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近日,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简称"农业起源与气候变化")正式启动。项目组和专家组成员60余人参加了6月10日在我校举行的项目启动会。南京师范大学田立新副校长主持了启动会,王建副书记代表学校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对项目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南京师范大学将在项目管理平台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频发极端气候事件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准确理解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规律,能够为适应气候变化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1951-2019年黄河流域84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辅以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上,黄河流域极端低温事件指数呈下降趋势,高温事件指数、其他指数呈上升趋势;且极端气温指数多以55 a为主周期,而极端降水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2)空间上,极端气温指数西北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东部上升趋势明显;极端降水指数东部、东南部呈下降趋势,南部、中部呈上升趋势.(3)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973计划全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3月提出,1998年正式启动,简称973计划.973计划分为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8个领域.2006年,国家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入973计划的管理.截至2007年,973计划共立项464项(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2项),国家财政投入82亿元.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全体院士通过无记名投票推选我校荣誉教授、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学科点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全球变化科学项目(我校主持)首席科学家Robert E.Dickinson博士为中国科学院第七批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在国际  相似文献   

5.
 制定、发布科学计划,对重要科学领域、重大前瞻问题的超前研判、提前部署、重点支持、集中研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遴选、报道国际组织、科技大国2013 年发布、启动的28 项重大科学计划.这28 项科学计划涉及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地球环境、能源材料、综合研发5 个重要科技领域,分别是:①航空航天:"2013-2020 年俄罗斯航天行动"国家计划,中国"2013 年航天计划",英国"国家航天技术计划",日本新版"宇宙基本计划",美国"战略太空技术投资计划",印度"火星探测计划",韩国"2040 宇宙远景"计划,美国"小行星捕获计划","2013-2015 年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计划",美国"XS-1 空天飞机计划";②生命科学:欧盟"人脑工程计划",美国"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 年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③地球环境:中国"天气研究计划(2013-2020 年)",中国"气候研究计划(2013-2020 年)",美国"北极研究5 年计划",中国"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 年)",中国"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2013-2020 年)",日本"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7)",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际海洋发现计划(2013-2023)";④能源材料:欧盟"石墨烯计划",美国"清洁能源制造计划";⑤综合研发: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韩国"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法国"未来10 年投资计划(PIA)",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欧盟"地平线2020".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科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也对伞球变化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并由此发展出一项伞新的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性科学产生的背景足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些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包括气候变暖、土地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的地球环境变化,二是包括人品增长与老化、城市化、经济伞球化与贫富不均等社会转型.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并使这些变化过程向着可持续性目标转变,是可持续性科学的重大挑战.创新性、内生化和协调共振是可持续性转变的特征.目前的伞球变化科学无论在研究的目标和对象,还是在介入的方式和方法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新m现的可持续性科学却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搭起坚实的桥梁,探索环境和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如何朔造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发展及未来预估工作亟需开展,尤其是极端降水的变化与生活生产更是密切相关.该文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基于未来各种排放情景,对极端降水的定义、预报方法以及演变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湿度是气象、气候条件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与环境温湿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率增多趋势明显.探讨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有助于人们科学应对气象、气候条件对体育运动的束缚作用,进而为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赛事安排、赛前训练调控、运动运动员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过程研究为先导,以冰芯记录为手段,进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将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对环境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行剖析,从而提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与机理;阐明极低温环境下的微生物演化特征;揭示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但同时对环境也发生了深刻作用,突出表现在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的退化,水质的恶化等,从而影响到地表物质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因此进行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发展的适应对策研究势在必行,它包括弄清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及不确定性,气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海岸海洋科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面对人口、资源与发展等当代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社会环境问题,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ESS)指导下,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为代表的全球变化(GC)研究工作相继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IGBP新的核心项目“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LOICZ)的建立为标志,海岸海洋代表了当代对海岸的新认识,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加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实施,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海洋秩序,因此,20世纪末,海岸海洋科学(COS)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与全球变化研究紧密结合,成为21世纪科学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鉴于目前对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沱沱河盆地研究不多,作者试用碳氧同位素比值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新生代的始新世到中中新世这一时段内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经过数据计算、图解和分析表明,沱沱河盆地从始新世到中中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始新世-渐新世的炎热干燥气候期和中中新世的温暖湿润气候期.此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古环境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根据选取的27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异常冷昼日数分别以-2.94、-2.16、-7.85、-4.5和-1.17 d/10 a的趋势减少;夏季日数、热夜日数、生长期、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异常暖昼持续日数分别以5.69、6.23、5.23、7.05、5.57和0.89 d/10 a的趋势增加;月极值指数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各极端气温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甘肃中南部极端气温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西北部,河西走廊地区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强降水量、特强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中(大)雨日数、持续干(湿)期与年总降水量均呈较小的减少趋势.河西走廊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表现为增加趋势,河东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大部分呈下降趋势且变化幅度大,年总降水量减少趋势以陇中地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这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不可持续的做法对环境破坏产生的恶果.气候智能型农业对全球继续变暖的减缓、适应和粮食不安全的问题,提供了相关的能力建设、方法指导和推广措施建议.气候智能型农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受益,国际社会承诺对粮食安全、适应和减缓的目标加大投资,从而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推广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气候研究进展和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气候研究的发展,指出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气候多平衡态和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现以及对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气候系统变化的强迫力的认识是气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认为对气候和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气候研究新生的重要方向.展望21世纪,气候研究在全球系统的观测,海量资料的分析及对机理认识的深化和模式的发展方面都将会有所突破.同时,在气候研究的应用领域,如对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有序活动与人工调节气候等方面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过渡性、多样性和敏感性,人类在高原活动历史较为悠久,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响应非常敏感,其研究对于理解极端环境下的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高原人类活动的阶段划分、典型遗迹和环境演变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与论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明显划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和历史时期四个阶段,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状况不断好转,旧石器时代狩猎者已经踏足高原,活动规模小,但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在全新世大暖期的6~4kaBP高原东北缘和东缘产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宗日和卡若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高原人类发展农业、实现定居、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为其特征.4ka前后大暖期结束,冷干化的气候趋势使得高原东缘史前文化发生更替和萎缩,高原东部边缘逐步过渡至青铜时代,农业比重下降,畜牧业逐渐确立,区域性畜种(牦牛、藏绵羊)的培养和驯化,使得人类向高原各个角落扩散,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文化(辛店、卡约和诺木洪),文化发生分裂.2kaBP进入历史时期,高原人群的迁徙、部落的兴起等都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变化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地球大气、气候、海洋、陆地、水文等时间(多年多季等)与空间(全球与区域)多尺度的定量定性科学信息,特别包括重大环境变化的特征信息、变化信息及其响应信息,如极端气候(高温、低温等)、突发频发自然灾害事件(暴雪冰冻、暴雨洪涝、干旱、沙暴、台风、地震、污染等)的检测、监测、预警与及时评估,土壤植被积雪冻土等陆地表和大气温湿度等季节变化对地表生态系统(如碳、氮释放与循环变化等)等是全球时空环境变化及其引起其他相关变化的科学知识、科学评估与科学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三河源区1971—2017年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陕甘宁三河源区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利用1971—2017年逐日降水、气温数据,辅以气候趋势系数、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分析三河源地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极端降水指数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971—2017年,陕甘宁三河源地区极端降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显著。研究区内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增减不一,大部地区极端降水量增多,弱降水日数减少,强降水日数增多,降水强度增大,降水趋于极端化。极端降水指数与多元ENSO指数(ME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存在3~5 a及9~12 a时间尺度的显著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20.
白垩纪期间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如大规模火山活动、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生物群重大辐射和更替、超静磁带出现、白垩纪末生物群集绝灭事件等。同时,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极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范例,被称为“白垩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