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天启年间问世的《况义》(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与我国张赓共同评述。收作品38篇,大部为伊索寓言),是我国最早的伊索寓言汉译本;继之出现的《意拾喻言》(意拾,粤语“伊索”的音译;喻言“寓喜”的又称),是我国第二个伊索寓言汉译本。由于《意》存本罕见,所以有关它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寓言》章节中,曾使用“滑稽”,“戏谑”,“玩笑”等语词评论《伊索寓言》事实上他已触及了寓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即喜剧性,这一特征并非《伊索寓言》独有,我国先秦寓言体现得更鲜明突出,先秦寓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已形成浓厚的喜剧色彩;幽默,滑稽和讽刺构成了先秦寓言最主要的喜剧形态,本文拟从艺术手法角度,对先秦寓言喜剧性产生的诸多因素进行粗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伊索寓言是最早翻译到我国的西方文学作品。早在明天启五年(1025年),法国耶酥会传教士金尼阁与中国人张赓合作,便翻译了伊索寓言的一部分出版,中译本取名《况义》,共收寓言22则,由金尼阁口译,张赓笔述。此后很长时间内,  相似文献   

4.
刘宇新 《奇闻怪事》2007,(5):128-128
合作学习的真谛是什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伊索寓言》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流传着一些讽喻故事,今天读起这些经久不衰的古代故事,可以使我们悟出不少心理学规律来。比如说,《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狐狸与葡萄”,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挂在架上,想要取食却不能,于是它对自己说:“这是生葡萄。”(周启明译《伊索寓言》人民出版社1955年)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实在是因为它在极想取食葡萄与自己无能为力之间,感到了一种不一致的不快,为了减轻这种不快,便说葡  相似文献   

6.
伊索(公元前六世纪) 相传为希腊的一个相貌丑陋而极有才能的寓言作家。他本是一个奴隶,因善于言辞而被释放;后来受托到得尔福去分发金钱,由于产生争论便中止不发,结果激怒了那里的人,被他们打死。后人搜集了流传于希腊的几百个寓言故事依托在他的名下,到了公元一世纪,巴布里乌斯用韵文改写了一百二十余则,编纂成集,这就是广受欢迎的《伊索寓言》。在这些寓言中有一些可能来源于亚洲和非洲。《伊索寓言》大体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有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关系,把压迫者比作狮子、豺狼、毒蛇、鳄鱼和狐狸,对它们的为非作歹、残暴贪婪予以谴责。例如《狼和小羊》寓意就是“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还有许多寓言故事总结了古代人民的斗争经验  相似文献   

7.
《海国妙喻》,被认为是我国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的《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分析,认为它基本是本“汇辑”性著作。所收70篇作品,36篇直接“汇辑”自《意拾喻言》;其余,大多“汇辑”自当时报刊上欧洲寓言的翻译篇什,另有几篇,颇似我国文人(包括《海国妙喻》的“译者”张赤山)的仿作或创作。  相似文献   

8.
初访新德里     
在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曾孕育过无数美丽的神话,这说明印度人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当今世界流行的许多寓言、童话和故事中,甚至在《伊索寓言》以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都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天竺语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当我还未到印度时她的文化早已在我脑海里编织出一幅幅奇异的图景。我置身于新德里的图景中了。现实的图景远比我想象的图景要生动、复杂。是的,正如有些朋友所说,  相似文献   

9.
智力超常儿童,被人们称之为“神童”。武汉大学少年超智班学员津津,2岁能用英汉语简单对话,会背乘法表,识别20多种几何图形;3岁能用英汉语读《伊索寓言》,能背诵长篇的古诗文。曾轰动世界的南朝鲜“神童”金雄  相似文献   

10.
习语反映了一种语言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常是从一个国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寓言等演变而来。本文通过研究一些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及伊索寓言的习语, 探索此类习语的文化内涵, 并对基于神化和寓言的英语习语特点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寓言当中被大量地使用。隐喻的基本特征就是语义冲突,产生的基础是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隐喻是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外一个概念域之后产生的结果,同时双重影像在寓意的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背景理论,然后通过对伊索寓言《狮子,狐狸和大鹿》的分析,阐述了隐喻的运作方式。许多看似错综复杂,任意偶然的隐喻实际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概念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了钱钟书两篇文章,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能让语文老师挖掘出很多教学艺术. 第二册书上<读(伊索寓言)>,是钱先生讲读寓言时的感慨,也可以看成他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如果把<伊索寓言>看作一面镜子,正面映现着要告诉学生的东西,一般老师也只从正面讲解;而钱先生偏要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新意来了.  相似文献   

13.
范维堂  蒋金勇 《科技信息》2009,(16):261-261
有一则伊索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北风拼命地吹,狠劲地刮,游客反而死死抱着斗篷不放。而南风却温和地吹在游客身上,越吹越暖和,只几分钟,游客便取掉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去了。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润物细无声”胜过狂风暴雨,委婉说服胜过粗暴干涉,毋庸置疑,做学生工作,尤其是对正处于逆反期是中学生来说,心平气和地启发、开导才是改变其思想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木马赛冠军》中劳伦斯一如他在其更负盛名的《普鲁士军官》和《马贩子的女儿》中一样关注着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工业文明的侵蚀及非理性带给人类的恶果。不过在《木马》中,劳伦斯把这一切以现代寓言的形式传达给读者。文章通过研究寓言文体和细读文本探寻《木马》的寓言化特征及其与主题的关系,指出劳伦斯在《木马》中巧妙地传承了被他同时代许多作家摒弃的寓言模式,并加入了很多现代因素,创造了一则富有预言性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周易》文学价值的初步阐释,试图阐明《周易》不仅充满哲理,而且富有文学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深刻的生命意识、简洁的叙事艺术和萌动的寓言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寓言这一表达模式的结构与特征入手,通过对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卡夫卡的《城堡》这两部作品的解读,分析、考察了寓言的存在及发展线索,从而得出寓言这种古老的模式经卡夫卡的创造性利用,已有了它的现代变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忠东 《少儿科技》2014,(10):19-19
<正>一提起乌鸦,许多人便会想到《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把石子扔到瓶子里,使瓶子里的水涨到了瓶颈,就能喝到水。乌鸦真有这么聪明吗?当然。科学家发现,乌鸦不仅能利用石子喝到水,甚至能解开谜题。新西兰的亚历克斯·泰勒博士致力于研究动物智力和人类思维的关系,他养的一只叫"007"的乌鸦解开了一道谜题。破解这道谜题需要依次经过互相联系的八个步骤,只要错一步就会导致解题失败。  相似文献   

19.
战国承续春秋,血腥兼并中的百家争鸣,不仅开放着绚丽的思想之花,而且开放着缤纷的寓言之花。适应社会和自我的需要,寓言成为一些人表达思想,阐述理论的工具。纵观这一时期,寓言在墨子、孟子散文中已露端倪,而在《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20.
我兴致勃勃地读完了李继槐同志的《百篇寓言集》,《山海情》等作品,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翻腾的思绪此起彼伏。正象著名寓言作家金江同志说的那样,这些作品“不仅令人觉得情趣盎然,有的还会引起你心的共鸣。”(见本书《序》)《百篇寓言集》是继槐同志在寓言文学领域内一个成功的尝试,是近年来寓言文学创作的可喜成果之一。作为一个寓言爱好者,我为之高兴,这种感情是同好诸君不难理解的。 我觉得,这本寓言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具有较大的独创性,下面试就这两个问题谈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