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株系是引起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重要病原,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陕北农田蚜害的优势种之一,在玉米与小麦轮作的条件下,黄矮病原极有可能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玉米蚜的生命表,利用两性生命表软件分析种群动态参数的变化,以评估BYDV-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较,小麦品种XN979感染BYDV-PAV病毒之后,显著提高了玉米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参数,并有效提高了其存活率与生命周期;未携带病毒的禾谷缢管蚜取食之后,却显著降低了玉米蚜的种群动态参数,并且其存活率曲线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BYDV-PAV病毒侵染小麦可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完整解析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植物病毒BYDV-PAV株系介导的蚜虫与小麦的互作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可为陕北农田蚜害以及黄矮病的防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数量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田间小麦(wheat,W)与绿豆(mung bean,MB)不同行比间作:10∶10(10W∶10MB),12∶6(12W∶6MB),12∶4(12W∶4MB),16∶4(16W∶4MB),小麦单作为对照;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测定麦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并调查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降低了蚜虫种群数量,并且12W∶4MB和16W∶4MB处理蚜量最低。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51),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32),而风速与温、湿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平均温度与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07)。因此,麦豆间作改变了麦田微环境,使其通透性增强,蚜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12W∶4MB和16W∶4MB处理的麦田蚜量更低,因此为较理想的麦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田间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3种蚜虫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3种蚜虫种群对苦参碱、除虫菊素、印楝素、啶虫脒、吡虫啉、氯氰菊酯、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其中,这3种蚜虫对乙酰甲胺磷高度不敏感,其对甘蓝蚜、萝卜蚜和桃蚜的LC50值分别为4868.68,2440.53和6379.34 mg/L;这3种蚜虫对敌敌畏也不敏感,其对甘蓝蚜、萝卜蚜和桃蚜的LC50值分别为259.76,95.24和567.59 mg/L;3种蚜虫对其它6种药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但相对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漫话蚜虫     
蚜虫俗称油汗、腻虫,属同翅目,具刺吸式口器.考其名,蚜,芽也,因食在植物的芽和嫩茎叶上,故由此得名.而油汗、腻虫则因其能大量排泄蜜露而名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石河子、奎屯、昌吉、吐鲁番等地,普遍发生了哈密瓜病毒病,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重者可达90~100%,严重影响哈密瓜的产量和质量。据我们试验证明,这种病毒病的发生发展与蚜虫密切相关,蚜虫向瓜地迁飞越早,发病越早。迁飞量越大,发病越重。近几年通过瓜田黄器诱蚜及在无虫网室下进行蚜虫试验,看出向瓜田迁飞的蚜虫主要是麦二叉蚜的桃蚜。它们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迅速传播,导致哈密瓜病毒病的迅速蔓延。石河子一带1983年蚜量较多,据石河子地区气象资料,1985年5~6月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相比偏低,5月平均气温17.4℃,空气相对湿度57.6%,正是蚜虫生活繁殖的最适温度(15~18℃)。  相似文献   

6.
小麦株型与田间透光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田间光照强度与株型性状的关系。分析表明亩穗数、收敛指数、叶态、穗重4个性状与小麦田间平均透光率显著相关。茎态是株型的重要指标,茎态紧凑型品种的田间透光性大,茎态松散的品种透光性小。通过收敛指数与产量多项式拟合说明不同成穗类型的品种对茎态的要求不同。即大穗品种要求扩张型茎态,中穗品种要求松散茎态,多穗型品种要求紧凑或极紧凑茎态。  相似文献   

7.
七星瓢虫是多种蚜虫的天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河南省广大贫下中农与科技人员相结合,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人工助迁瓢虫大面积消灭棉田蚜虫的成功事例(安阳县农业局,1973),既节约了农药和劳力,保证了人畜安全,又避免了环境污染。但是,当春季田间七星瓢虫的发生量过少或发生期过迟时,就难于应用人工助迁的方法。为了今后更好地推广以瓢治蚜,在释放瓢虫的时间、数量和适宜的虫态等方面取得主动  相似文献   

8.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明确了我省90年代危害小麦的蚜虫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组成的混合种群,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在国内首先报道麦长管蚜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并明确麦蚜的种群空间格局随有蚜株率而变化,为不同密度下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和2014年7月~11月2个时段,分别在花溪镇、青岩镇和永乐乡主要蔬菜基地对寄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蚜茧蜂(Aphidiidae)进行调查了定点定时的取样调查,调查其间没去干扰农户的田间常规管理(包括照常喷施农药)。结果显示:贵阳市两个区进行了贵阳市寄生十字花科蔬菜上蚜虫的蚜茧蜂主要是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和菜少脉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田间虫口总量大体上是烟蚜茧蜂占2/3,菜少脉蚜茧蜂约占1/3,但某些局部菜地中菜少脉蚜茧蜂较多;在农民任意喷施杀虫剂的条件下,田间寄生率一般在0~10%之间波动;初步分析了蚜茧蜂数量与性比的关系;田间发现4种重寄生蜂,其中蚜虫蚜蝇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是寄生2种蚜茧蜂的优势种。首次反映了贵州菜地蚜茧蜂对菜蚜的自然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11.
覆麦秸对盐碱地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覆麦秸和深埋麦秸能明显提高耐盐小麦德抗961的出苗率和冬前分蘖数,并使其单株鲜重、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旗叶面积、旗叶鲜重、旗叶干重、旗叶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Na^+/K^+比降低,最终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地麦覆麦秸和深埋麦秸使耐盐小麦品种德抗961的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大于对照,使前两者的每公顷产量分别达4422.45kg、3769.95kg,而对照的只有2850kg。因此,选择耐盐品种,地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1996年~1998年巴盟春小麦区域试验结果资料,对参试的10个品种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地点以及品种X地点互作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参试品种中,河优2号小麦品种表现优良,将成为目前对照品种永良4号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3.
对离体小麦叶片在室内自然干化失水率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叶片室内自然干化失水率可作为小麦抗旱育种工作中鉴定评价品系(种)抗旱性的重要水分生理指标。此项技术测定方法简单,样本可容量大,结果较为可靠,适合抗旱育种工作中对大量的杂种世代材料测定和筛选,是一种选育小麦抗旱品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4.
冀麦29的选育及应用,进一步明确了适应旱作农业发展的抗逆性育种模式和目标,即以高效的“源、流”和大“库”容为前提,以抗旱节水为特点,以适应性广泛为优势。冀麦29的突出特点是:耐旱性强、抗寒性好、抗条锈、省水喜肥,生产潜力大,适应范围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对缓解麦田需水矛盾和提高中低产麦区产量有着重大意义。该品种在黑龙港地区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中,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比对照种增产17.8%,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已发展到36万多亩。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曲阜市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曲阜市麦田杂草有16科45种,以越冬发生型和早春发生型杂草为主.主要优势种杂草有麦瓶草Silene conoidea、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野燕麦Atena fatua、看麦娘Alpecurus aequalis、猪殃殃Galium aparine var.tenerum、牛繁缕Mdachium aquaticum、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田旋花Calystegia arvensis等.同时研究了7种优势杂草对小麦的他感作用,结果表明,播娘蒿的水提液能明显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宝盖草、麦瓶草和荠菜的水提液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良好供水条件下,抗旱性弱的品种丰_8比抗旱性强的品种F_(122)的千粒重的数值高。在受到轻度水分胁迫下,丰_8千粒重下降的数值较F_(122)多,2个品种籽粒发育期均缩短,籽粒宽及厚度下降,但长度无明显变化;在籽粒发育过程中,F_(122)籽粒中脱落酸(ABA)水平比对照提前上升,并比对照提前7d达到最高水平;丰_8籽粒中ABA上升较慢,其高峰仅比对照提前1d出现。认为干旱条件下,F_(122)能获得相对较高千粒重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籽粒发育过程中ABA高峰的提早出现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甜菜碱处理种子对小麦和玉米幼苗抗盐性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盐度下用不同浓度的甜菜碱溶液处理小麦和玉米种子,结果表明,小麦幼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地上部分和根部都比对照高,玉米幼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地上部分高于对照,根部低于对照;小麦和玉米叶片的质膜透性都明显减小.初步证明,用甜菜碱处理小麦和玉米种子与其幼苗的抗盐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幼苗在正常供水和土壤水分胁迫下,六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在体内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抗旱品种在正常条件下对锌的吸收较不抗旱品种多,水分胁迫下,不抗旱品种吸锌量减少,而抗旱品种却显著增加。用锌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对提高不抗旱品种保水力的作用比较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下,锌能有效地增加细胞膜稳定性和SOD(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提高脯氨酸在体内的含量;能使幼苗的呼吸酶活性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获得了转基因小麦,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外源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并在后代中表达,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耐旱种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对986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分析,将参试品种根据其性状抗旱指数的等级数值之和划分为抗旱型、中间型和不抗旱型;根据小麦性状对不同时期的水分胁迫反应的稳定性分为综合性状稳定型、穗数稳定型、粒数稳定型、株高稳定型和千粒重稳定型。这种划分对实现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品种增产作用和育种上有效地选择亲本种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