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上市公司质量隐患等问题。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WTO;中国金融业应当从健全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进行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应对金融业进一步开放。  相似文献   

2.
顾淼 《创新科技》2002,(3):10-11
<正> 中国加入 WTO,将对我国的金融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传统业务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且在金融创新上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问题。在新的竞争平台上,构建新的运作模式,突出自身经营特色,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尽快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应对 WTO带来的诸多挑战,对中国银行未来之发展举足轻重。本文就中国加入 WTO 后的金融创新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做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金融脱媒的出现在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合规管理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流动性、金融产品供求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应当在已有的创新基础之上,通过加强经营理念与服务、创新产品的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及提高公众金融素质等方面的创新来应对金融脱媒。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部分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平台和大数据优势开始涉足金融行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以金融业的发展的前景为视角,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特点、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郑甜 《科技智囊》2020,(7):35-37
金融科技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利益,但是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也面临了新的、不同的风险挑战。文章主要从信息生产、限制风险蔓延、鼓励自我监管和促进国际监管合作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当前金融科技监管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金融科技监管改革建议,以帮助监管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更好地应对金融科技产生的独特风险。  相似文献   

6.
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币缘等级秩序、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的货币宽松政策、债务货币化、资本证券化以及金融资本全球化与政治化的扩张是形成当今世界金融生态与异象的主要力量。如何识别、理解和应对其中过度扭曲性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异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现代金融科技与互联网精神催生了“互联网+普惠金融”数字经济,“互联网+支付”变革与金融产品货币化的出现冲击了现有的货币理论,百年巨变下的金融生态与异象催生更高信用等级的金融形态。从货币的演化及其治理机制来看,探讨“互联网+货币”金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路径,构建数字化货币新型金融来应对金融异象,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10日,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编的首部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报告指出,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老龄化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而金融工具和技术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晶 《世界知识》2023,(7):16-19
<正>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金融制裁,对俄国际贸易、国际融资、汇率稳定、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也对中俄金融合作形成干扰,两国如何应对,是当下维护双边合作所面临的紧迫挑战。美西方对俄金融制裁的四种途径美西方对俄金融制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第一,限制俄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和融资能力。当前,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银行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和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以及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因素等方面揭希了入世后中国银行业面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及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从改善制度安排、加强银行业监管、进行银行再造以及加强与外资银行合作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形势更加严峻,文章通过对环境变化的分析,指出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阐明应对环境变化应采取的市场定位策略,以便对经营管理理念、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本文重点探讨在目前变化了的环境中,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广东省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广东省新能源产业促进政策的设计及发展思路,提出了实现广东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财税扶持、市场规范及金融扶持等应对措施,以期对广东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推动着金融模式的信息化发展。随之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快捷便利,而且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确保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受影响,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该文主要针对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的冲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化解危机,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稳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亮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20(4):19-20,51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会更大。然而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外资金融业的进入而引发的竞争,将会促进和提升中资金融业的发展,并最终将我国带入个人金融业务的时代。国内银行为更好地应对挑战,个人金融服务应成为银行业务重点开拓领域。所谓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总称。其服务贯穿于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其业务覆盖个人消费、储蓄、投资等全部领域。其主要业务有:个人储蓄及支票账户、信用卡业务、个人住宅信贷  相似文献   

14.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金融业,传统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危机导致世界各地大型企业纷纷大幅裁员,而中小型企业则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生存面临挑战。文章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裁员问题为出发点,在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裁员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隐患,同时针对这些这些问题提出了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应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业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及民营银行进入等带来的利差收窄、资产负债增速放缓、退出机制拟推出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升级,单纯的存贷付传统业务难以满足,不断推出非牌照类创新业务,创新开展基金、证券、租赁、保险等牌照类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市场空间,将在未来成为保证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是商业银行应对严峻发展环境转型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是经营资金这个特殊商品的企业,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杠杆,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加强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加强成本管理、加快产品创新和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若愚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11):877-881
在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影响下,2017年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一降、一升”,人民币存款与人民币贷款“一少、一增”,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杠杆率“一降、一稳”,各类利率水平有所抬升。2018年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积极应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国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抬头以及各类金融风险点进一步暴露等多重挑战。金融调控要做到“四个加强”: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加强价格型调控,引导利率水平与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加强结构性调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加强流动性精细化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  相似文献   

18.
伍莎莉 《科技资讯》2011,(29):194-195
当前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论述,我国金融企业风险来源与内容分析,阐述应对金融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强调金融企业风险防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外交动态     
正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辞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习近平强调,面对当前挑战,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习近平就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五点主张。第一,我们应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第二,我们应该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风险挑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党各个历史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经验的总结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风险治理方面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导,积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