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基因组DNA测序已经完成大约一半,不要很久就可全部完成。但对这些序列的生物学含意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人们期望着从这些DNA序列中找到有关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的信息。科学家们还有哪些事要做呢?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1968年一次计算机科学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来的.为了弄清这一概念,我们还是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谈起. 计算机是用于科学工程计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基本工具,它能做许许多多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做各种工作,就得把计算步骤和处理过程用计算机能接受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编制程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全球变暖严峻形势,科学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各种地球降温方案,其中不乏颇有创意者。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我能为拯救地球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正>人能记住过去的事,哪怕这些事当时并无特别意义。动物是否也有这样的记忆力?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训练狗儿"跟我做",即狗儿看一个人做一个动作,然后狗儿做这个动作。例如,狗主人向上跳,接着发出"做这个动作"的指令,狗儿就会向上跳。但狗儿能学会"跟我做"这一点,并不能证明狗儿对以前的事件有记忆。科学家还需要证明,就算狗儿并未料到自己会被问及之前的事,或者并未因为记住了  相似文献   

5.
您最珍视哪项成就? 这真的很难选出一个.最可贵之处可能就在于我们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聚集到一起,组织了一个真正大胆、雄心勃勃的项目.大家指望一个跨学科团队能自发地形成,压根是不可能的.回顾脑计划,回顾我们在精准医学和All of Us项目上所做的工作,回顾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组织地研发COVID-19疫苗,以及同...  相似文献   

6.
太空科学家     
一个科学家为何要去太空?科学家们有一点致命的瑕疵——被他们的实验迷了心窍。然而我也不例外,我甚至要离开地球去做我的实验。太空有一种你在其他任何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持续的零地心引力。有一项实验就充分利用了零地心引力的优点,我们叫做无容器实验,我恰好对此颇感兴趣。现在,你第一次可以不要容器做实验,将试样放在空中,把手拿开。在实验室里,当你做这项实验时,试样会立刻下落,不到一秒钟就会撞到地面,实验结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人》2012,(2):6-6
如果老鼠能一代比一代长得大,那么在经历2400万代后它就能长得像大象那么大——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新近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举世罕见的现代版跨界天才。要说他的发明创造多为机缘巧合,不如说只要他想做,就能成功。卡尔·杰拉西拥有超常的才能,能像变魔术一样将身份从科学家变为艺术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精彩故事,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阿基米德、达芬奇、牛顿和帕斯卡尔等历史巨人……总有一类天赋异禀的人,他们的成功仿佛是基因特质决定,而非单靠刻苦努力。就像渴望活过百岁的人,偏偏上帝就给了他长寿基因。世界上从不缺科学家和艺术家,  相似文献   

9.
解读睡眠     
科学家致力于揭示睡眠之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破解控制睡与醒的奥秘,更好地治疗和预防各种睡眠障碍和睡眠疾病。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卫生条件不太好的厕所里,我们有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其中就有氨气在作怪.我们很难把刺鼻的氨气与燃料联系起来.最近,日本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廉价的合成氨技术,有望让液氨进入绿色新能源的大家庭.有科学家预测,氨能甚至有望取代氢能,成为重要的新一代绿色新能源.  相似文献   

11.
你见过由昆虫建造在植物茎干或叶子上的"育儿室"吗?这些能建造各种各样海胆般凸起棘状物的昆虫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少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的神秘生物特性甚至一直游离于科学家和自然学家的知识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2.
测定光速     
<正>它是宇宙的速度极限,也是我们借以认识宇宙的一个关键数据。不过,为了确定这个数值,科学家们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相信,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事物,是因为眼睛发出了光线。大英雄亚历山大宣称,因为我们一睁眼就能看见遥远的星星,说明星星发出的光不到眨眼工夫就已进入我们眼中,所以光速必定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心目中,科学家总是相当严肃,不苟言笑。其实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情绪变化与喜怒哀乐。就拿这个"乐"来说,许多科学家就十分幽默,而且由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这种幽默往往比平常的幽默更有趣。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避雷针刚刚问世时,一位贵妇人问爱迪生:"避雷针有什么用呢?"而爱迪生幽默地反问:"请问太太,一个新生儿又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卫生条件不太好的厕所里,我们有时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其中就有氨气在作怪。我们很难把刺鼻的氨气和燃料联系起来。最近,日本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廉价的合成氨技术,有望让液氨进入绿色新能源的大家庭。有科学家预测.氨能甚至有望取代氢能,成为重要的新一代绿色新能源。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科学家对118名烧伤病人的恢复情况做了研究。科学家发现,如果烧伤发生在白天,烧伤部位愈合的速度更快。这是因为在白天,真皮层中的成纤维细胞能非常快速、有效地修复被烧伤的皮肤;但夜晚时,这些急救细胞的效率就没那么高。对118名烧伤病人的统计显示,发生在白天的烧伤愈合过程比发生在晚上的烧伤部位愈合过程平均少11天。  相似文献   

16.
正22世纪将是什么样子的?恐怕最没有想象力的人多少也能描绘出它的图景来。但如果要问,22000世纪后这个地球将是谁的天下?大概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出一点什么来,因为太过漫长的时间让人几乎无法想象。我们所能了然的,常常只是切近的事物。但的确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至少是一些科学家。科学家往往喜欢幻想,在最伟大的科学家身上,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冥想的产物。当年谁能料到这个做事有  相似文献   

17.
正细菌或许会成为我们与癌症之战中的新联盟,它们撕碎自己,用毒素攻击肿瘤细胞。化疗的药物通过血流到达肿瘤,但其实肿瘤的最中心部分并没有血管。现在,科学家对沙门氏菌(salmonella)菌株进行改造,并用实验鼠做实验,使改造后的菌株做攻击肿瘤的"药物",并在到达这肿瘤中学区域后能减缓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首先,他们使沙门氏菌获得产生三种毒素的能力。接着,他们对细菌进行设计,使得当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到达同一地点时,就会通过自毁来释放出  相似文献   

18.
地球年龄     
正科学家花了300年时间才得以确定地球的年龄。这项复杂任务的参与者和它涉及到的许多实验一样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历史长达45.4亿年(加减1%)。早在58年前,也就是1956年,科学家就首次确定了这个数字,从那时起到现在,这个数字的误差越来越小。为什么科学家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得以确定地球的年龄?为什么他们能确信这个数字是准确的?要想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得把时钟回拨到300年前。  相似文献   

19.
人类是唯一能为自己的死亡做好打算的动物。我们哀悼,我们怀念,我们做哲学探讨,我们祈祷。在极为少见的场合当我们“欺骗”死亡时,我们有那么短暂的时刻相信永生。 今天,科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试图延缓人类的衰老。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著名生物化学家布鲁斯·阿默斯相信,营养物能修复遭到破坏的细胞,使它们再次“年轻”。分子生物学家朱迪斯·加皮希正在研究如何阻止细胞的老化。尽管两人都相信现实生活中没有长生仙丹,但是逆转衰老和延长寿命已经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20.
磁悬浮列车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梦想能利用磁性发明一种漂浮的交通工具。其实,这种理论早在1912年就被提出来了,但不幸的是,那时的科学家们既没有先进的设备,也不拥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磁力学知识。1911年,物理学家海克·卡马林-奥莫尼斯在用4K的水银做实验时,发现了超导性。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醉心于用某种强大的电磁场推动交通工具,使后者具有超常的速度。但是原理虽然有了.却不能实现,因为超导体只能被储存在极低的几乎是绝对零度(或—273.15℃)的温度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87年。就在这一年,两位科学家职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