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了山西省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力度,对于经济协调发展、更加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得世界各国产业调整和转移不断加速。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无形中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与优势,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但就国内而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也各有优势和潜力。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辽宁装备业将如何扬长避短,针对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是必须加以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封丹 《科技智囊》2008,(8):34-43
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于经济领域,当国家经济与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上升为产业结构与层次的比拼,当世界产业升级加速、产业分工日益明朗化,中国在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不得不思考,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代表世界主流趋势的服务经济;如何为服务经济注入现代元素,实现增长模式与发展方式的双重创新;如何把握现代服务产业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组织与流程,带动经济社会产业链以及现代城市建设的同步跃升。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将向读者展示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发展要素,并结合实践体验探索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展理念、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外包、区域性集聚、跨国公司控制能力更强等新发展趋势,对中国产业发展有利有弊。对此,我国产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全球化促使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更加汹涌澎湃,奔涌而来的产业转移劲浪连绵不断地拍打着中国热土。"腾笼换鸟"方兴未艾,产业升级此起彼伏。跨国公司溯流而来,沿海制造业漫天向西飞,而中西部地区为承接更多的产业更是不遗余力地进入了群雄逐鹿的"争霸"时期。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实现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促进江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集群能够通过深化产业分工、大力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促进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区域品牌及集群文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本文结合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的现状,提出苏北地区要立足当地优势,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中抢占先机,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韶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区位优越、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配套产业不足、政策边缘化、第44号文件限制等一些劣势。韶关市要想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的大好机遇.同时规避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就必须扬长避短,采取吸引产业整体转移,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规划,发展生态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舟山航运和港口相关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浦东的开发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发展舟山航运和港口相关产业的大好机遇,以及舟山如何利用港口优势,发展航运业及港口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本文采用2006-2012年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示范区设立后发生了明显好转,这说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政策推进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基于"谁消费、谁生产"的原则,构建资源占用变动的指标来定量评估产业转移,进一步将产业转移分为传统的基于生产份额变动的显性转移和考虑消费变动的隐性转移。对我国30个省份3个主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7年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且主要为生产份额扩大的显性转移;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也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但以生产产品更多地为其他地区所消费的隐性转移为主;农副食品加工业则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显、隐性转移均较明显。不同产业表现出不同的产业转移特征,未来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转移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范围的扩大,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对产业转移模式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产业转移模式中的注意点,以促进各地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王光辉  颜雪枫 《太原科技》2009,191(12):18-20
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产业经济规律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崛起的“列强”和“小龙”的发展史一再证明: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进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沿海地区要转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轨道,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必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当前,沿海地区面临的国际经济态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向亚太地区转移,美、日、澳大利亚等国提出了太平洋经济圈,日本已成为最大债权国,香港、新加坡是多国金融的投资中心。同时,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日元、台币、西德马克等升值,使得轻纺、食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大批国际游资向第三世界转移。我国沿海地区拥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当今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有两大重要趋势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面貌: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各国、各地区竞争的焦点;二是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各国、各地区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国际产业分工带来的更加紧迫的市场竞争压力。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创新型人才充足,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必然存在着不平衡性,地区之间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当这种不平衡性累积到一定阶段,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一些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使得整个经济发展由不平衡转向相对平衡,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这些国家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如今江苏省南北产业转移的话题热得发烫,接轨苏南、融入苏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但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南北产业转移必须放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大背景下,接受国际分工。苏北地区也要跳出刻意追随苏南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准确定位苏北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应对之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找准与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抓住这次战略机遇期,将区域经济迅速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产业型的系统运行体系有赖于科技、产业、市场三大系统的关联因素 ,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一般是通过中介关联系统进行的。当科技与产业以及经济转型协调一致时 ,中介关联系统就会在双方之间乃至三方之间形成界面融合 ,并利用关联系统的功能扩张 ,对科技与产业对接、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和作用。一、科技产业的中介关联因素在科技产业发展与经济转移的过程中 ,中介关联因素包括科技—经济—市场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科技对产业经济转移的中介作用 ,主要是由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科技与产业经济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科技促进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