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民俗中,有关“钱”的习俗众多:过节有压岁钱、七夕钱,民间有避邪钱、古语钱,人们用“钱”镇宅,借“钱”祈平安,诸多现象似乎能归纳出一个结论:“钱”有“神力”。  相似文献   

2.
“手机上瘾症”是指人们依赖手机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手机不在身边就觉得没着没落的;担心手机没信号,时不时掏出来看一下;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等.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恰拉尔·耶尔德勒姆等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女性出现“手机上瘾症”的几率比男性高3.6倍,当“手机上瘾症”开始干扰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时,就不得不注意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人工自然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人工物的涵义;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结合玻璃的案例,给出人工物的构成要素是材料、能量和信息;通过玻璃杯和咖啡壶的案例,揭示了人工物的物质元素、物理结构、意向功能和符号信息等诸多属性;最后,以实例给出具体人工物与抽象人工物、人文人工物与技术人工物、材料人工物和制品人工物,以及有生命人工物与无生命人工物等的人工物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多媒体技术用语定名时,第一个要定名的术语就是“媒体(medium,media)”。因为一旦“媒体”这词的名字与内涵确定无误之后,“多媒体”就自然好理解了,从而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广播等术语的涵义也就迎刃而解,不必过多作解释与说明了。确实,越基本的术语越难定名,就拿medium(复数形式为media或mediums)一词来说,《英华大词典》上有如下的解释:(1)媒介物;传导体;媒质,基质,介质,介体;中间物;环境,生活情形。(2)手段,方法;媒介;(pl.)宣传工具(指报刊,广播,电视等)。至于其他的解释(如数学中的“平均,中数”等)以及medium可作形容词(中等的……)与本文无关就不列出来了。从信息技术(IT)的角度看,medium至少有四种完全不同的内涵:1.数据(如文字,代表0,1的孔洞,磁化状态……)的载体。实例有卡片、纸带、磁带、磁盘、光碟……,以及纸张,黑板……。须说明的是,“数据”是一个大概念,不只是0、1、2、3、……。ISO/IEC2382是这样定义“data”的:“A reinterpretable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in formalized manner suitable for communication,interpretation,or processing.”(一种形式化的可再解释的信息的表示(形式),以适用于通信、解释或处理)。也就是说,文字、数字、图形,图象……都是数据(中的一种),是数据之下的小概念,它们不宜并列(见“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2期第23页序号为1的术语注释)。2.信息的(承)载“体”。实例有文字(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汉语方块字、标点符号、专用符……)、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象……,这时的“体”既抽象(如声音是看不见的)又具体(声音听得着,对20kHz以上的超声波人耳又听不见了),所以加上引号。文字是数据的一种,同样,图形、图象、声音也都是数据(中的一种)。比如,对于同样的文字(无论是小说中的描写,还是科学知识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不同的人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这儿讲的是信息的载体。3.通信中传输信息的介质(或说媒质、媒介物),亦称传输媒体。例如架空明线、(金属)电缆、光缆、同轴电缆、卫星、微波等。指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赖以传输[送]信息的物质。4.传播信息的媒体,常简称为(大众)传媒。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这时必须用medium的复数形式。这时的media主要是指宣传工具,不带任何色彩地讲就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人们皆十分熟悉,不必在这儿细述。问题就在这四个不同的概念(内涵)用同一个名词“媒体”来称呼时,对专业人员来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对一般大众来讲就不容易明白其所指了。人们自然希望一个名词对应一个概念。然而因历史沿革、行业惯用等原因,要统一出四个不同的术语,困难是不小的。尽管如此,笔者仍然(抛砖引玉)建议分别定名为:①媒质;②媒体;③媒介(物);④传媒。笔者以“辞典”中使用的格式(可参阅拙作《英文计算机术语译名研究》中的附录4)试定义如下几个“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术语。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和批评、指教。1.medium或media (1)媒质;(2)媒体;(3)媒介(物);(4)传媒(1)在存储技术中,指一种数据的载体,例如卡片、纸带、磁带、磁盘、光碟,……以及纸张、黑板。注:(以下的注只供本文用,与“辞典”上的“注”不完全相同,下同):a.本应将第一种情况定义为“媒体”是合适的,因为它确实是一种载体,犹如“媒人”一样可以带给你许多信息。然而第二种情况已惯用“媒体”,只好让位,否则影响太大了!b.关于“数据”,上文已有定义。实例有文字,代表0、1的孔洞,磁化状态等等。c.( )表示其中的字可有可无或是注释;[ ]表示其中的字词可以替换左边相应的字或词。(2)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信息的(承)载体,例如文字(其中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汉语方块字、日语假名、标点符号、专用符……),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象。注:关于“信息(information)”的定义,请参见本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英汉双解信息技术辞典》中的第一页第01.01.01条术语。(3)在通信技术中,一种用于传输[送]信息的介质,介于两个信息收发体之间的物质,例如架空明线、(金属)电缆、光缆、同轴电缆、卫星、微波等等。注:为区分电学中的“介质”,故定名为“媒介(物)”,通常叫传输媒体。(4)在大众生活中,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注:这时定名为“传媒”,已为大众所接受,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体。2.text (1)文字;(2)正文;(3)文本(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若干图示符(包括数字、字母、专用符、汉字等)来表示信息的媒体。例如一行英文,一段中文,一串数字等等。注:关于“图示符”的说明,请参阅本人主编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的第2版《英汉计算机词汇》的附录一或下文中的3.(1)。(2)……(3)……(关于“正文”、“文本”的定义,与多媒体关系不大,略)。3.graphics (1)图示符;(2)图形;(3)制图学[技术](1)在各种编码字符集(如ASCII,EBCDIC)中,一种可以书写或打印(包括显示、印刷)的、最小不可分割的符号,如大小写字母A~Z,a~z,数字0~9,专用符+-!?*$等等。注:如在GB2312-80字符集中,图示符还包括汉语方块字,日语假名,希腊字母等。(2)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由许多连续的“点”(dot)来表示信息的媒体,这些点可以形成一维的符号,其中每个点的取值只有二种:0或1,黑或白……。注:a.“图形”本身可以通过手写、机器绘制或打印而产生,在“多媒体技术”中,通常由计算机(中的程序)产生。b.“图形”、“图象”都是无法借助编码字符集来表示的符号。c.至于dot(点),实际上,是最小可印刷或显示的单位,通常是一个实心的小正方形,分辨率越高的设备,该正方形越小。(3)……(制图学、图形技术的解释与本文关系不大,略)4.image (1)图象;(2)映象(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由许多连续的点所形成的二维符号来表示信息的媒体,其中每个点的取值必定多于2种情况,例如,对于256种颜色的系统,每个点有256种取值。注:a.本定义关键在于“二维”这个词上,读者自然会明白的,不必在这儿赘述。b.对非彩色系统而言,也有灰度的问题。(2)……(“映象”的解释与本文关系不大,略)。5.sound 声音(1)在声学中,一种频率通常在30Hz到20kHz之间的分子结构的振动。(2)一种耳朵所能检测到的信号或感觉。(3)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分子)振动、借助耳朵或类似的设备来反映或提供信息的媒体。audio (1)声音;(2)音频(1)同sound(3)。(2)在通信系统中,用于修饰或说明频率在人耳可听到的范围内的信号及其特性、检测、传输或处理过程等。6.animation 动画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连续多幅低分辨率的图象来表示信息的媒体。注:动画片,通常伴有声音以丰富动画的内容,使之更生动、更受欢迎。7.video (1)视象;(2)视频(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快速、连续、多幅高分辨率的图象(可能同时伴有声音)来表示信息的媒体。(2)在无线电技术中,用于修饰或说明频率在100kHz到几兆赫兹的信号及其特性、检测、传输或处理过程等。总之,以上第1条术语定义了“媒体”的概念,第2~7条定义了具体的6种“媒体”: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视象。因此,“多媒体”显然是一种若干种上述媒体(当然是两种以上,才叫“多”)同时来表示信息的“抽象的媒体”。实为若干种(两种以上,含两种)媒体的组合体。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名挪威青年,漂洋过海来到法国,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看中他。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来到学院外不远的一条繁华街道上,勒紧裤带,在一棵榕树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的人驻足聆听,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放入琴盒。饥饿的他最终捧起了琴盒。就在此时,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年轻人的脚下。年轻人看了看无赖,弯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掉在了地上。”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年轻人的脚下,再次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相似文献   

6.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组织中,领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是无需多说的。但领导问题一般都认为是政治工作问题、组织工作问题,而不知关于“领导”的研究也是一门科学,而且目前在国外这是十分热门的科学。本世纪初,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领袖人物的特质,如他们的素质、能力、性格等等。总结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种种特质:例如有人研究证明领袖人物的智力较一般人略高,还有人研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就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青铜鼎礼器的源头.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民以食为天”,八千多年前,作为炊煮食物用的陶鼎的出现,使中国人的饮食又一次有了很大飞跃.传说黄帝作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岛”.  相似文献   

9.
应该采用“相对原予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应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术语。学术界向来“朝前看”而不是“朝后看”,“约定成俗”的理由很难站住脚。暂且不谈国际交流,只是国内就会遇到不少问题。例如:  相似文献   

10.
人生驿站     
不能去掉的有个英国人到瑞士出差,办完事后,便打算尽快起程回家,可他到邮局给妻子发电报时,身上的钱已花得差不多了,于是他把拟好的电报交给营业员小姐,请为他算价。小姐算了字数并报了价。他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了,就说:“请把电文中‘亲爱的’3个字去掉,这样钱就够了。”不料,小姐却温和地笑起来:“不,这3个字无论如何不能去掉,你妻子最盼望的就是这3个字,请不必为难,这钱我代您出。”故事不长,却极其感人;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发电报的人原本是一个生性冷漠、心胸狭窄的人,自从那位姑娘用微笑点亮了他的心灵之后,他渐渐地变了,成了一个待人亲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9,(17):50-51
营销学也认为人是理性的,但是有限理性,而且感性、盲目时常取代理性。如果不是这样,商家们就不会几十年翻来覆去这么几招陈旧到庸俗的营销手段了。例如,“免费试用”。作为一种曾经有效的营销手段,“免费试用”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了。一般的做法是把少量的有关商品提供潜在的顾客,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试一下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个商品。  相似文献   

12.
自然对科学的场域开放指向科学之于研究对象的不变性反思,形成对物的实在性表征所关照的科学哲学的自然进路。于此,人性缺场,语意失范,科学被推向纯粹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背向自身存在的表观确定性。理论实体的意义消解和SSK的人类学转向超越“自然-社会”非对称性解释循环。科学转化为地方性语境中的实践要素集合,其结构序列和逻辑秩序朝向人与物和合的文化场域延展。至此,科学复归地方文化语境实现科学文化的一般性建构。文化之于“人”的本质规定折射出科学文化“求真”“崇善”“臻美”的价值诉求,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在科学文化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3.
“的里雅斯特”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万米深海的鱼类,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但这会不会是一种偶然现象呢?因为在这之前,人们一般认为深海是一个黑暗、高压、寒冷和缺氧的死寂世界,600米深度以下有机生命就无法生存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法国人建造的“阿基米德”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21世纪又将面临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有人称当今是信息时代,也有人称是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怎样提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的传播和应用在社会各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交往,需要彼此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正是由于有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才使人类智慧得以集中、积累和升华,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信息要能够在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首要的条件则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语言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和准确理解,也就是必须“规范”。而术语又正是语言在科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载体,如果使用的术语不规范,承载的信息就会失真,就不能被信息接受方准确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术语规范化工作始终是围绕着“信息”这个中心,经过采集、优选、组合等一系列再创造性劳动,得以完成并实现其价值的。没有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信息是不能得到很好地加工整理和交流传递的,因而,科技术语规范化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术语规范化可以抑制信息传播中的混乱局面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通过自身的不断交流、传播而前进的。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仅靠少数先知先哲的个人天赋很难以发展完善。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人类智慧长河中,不断激起新的认知浪花。信息传播在科技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歧义,有歧义的信息会误导出错误的结论,甚至引发重大损失,这就要求这种传播中使用的科技术语要有社会公认的、统一的意义,否则会引起科学概念的混乱。例如,大陆使用遥测这个术语同台湾完全不一样,大陆术语“遥测”对应于英文telemetry,如“无线电遥测”。而台湾术语“遥测”则对应于remote sensing,而此英文词汇在大陆对应于另一个术语“遥感”,是另外的一个科技概念。大陆某科研单位在访台前看到台湾中央大学有一个遥测研究所,就准备了一些无线电遥测技术方面的资料,而到台湾一看才知道是资源卫星的地面遥感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术语涵义不一致,就会导致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混乱局面。科技术语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要消除或减少这种混乱局面,通过审定过程中的收集、整理工作,将易造成概念混乱的术语收集在一起,严格按照其指代的科学内涵作比对,再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审定原则及方法”进行选择、确认、修订、扬弃的创造性工作,确定出“名副其义”、“一词一义”的术语。经过公布和全社会共同使用,即可起到抑制科技信息传播中的混乱局面的作用。在当代,术语规范化工作尤显重要,首先,这是因为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日每时都在产生新的科学概念,原有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和突破,因而大量的科技信息需要传播和交流;其次,科技术语用于表述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由其承载的信息应当非常精确,否则会在信息传递中形成歧义;再者由于术语往往专业性很强,使用频次低于日常用语,为使其传达的信息在不同学科领域和社会其他成员中得到准确理解,更应慎重用语并严格遵守社会定约。因此,术语规范化工作对于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对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总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科技信息,就必须坚持“一词一义”的原则,将术语规范起来,使社会各界有所依从,避免因歧义造成理解上的混乱。科技术语规范化使信息更加准确,更加实用,易于传递,使科学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播。二、术语规范化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在近几个世纪中,人类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人类共同发展进步,需要更多的交流,科技术语规范化对于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世界经济、科技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时代特征。由于经济、科学一体化而产生的“国际词汇”,几乎遍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国际词汇”一经出现就立刻成为人类各种语言中共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不根据本民族语言特点尽快予以规范化,就会影响和降低信息传播的效率。例如,海峡两岸科学家同文同种,但由于科技术语的不统一,对于一些学术概念无法用中文沟通,却需要用英文作解释和“仲裁”,非常影响交流的效率。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构词能力和表意性均很强,一般的汉语术语能够较好地反映科学概念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对于引进的“国际词汇”,能很快转化成本民族的通用语言,这种“国际词汇”本地化,是术语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从国外引入的新科学概念,必须尽快使其成为规范化的汉语,既有利于提高国际交流的效率,又有利于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短短几年中,“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克隆”、“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虚拟现实”、“黑客”等等术语蜂拥而至,这些概念和信息的表述与传播都需要通过术语规范化工作加以引导。如果不及时对这些词汇加以规范,在信息交流中往往不知其意,有的需通读全文后才能确切地知其所指,有的甚至必须查对原文才明确其准确语义,这些显然都会降低交流效率。例如World Wide Web(WWW)一词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引进之后,出现了“环球信息网”、“环球网”、“全球浏览系统”、“3W网”等等,不一而足。在交流中遇到这些词时,必须得先下一番气力来确定其代表的涵义,分析其是否代表同一概念,造成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障碍。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其原文特点和指代的概念,确定“万维网”是最佳选择:一是“万维网”三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均为W,相当于英语原文三个首字母均为W;二是“万维”在汉语中的语义近似于原文“世界范围(World Wide)”之意,便于联想对译;三是简练,便于记忆和表达。199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其定名为“万维网”,很快在社会上得到共识和普及。经过专业审定、权威发布,使术语表达的概念非常准确,因而由其传递的信息十分精确,使交流双方更易于相互理解,这样就可极大地提高交流的效率。三、术语规范化可以减少错误信息造成的损失信息在传播和交流当中,是传达特定概念的。人们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协同社会活动,就需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念。当人们表达科技概念时,就要用到术语,如果这些术语不统一,就会在人际间传递错误的信息,有些错误的信息将会产生一些非常不利的后果。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对某商品称谓不同而造成经济损失是时常发生的。在一次海峡两岸水产学专家会议上,大陆专家发现两岸都出产某种鱼,但由于对此种鱼的称谓不同,都是向日本出口,而价格差异却很大,大陆方面的鱼价低得多,遭受到很大的外汇损失。最近,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统一经贸术语和规范商品名称的任务也更加迫切和重要。此外,由于科学技术大量溶入社会日常生活,很多术语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术语规范化同人民生活也有密切联系。例如,有些专业术语同生活用语相混淆,会带来严重后果。像“盐”既是一个普通名词,又是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指“食盐”,而在工业上是指经酸碱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由于一词多义、科学知识不够普及和错误信息造成的误解,时有发生把工业盐当作食盐误用,造成严重食物中毒的事件。如,据某报载,北京奥体中心一外地施工队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造成11人中毒的事件。因此,术语的正确定名和使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减少信息传播当中由错误信息带来的危害,就必须使术语规范化。信息在产生之初,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混杂性,而术语规范化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化加工,使其有序化、个性化,有明确的界定,以减少和杜绝信息传递中产生的错误,这也是术语规范化在信息传播中的一项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离不开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而信息传播又与术语规范化工作密切相关。科技术语规范化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信息传播全过程,发挥着降低信息传递的无序性、混杂性,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并遏制错误信息滋生和繁衍的重要作用。科技术语规范化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协调、统一人际之间交流的媒介,加强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效能之中,因此而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一、Telecommunication源于telegraph、telephone英语中的tele来自希腊语“远距离” ,如telescope(望远镜 ) ,原无“电”的含义 ,按此概念 ,似应将telecommunication译为“远程通信” ,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用“电信” ,至今时有争论。早期的英语词汇中只有communication ,没有telecommunication ,例如出版于 1 933年的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中根本就没有telecommunication这一词汇。在稍后出版的英语词典中则认为telecommunication是telegraph和telephone的总称[1,2 ] ,因此telecommunication这一名词来源于telegraph与telephone ,其…  相似文献   

16.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企业就一定能发展并保持长期的繁荣。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我们的人生,就由我们的心灵来创造。  相似文献   

17.
在近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讨论中,涉及了意识的问题,但没有展开讨论。例如人类学家说。较早阶段的南方古猿,“有意识地使用工具”;“随着完全人出现,社会建成阶段”,“而增加人类的思维”。这里古猿使用工具的“有意识”和“人类的思维”是一种什么关系,就值得讨论。我们想就有关意认的问题提几点初步意见,希望人类学界同志们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18.
应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认为应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术语。学 术界向来“朝前看”而不是“朝后看”,“约定成俗”的 理由很难站住脚。暂且不谈国际交流,只是国内就 会:遇到不少问题。例如: 1)如果继续使用“原子量”,那么它的符号该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模板”是一种隐喻的说法,人们往往相信,创造需要给予完全的自由,只要突破任何框架的约束,就能增加产生创意的概率。然而,被告诫“打破规则”的人,并不一定比那些遵循规则的人更善于解决问题,因为,一个可供参考的认知框架将会增强人们对“游戏规则”的敏感度,基于模板的创意具有高度的创造性。选择力是隐藏于创造性背后的“忽略的智慧”。科学发现是模式识别与选择性搜索的协作过程,如何从“信息海洋”里捞出那根真正有意义的“针”,也许能从意向性中找到答案。另一方面,过量的信息导致了注意力的贫乏,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当新信息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将它有秩序地纳入意识,精神错乱就容易出现。创造性思想的形成同时伴随着思维的混沌,在这关键时刻出现的无序正是精神分裂的表现。而思维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是一种对混沌控制的结果,它来自思维中的自组织和不同层次间的相互调控。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