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高见,还深切感受了那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的极度热情。所以第二次论坛(就是李开复胡启恒谈互联网那次)的预告一出来,我立即就…  相似文献   

2.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学习国际政治专业的大学生。去年我看到贵刊招募“世知人”的消息,激起了埋藏在心底的良久愿望——加入“世知”,做个“世知人”。我第一次接触“世知”是在初中。开始是出于好奇心,但它逐渐吸引了我。从高中开始,“世知”就是我惟一长期订阅的杂志,直到现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看“世知”成了我最喜爱的放松身心、了解世界的方式。我在高中读的是理科,强项也是理科,按说我会报大学理科类专业。但是,是“世知”使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当时的理由很单纯,就是读国政、进“世知”。在大学,面对外企高薪的诱…  相似文献   

3.
读者会看到,本期“世知”在形式上又有所变化。“世知”与读者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随时根据读者的要求对杂志进行调整。今年下半年的改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对改版持理解和支持态度的占大多数,我们在每期的“我谈世知”栏目中摘编了他们的一些来信。由于版面关系,发表出来的来信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一些读者对改版有疑虑,或干脆持否定意见。对此,我们几次在“编辑絮语”中做了解答,也多次对一些栏目和内容做了微调。我们曾提出,希望读者对改版后的杂志“读几期看看”。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多数读者已不再担心“世知”是否会失…  相似文献   

4.
编辑絮语     
为情所动,为情所累这里所要说的“情”,是指读者对《世界知识》杂志的情。先说“为情所动”。改彩版后的“世知”已出了三期。对于“世知”改版,有读者叫好,也有读者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支持者认为,“世知”改版使她变得更好看了,彩色版的表现力总是会更丰富一些,况且,新东西的融入并没有影响杂志原有的内核。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很强烈。有读者对“世知”改版后的“花里胡哨”、“广告充斥”、“美女亮相”颇为不满,有人激烈地批评我们“也学会卖广告了”。还  相似文献   

5.
世知告白     
读者张亚伟来信(见上期)希望开辟一个专为普通读者表达想法的专栏;刘文强同学则建议开办读者专栏回答读者的疑问。这两个意见都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读者把你们对国际问题、中国国家安全和外交等问题的看法写给我们,也欢迎读者提出你们对有关问题的疑问,我们请相关编辑或专家予以解答。当然,也欢迎读者写来你对杂志的看法和建议。其实“世知”一直有不定期的专为读者开辟的栏目,读者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世知”发表的文章,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听取读者要求后约请专家撰写的。我们一直强调,杂志是读者、作者、编者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6.
首先向你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我是“世知”的一位忠实读者,觉得这本杂志非常好。我是一位高三住校生,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多亏了“世知”,它让我及时了解到国事、天下事,所以我每天都盼下期“世知”快点来。只要“世知”一来,我就把它从头至尾看一遍,总觉得心里非常舒服。有时候我会向同学们讲一些国事,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像一个时事评论员,感到自豪骄傲。心里非常舒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李志明  相似文献   

7.
在龙源期刊网上,“世知”在线阅读量在亚洲排名第四——这是“世知”12月20日参加龙源期刊网“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排行发布会”时得到的消息。龙源网是全球最大中文期刊网站,“世知”网络电子版全球总代理。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各类期刊共9490种,其中1330余种人文社科类期刊可在龙源网在线阅读。根据龙源公布的数据,“世知”在亚洲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四位,在欧美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27位。“世知”并获得龙源“亚欧美阅读排行前100名双入选杂志”证牌。“世知”在线阅读亚洲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8.
我谈世知     
读“世知”已经14个年头了,这本杂志伴着我走过了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的人生道路。进入新的一年,我就到“而立”之年了,工作地点和性质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动。但我想说的是,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做什么工作,我对“世知”的钟爱不会变,她还将继续伴随我。新年到来之际,向“世知”表达衷心的祝福!目前还在北京的大力一年又要过去了,这一年“世知”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在认识世界方面提高了一大步。每当在国际新闻中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我都试着用“世知”教我的方法去分析一番。虽然不能像专家那样说得透彻深入,但我仍然感到满…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夏秋在杂志上发出招聘启事后,编辑部收到大量求职信函、电子邮件和电话,直到现在依然不断。上面这封来信就是在春节前刚刚收到的。像这位同学一样,许多人讲述了他们阅读“世知”的经历,表达了对“世知”的感情。我们把这位同学的来信发表出来,并借此机会向所有希望投身“世知人”队伍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但也要深怀歉意告诉朋友们:这次招聘工作已经结束,因此请大家不要再寄求职函件过来了。随着“世知”的发展,今后它的大门仍会继续敞开!向希望投身“世知”的朋友致谢  相似文献   

10.
提起资中筠老帅,“世知”的许多读者都小陌生。她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世知”的老作者。这次她写来的上面这篇短短的文字,虽是对一篇文章有关内容的质疑,但依然显示r她一贯的严详学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读者也许会对石渝的文章和资老帅的质疑有小同的看法。但我们想说的是,在}感谢资老帅的同时,我希望“世知”的所有读者,都来向资老帅学习。恰巧在上期,我们在读者来信后附语,希望读者提出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有助于改进杂志的批评性建议。这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日_我们都来学学资老帅吧。都来学学资老…  相似文献   

11.
如果问近20多年来登上“世知”封面最多的人是谁,那一定是萨达姆;如果问20多年来名字在“世知”上出现最多的人是谁,萨达姆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不断地制造着新闻,不断地成为新闻的主角,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但是当他这次再次成为新闻主角的时候,我们却不想再让他充当“世知”的主角了,我们只是把他以前担纲主演在“世知”上演的一幕幕大戏来一次“演出海报回顾展”,算是对他、也对“世知”有关他的报道进行一次“盘点”。———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2.
知音·挚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世界知识》。“世知”对新闻背景的全面阐述,对时局多角度的精辟分析以及各位专家对事件的预测都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我开始了与“世知”的忘年之交。许多新闻中一语带过的事件,世知会详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正是政治的魅力之所在。后来我选择了文科,世知更成为我知识的源泉,加深了我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我可以多角度全面地看待某个历史事件或政治问题。平实理性看世界,这正是一个文科生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友我是一名大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世界知识》杂志,现在也有六年了。《世界知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13.
钱其琛退休后出版回忆录,李肇星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外交,正如许多人所说,反映了一种新风格新气象。吴建民常说一句话: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他最近在接受本刊记者葛军采访时又重复了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种新气象的注脚。从创刊起,《世界知识》就十分关心中国的外交,这是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世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但在当时“弱国无外交”,所以有读者在杂志封面写下“近来国际已然忘记了中国”的沉痛语句。新中国成立后“一扫新纪元”,中国外交更成了这本杂志的特色内容。近年来民众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与日俱增,“世知”的外交板块也…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不少细心的(同时也是热心的)读者,都指出《世界知识》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错情。人们常说“闻过则喜”,但我们在讨论这些来信来电,在感激这些热心读者的同时,却只有深深的愧疚。这些错误有的是常识性的,如把美国“第54届、第43位总统”小布什误为“第43届”;而大部分则属于编辑、校对时把关不严形成的错漏。问题虽“小”,但正如有的读者所说,出现在这样一份“权威性”、“高质量”的杂志上是不应该的。还有的读者指出:“世知”要提高,但基础工作首先且必须做好。诚哉斯言!我们当谨记。  相似文献   

15.
我要为“世知”今次改彩版叫好。2002年,“世知”进行的栏目调整就甚为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更大,很受大家欢迎;今次改彩版,又图文并茂,大家更喜爱。接连的这两次举动,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突出了“世知”所倡导的“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两次改版,是编辑们的苦心,又曾多次征询读者的意见,这种做法十分得体。这种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办刊物的做法,应该发扬和推广。这次改版值得肯定的是什么呢?我陈述自己的管见: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一份杂志就像一个人,倘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就要落伍,要受时代摈弃。这是人所共知的。办刊物,要做到内…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世知工作多年,也对世知往事深为关注。我知道,世知的历程并不只是苦难与辉煌,世知的往事并不只是值得自豪和夸耀。一本杂志,由于一些人、一个团队或一个更大的团体的作用,可能会比许多同代人看得远些,并且引导读者看得远些。在一些历史的拐点上,世知多次有过这样的辉煌。但是,一本杂志终究总是属于一个时代,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当社会只有并只允许有一种意识的时候如此,当社会对世界、对世界趋势的判断出现整体偏差的时候也如此。即使是一本倡导"睁眼看世界"的杂志,一本立志充当一个窗口的杂志。它甚至会加  相似文献   

17.
在“世知”70多年的历程中,许多前辈“世知人”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今年是前辈“世知人”张明养诞辰100周年。说来惭愧,对这位“世知”创办人之一,过去我们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直到近期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而走访他的家人,才对他的经历和事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最早的“世知人”之一1906年3月15日,张明养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里岙村。1930年初,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张明养考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东方杂志》编辑。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进馆不久他就认识了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胡愈之。胡愈之在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除了一代代的编辑外,一批批的作者群也是塑造“世知”发展史的主要力量。目前,“世知”的作者群多为院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专家学者。我想,学者们在此花心血作文章,除了因为在此发文有一种特别的荣耀感外,大概还出于一种学者的责任心吧。十年前,为备考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我听从了一位师兄的建议,多看《世界知识》——“世知”刊发的都是专家学者写的普及性文章,不仅对理解一般性的国际问题有帮助,而且可以学到通俗科普文章的写法。果真,“世知”平实理性看世界的文风不仅是入门者最好的引路人,也使我们这一辈的研究生认识了很多仰慕已久…  相似文献   

19.
从新年第一期起,“世知”恢复“美国专线”——它曾在多年前活跃在杂志的纸面上。但尽管栏目名称未变,想法却有不同。美国是与中国冲撞最多的国家,也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说到美国,又常常感到雾里看花。对美国的了解,能不能做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于是我们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一批青年学者一拍即合,重新推出这个专栏。——编者  相似文献   

20.
回望·沉思     
在本期,我们向读者介绍老“世知”几篇精彩的国内时评。1949年春寒料峭的时候,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到来了。光明与黑暗的对决马上就要见分晓,“对方(———解放军)的饮马长江,为期已经不远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正在进行垂死挣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而就在这个时候,身处“国统区”中心之一的上海、一度改为周刊的“世知”,却几乎期期都在首页发表这样尖锐而精辟的时事短评,其意义自不待言。也正是这些短评,使“世知”终于遭到反动当局的封杀。但是这一纸“永久停刊令”,却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上海解放,“世知”又再生了!长江流日夜在本刊新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