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教师应热忱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看到优点就表扬,有了进步就鼓励。赏识教育就是生存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方燕 《科技资讯》2006,(36):111-111
幼儿是独立的人,对现在孩子性格差异大、承受困难低的特点,提出家长和教师要相信幼儿有能力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能独立地自我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赏识教育,让孩子肯定自己,坚定信念,在形形色色的环境中,造成各种各样缺点,怀着欣赏眼光去发掘,及时去展示其闪光点,慢慢将其转化为优点、长处,更好地强化他自我价值感。同时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增强承受力,也不要一味的把孩子视为柔弱的个体,“不要担心孩子的失败,应该担心的是,孩子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家长与老师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让孩子发现自己,获取成功。  相似文献   

3.
吴建强 《科技信息》2011,(11):191-191
作为教师,不但要给孩子的心灵和身体“施肥”、“浇水”,还要用自己“高大”的身躯,关爱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任志富 《奇闻怪事》2009,(10):38-39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班级里面某些同学“不服管教”“软硬不吃”。这时师生关系一般会处于僵持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些教师会采取转移矛盾、推卸责任的做法,往往会板着面孔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被请来的家长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因为是自己孩子出了问题。所以大都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站在教师的办公室内接受教师的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者是对学生家长说:“你家孩子屡教不改,我们无法教育,你把孩子领回去吧!”或者是更直接地推卸责任,指责学生家长说:“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让孩子变成这样?重新管教管教他吧!”就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本来就没有解决,又平添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吴地花 《科技信息》2009,(3):261-261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师德与师德建设,并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单靠制度建设是不够的,要从引导教师把从事教育工作作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经常性反思、努力成为教育研究者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朱虹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230-231
一、心理学视域下的语文素质差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1]他认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素质差异,在教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素质分为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这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林霞 《海峡科学》2009,(9):93-95
区域活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因而被重新得到重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材料按教师的意图投放,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看见孩子在区域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去说明,把活动区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操作的材料当成了自己讲课的道具……为了使区域活动这一模式能充分地服务于幼儿,服务于教育,我们以科学区为载体,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探讨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8.
朱明辉 《奇闻怪事》2011,(12):34-35
在自发性活动中,教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尊重、了解、聆听、支持、鼓励、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转化,再生为新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以“儿童发展为本”为理念,做幼儿自发性活动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9.
江桂萍 《科技信息》2008,(15):170-170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甚至提出要“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口号。在此背景下教师陷入了一种尴尬、被动的局面。教师惩戒权是教师的教育权力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有句俗话:“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所谓“难看”的孩子常是指“差生”、“调皮生”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差生”、“调皮生”往往是不良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和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结果,他们可能是调皮生,也可能是集体的“嫌弃儿”,但不一定就不能成为栋梁之材。他们其实更需要教师的爱护和正确的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也就是说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所以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挫折与承受力的教育。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应对有术,把准“挫折”教育的“舵”,让挫折也能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促进孩子好的方面得到巩固,继续发扬,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克服,既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就是“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李霞 《奇闻怪事》2011,(6):41-41,38
幼儿教师是教师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种独特取决于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是独立生活的开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这种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笔者对什么是“教师主导?”怎么主导?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但,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既不是打着“爱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强制性控制。也不是孩子考出高分就认为教育便是成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只有尝试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势利导,从长计议,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郭静 《奇闻怪事》2006,(7):78-79
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生硬地批评和重复地说教已很难奏效,弄不好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合理、巧妙地实施“无痕”教育,让学生自发地把潜意识和意识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把“性”这个问题’当做洪水猛兽,教材里没有答案,老师予以回避,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呵斥或误导。我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晤、去认知: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让学生体会到应该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特别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或者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以及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09,(9):9-9
家庭作业、频繁的测验激起了社会的批评,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已经变得太过正儿八经,给孩子们造成了压力。教师们说:“小学的家庭作业是在浪费孩子和教师的时间,把这些时间花在课堂内外都见成效的学习上会有益得多。教师自己最好还是把时间花在开发自己的专业技能上,而不是搞一些没用的作业。”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这一耳目一新的课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阅读了黄克剑论述的生命化教育的一些文章,吸引了我们教师的注意力,这里我谈淡对读了“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