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离鉴定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中化合物结构.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链霉菌属放线菌H41-55发酵菌丝体分离最终得到15个化合物,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是吲哚-3-甲醛(1)、5-羟基-3-(1-羟基-2-甲基丁基)-1-甲基-2 (5H)-呋喃(2)、环-(L-脯氨酰-L-亮氨酰)(3)、6-(3-甲基-2-丁烯基)-3-吲哚乙腈(4)、抗霉素A9 (5)、kitamycin A (6)、泛醌Q9 (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麦角甾-8 (14),22E-二烯-3β,5α,6β,7α-四醇(9)、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0)、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1)、5a,6a-环氧-(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7β-二醇(12)、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13)、4,6,8 (14),22-麦角甾四烯-3-酮(14)、(22E,24R)-麦角甾-4,7,22-三烯-3-酮(15).其中化合物8、10、14和15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属中分离得到.结论:采用MTT法筛选15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发现均具有一定的活性.其中,化合物2、5、6、7和14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质量浓度均小于30μg/m L.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南海红树水黄皮根内真菌#HA-094的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dihydroterrein(Ⅰ)、p-hydroxylbenzylalohol(Ⅱ)、对甲氧基笨甲醇(Ⅲ)、三十一烷烯酸(Ⅳ)、(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Ⅴ)、5α-8α-表二氧-(22E,24R)-24-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Ⅵ)、(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β-5α-6α-三醇(Ⅶ),利用波谱分析方法,对这7个化合物进行了解析.化合物Ⅰ系首次从该菌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对白僵蚕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ODS、制备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僵蚕分离得到4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一30,7α-二醇(1)、7α-甲氧基-(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α-三醇(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僵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技术研究扁缩滨珊瑚(Porites compressa Dana)的化学成分,从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a-十八碳烷醇甘油醚(鲨肝酵)(I)、N-1-羟基甲基-2-羟基-(E,E)-3,7-十七碳二烯基十六酸酰胺(Ⅱ);同时经GC-MS鉴定6个甾醇:麦角甾烷酵、豆甾-22-烯-3β-醇、麦角甾-5-烯--3β酵、胆甾-5-烯-3β-醇、麦角甾-5,22-二烯-3β-醇和豆甾-5,22-二烯-3β-醇.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海洋真菌2492分离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ramites australi,从其菌丝体的乙醇粗提物分离出3个甾体化合物:(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5a,8a—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和(22E,24R)—24—甲基麦角甾—7,22—三烯—3β,5a,6a—三醇。它们的结构通过IR,FABMS和NMR谱图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辣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解析,分别鉴定为硬脂酸(1)、棕榈酸(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22E,24R)-麦角-5,22-二烯-3β-醇(4)、(22E,24R)-5α,8α-过氧-麦角-6,22-二烯-3β-醇(5)、(22E,24R)-麦角-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isolactarorufin(7)、(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7,22-二烯-6-酮(8)和(22E,24R)-麦角-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9).其中化合物(1)、(2)、(3)、(4)和(5)均系首次从该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子囊菌亚门黄盾盘菌(Scutellinia ascoboloides)发酵液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光谱学技术确定为:α-甜没药醇(1),pelandjauic acid(2),geranicardic acid(3),(4E,8E)-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4),麦角甾-7,22-二烯-3-酮(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了3个化合物.经IR,FAB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Δ4,5(E), 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2S,3R,4E,8E)-1-(β-D-吡喃葡萄糖甙)-N-[(R)-2′-羟基-二十碳酰基] -9-甲基-4,8-二烯-1,3-二醇-2-氨基-十八烷,其中第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地下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线纹香茶菜地下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与理化性质等手段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线纹香茶菜地下部分70%丙酮-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甾体类化合物和2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豆甾醇(2)、7α-羟基谷甾醇(3)、胡萝卜苷(4)、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5)、(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酰氨基]-8-十八烯-1,3,4-三醇(6)、(2S,3R,4E,8Z)-1-O-β-D-葡萄糖-2-[(2′R)-2′-羟基-二十四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7)。结论:化合物1、3、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地下部分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分离方法对鹿心雪茶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依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6-二甲基-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2,4-二羟基-3-醛基-6-甲基苯甲酸甲酯(2)、羊角衣酸(3)、3β-羟基-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4)、3β-羟基-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9,22(E)-三烯(5)、3β-羟基-5α-豆甾烷-4-烯-3-酮(6)、8α,11-elemodiol(7)。其中化合物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的到。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多种色谱手段及重结晶方法对青天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分析和理化常数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6,9,10-三羟基-7E-烯十八烷酸(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豆甾-22-烯-3β,6β,9β-三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6)、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7)、3β-羟基豆甾-5-烯-7-酮(8)、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9)、橙黄胡椒酰胺苯甲酸酯(10).其中化合物3、5~8、10为首次从青天葵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分离方法对桦褐孔菌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依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白桦脂酸(1),白桦醇(2),羽扇豆醇(3),8,24-羊毛甾二烯-3β,21β-二醇(4),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5),8,23(E)-二烯羊毛甾-3β,22(R),25-三醇(6),桦褐孔菌醇D(7)。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野生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担子菌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新鲜子实体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各种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5α,8α-桥氧-(22E,24R)-麦角--6,22-二烯-3β-醇(2),(2S,3S,4R,2’R)-2-(2’-羟基二十-碳酰胺基)-三十烷基-1,3,4-三醇(3),腺嘌呤核苷(4),烟酸(5)。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从采自于海南岛三亚附近海域的扭曲肉芝软珊瑚 Sarcophyton tortuosum Tix.-Dur中,分离提取得到5个纯化合物,通过综合波谱解析和化学转化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个四萜化合物methyl sarcotortuoate,3个甾醇:1β,3β,5α,6β-四羟基-25-乙酰氧基-麦角甾醇,24( S )-麦角甾烷-3β,5α,6β,25-四醇,23-甲基-24( S )-麦角甾烷-3β,5α,6β-三醇,1个神经酰胺( 2S,3R, 2′S,4E,8E )-Δ4(5),Δ8(9)-鞘氨醇-2′-羟基-十六碳酰胺.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乌绿草虫软珊瑚Cespitularia cocerulea May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S,3R,2 R,4E,8E)-N-(2-羟基-正二十碳酰基)-9-甲基-4,8-二烯-1,3-二羟基-2-氨基-十九烷(1),Δ4,5(E),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2)和麦角甾-3β,5α,6β-三醇(3),其中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研究药用植物双肾藤(Bauhinia glaucasubsp.hupehana)茎枝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用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从双肾藤茎枝中分离甾体类单体化合物,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双肾藤茎枝分离获得6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R)-5α-豆甾烷-3,6-二酮(1)、(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24R)-5α-豆甾-4-en-3,6-二酮(3)、豆甾烷-4-烯-3-酮(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从双肾藤中分离获得的甾体类化合物包括甾醇、甾酮和甾体苷,其中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脱皮马勃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依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亚油酸(1),3-羰基麦角甾-7,22(E)-二烯(2),3β-羟基麦角甾-7,22(E)-二烯(3),3β-羟基-5α,8α-过氧桥麦角甾-6,22(E)-二烯(4)和苯甲酸(5),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从豆甾醇出发,先合成了胆甾-5-烯-24-酮-3β-乙酸酯(2);再用过甲酸将2的5,6位双键氧化为环氧化物,后者在碱性条件下立体专一地开环得胆甾-3β,5α,6β-三羟基-24-酮(3),用醋酐将化合物3的C3-βOH和C6-βOH乙酰化保护后用亚硫酰氯脱水得胆甾-4-烯-24-酮基-3β,6β-二乙酸酯(4),4在碱性条件下脱去乙酰基得胆甾-4-烯-3β,6β-二羟基-24-酮(5);化合物5通过Wittig反应将C-24羰基亚甲基化得到目标化合物24-亚甲基胆甾-4-烯-3β,6β-二醇1,总产率为26%.合成化合物1的光谱数据与分离得到的天然物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的药效物质基础,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其枝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牛奶子枝叶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4-(3-氧代-1-丁烯基)-3,5,5-三甲基环己-2-烯-1-酮(1),(3S,5R,6S,7E)-5,6-环氧-3-羟基-7-大柱香波龙烯-9-酮(2),(6R,7E,9R)-9-羟基-4,7-大柱香波龙二烯-3-酮(3),黑麦草内酯(4),2α,3α,23-三羟基-12-烯-28-熊果酸(5),2α,3α,23-三羟基-3,23-异亚丙基二氧基乌苏-12-烯-28-酸(6),2α-羟基熊果酸(7),熊果酸(8),白桦脂酸(9),3-羟基-1-(3-羟基-4-甲氧基苯)-1-丙酮(10),pinoresinol(11),丁香脂素(12),lariciresinol(13),紫云英苷(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除化合物14和15外,其余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  相似文献   

20.
从山楝枝叶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包括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及1个甾体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15-羟基-α-杜松醇(1),1S,4S,5S,10R-4,10-愈创木烷二醇(2),4(15)-桉叶烯-1β,6β-二醇(3),4(15)-桉叶烯-1β,6α-二醇(4),3α,16β,20,22-四羟基麦角甾-5,24(28)-二烯(5).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4对卤虫(Artemiasalin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提示该类化合物在杀虫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