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圆  周滨  赵杰  闫俪 《科技资讯》2010,(25):137-138
由于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突出问题,然后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阐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由于含碳能源的大量消耗、碳氧化物的大量排出(如CO、CO2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高达500亿元。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企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其CO2排放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进而对企业财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8,(5):5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4月24日提出,今后将着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CO2减排情景下中国能源发展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按中国目前大力推进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战略,到2020年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仍会有较快增长,其后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2050年前尚不能实现CO2排放的零增长。如果采取强力措施力图到2030年左右实现CO2排放零增长,并考虑改善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除超常规发展低碳能源供应技术外,尚需大力发展与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碳埋存技术和煤基液态燃料,但这将降低能源系统的效率并导致能源总需求量的上升,同时也会大幅提高能源供应系统的成本。面对日益紧迫的全球减排温室气体形势,中国需要对外努力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对内则应积极应对,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形成核能、风能、生物质发电和纤维素乙醇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的体系,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海萍 《大自然》2010,(3):20-23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这些新名词最近频现报刊电视等媒体。由于过去以消耗煤炭石油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发展时期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干扰并且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人群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寻求低碳发展路径,转变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安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存在的技术整体水平落后,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会派生出一个新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将如期完成十二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目标。解振华表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是7.4%,按照原来的计划要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应该是4%,但是2014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5%。单位GDP能耗,原来计划为3.9%,现在已经达到4.2%。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2010,(18):4-4
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各国相继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城市等目标。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增加碳汇”,同时还提出“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许红 《安徽科技》2014,(12):38-4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进而也逐渐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来源于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占增长总量的25%。能耗方面,交通能耗已占我国总能耗的20%,且占比逐年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城市的交通能耗占交通总能耗的40%,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80%左右,是发展低碳交通的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星文  姚军 《科技信息》2011,(19):36-36
1"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一次,最早出现在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长期积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邓爱华 《科技潮》2012,(4):52-55
低碳经济是全球共同愿景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那么,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说,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不过,几乎所有为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都指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等.  相似文献   

13.
毛道伟 《广东科技》2010,19(5):28-3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已经落下帷幕。虽然各方舆论褒贬不一,但世界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低碳经济也随减排目标的敲定扬帆起航。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标志着我国的低碳经济将进入长期加速发展阶段。为此,本期特别策划"聚焦低碳经济"小专题,我们以关键词扫描形式,重点关注并分析了2010年度省级科技计划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科技项目;还在"地方观察"栏目,以禅城区为案例介绍地方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做法;同时在"国际连线"中,还精选了一篇"低碳经济与欧盟就业"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8年,联合国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低碳经济看做是拯救当今世界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各国竞相研发低碳技术,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安徽科技实力雄厚,区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空间。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推进美好安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增强人类活动可持续性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正要进一步完善阶梯电价、行业准入标准等政策机制,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1月17日,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称,要进一步完善阶梯电价、行业准入标准等政策机制,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苏波指出,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工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从工业化进程趋势看,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工业绿色低  相似文献   

1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是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时代命题。当前,绿色技术正搭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车深入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碳中和(净零碳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  相似文献   

20.
正发展民生科技,倡导低碳生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为及时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挖掘民生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12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涵盖全省范围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农林牧副渔生产人员、其他社会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1份,相关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