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天气形势和地面气象要素、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及雾霾期间浓度值,对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发生在阿拉善右旗的一次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霾期间天气形势,右旗处于偏西或西南气流影响,且有暖平流输送,空气相对干燥,地面处于高压区底部,非常有利于霾的形成。雾期间地面条件能见度低,19日夜间的降水可以提供充足水汽,因而相对湿度大,霾就会转化成雾,大雾期间温度和露点温度接近于一点,气温较低,雾霾期间风速呈静风状态,地面条件利于雾霾的形成。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作相关回归分析来看,呈现明显负相关。雾霾期间PM_(10)、SO_2、NO_2浓度值超标,属于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使用2013年冬季的1次雾霾持续过程的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PM10、PM2.5、PM1.0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小;地面风向为E时,南昌出现霾的次数最多;PM10、PM2.5、PM1.0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即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增加时,能见度明显降低;在未降水日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产生降水时,降水对PM10、PM2.5、PM1.0的清除作用显著,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一种多源遥感图像分割的融合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充分利用多传感器遥感图像数据的互补信息来完成一致的图像解译工作,基于区域邻接图构建了马尔可夫场模型(MRF),并在MRF框架内提出了一种面向多源遥感图像分割的融合新策略.针对由美国陆地卫星探测系统专题制图仪获取的一组多光谱图像和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的分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数据融合策略,即结合多源图像中的局部特征显著性指标和人眼视觉系统中的重要性因子图制定了融合规则,并在分割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感器的可靠性对融合的影响.人工和真实数据集上的比对分析表明,新策略得到的割图区域匀质性最好,区域轮廓最清晰,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治理蓄洪区洪涝灾害、有效降低经济损失,以安徽省蒙洼蓄洪区作为研究区域,选择哨兵一号、二号和高分系列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区域生长法快速提取洪水淹没范围,绘制洪涝灾害前后的水体变化监测图,并结合蒙洼蓄洪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利用GIS技术分析2020年7—8月洪涝期间蒙洼蓄洪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受灾情况以及总区域受灾情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生长法结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洪涝灾害范围,实现洪涝灾害信息的时效性和高频次监测;蒙洼蓄洪区的重度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受灾程度较轻,农田和养殖塘受灾程度最为严重,保庄圩和庄台受灾程度最轻;蒙洼蓄洪区受灾面积的时间变化与蓄洪措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当地降水情况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在多源多光谱遥感图像中,针对匹配图像的像素之间非线性变化而导致正确匹配点对下降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源多光谱遥感图像特征点提取算法。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对两幅多源的多光谱遥感图像进行主成分变换,再用变换后各自的第一主分量图像作为待匹配图像;其次,在构建尺度空间时提高尺度参数并且在进行特征匹配时,利用尺度限制条件进行匹配,这样既能提高匹配精度又能提高运算速度;最后,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剔除误匹配点。这种算法能减少多源多光谱遥感图像之间像素灰度值的非线性变化对特征点匹配的影响,提取到一定数量的正确匹配点对。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所提算法比通用算法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王兴慧 《甘肃科技》2014,(13):41-44
实现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稳健的全自动匹配是遥感科学的重要课题。针对多源遥感影像间的自动匹配,寻找出一种通用的匹配算法流程,该流程通过提取尺度不变性Harris_Laplacian特征点,采用SURF匹配算法得到初始同名点,之后利用初始关系进行点位预测及模板匹配,并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剔除残差较大的匹配点对,实现影像间稳健及精度较高的自动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流程能够实现多源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匹配,并无需人工参与,提高匹配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多源遥感数字图像融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源遥感数字图像融合是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目前融合评价的研究比较薄弱,文章总结了目前融合技术现状,提出了融合流程,突出评价作为融合的重要一环,起着控制融合流程的作用;提出一些评价方法并和现有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绿潮遥感监测手段受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连续且高精度的绿潮检测,为了弥补遥感影像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基于多源多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对GF-1PMS、Landsat 8和MODIS的同步影像进行绿潮监测能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源多分辨率影像对2017年绿潮爆发过程进行高时间序列的绿潮监测。结果表明,Landsat 8数据的监测结果与GF-1PMS数据相比产生了6.76%~39.66%的偏差;MODIS数据的监测结果与GF-1PMS数据相比产生了410.4%~1128.8%的偏差,主要原因是空间分辨率导致的混合像元效应。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多源探测资料,对2018年4月24日漳州中南部一次中尺度暴雨的形成机制、环境条件和雷达资料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发生在500hPa短波槽过境,地面弱冷空气南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过程的重要触发和维持机制,多普勒雷达的逆风区可作为中尺度暴雨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风廓线的水平风资料可以反映出水平风场的演变,从而对降水强度、持续时间做出预报,垂直速度对降水的开始、加强和减弱时间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也是对流发展强度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一种优化的多源遥感影像的高精度配准算法.利用梯度算子结合Forstner算子快速提取特征点,同时采用基于熵的格网技术控制特征点的分布均匀度,在少量准确控制点的基础上以不变矩相似度量为匹配准则,采用整体松弛法匹配策略快速配准得到同名点,并利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来剔除误配准点.结果表明,该方法配准速度快,得到的同名点精度高,分布均匀,可以满足遥感影像的融合与快速更新等后续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环流的一次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对渤海湾的环流形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渤海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海流调查,这次调查以Lagrange观点为指导,采用3种方法:海流计在固定站位连续测流;漂流板轨迹观测和“人工水母”测底层流。本文分析了这三种方法及观测过程,并分析得出了渤海湾Lagrange余环流型大致是顺时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多源卫星遥感溢油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溢油监测精度较低的问题,利用多源遥感信息,提出基于多波段、多时相、多类型三方面的多源卫星遥感溢油信息提取方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溢油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基于IHS变换和多分辨率小波分析的叠加融合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叠加融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保持多光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I分量小波分解后的低频信息不变,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息叠加到多光谱I分量小波分解后的高频信息上,而后对叠加后的I分量进行小波逆变换得到I’,最后对I’HS进行IHS逆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多光谱影像。融合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叠加融合方法不仅提高了多光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而且在保持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性等方面相对于改进前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常用的几种遥感图像融合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层面上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比如光谱信息丢失严重等现象。为此,首先分析对比了传统的4种融合方法,用高分辨率SPOT图像和多光谱TM图像分别运用4种融合方法进行图像融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多进制小波包融和方法,并通过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对融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融合要比B rovey融合能够更好的刻画细节;多进制小波包融合所丢失的图像光谱信息为最低,能更好的刻画细节问题;乘积融合法在增强建筑物信息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遥感影像是获取土地覆盖信息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影响决策树分类的特征因子,并根据这些因子构建分类决策树。结合中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对贡嘎山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通过与最大似然法分析对比,基于决策树的多源数据分类对试验区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85.71%,Kappa系数0.83)远高于基于像素的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总体精度63.56%,Kappa系数0.58)。  相似文献   

16.
多源遥感图像的分层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识别,采用了像素产像融合方法,该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其中低通对比度金字塔融合和多尺度对比度增强融合采用金字塔法实现,实验结果显示多尺度对比度增强的融合效果优于前者,但采用金字塔法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在做子采样时由于频率混效应而可能引进噪声,而非金字塔式分层融合技术则避免了金字塔法的这种缺陷,能得到更好的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17.
分析探空观测对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的作用,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探空观测在实时数据观测过程中,对科研、天气预报以及实时天气所起积极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探空观测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风廓线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4月25日发生在莆田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多源探测资料在冰雹天气预报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①500 hPa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是冰雹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基于莆田市环境监测站的逐小时臭氧(O3)数据和气象常规资料、EC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流轨迹模型(HYSPLIT)对莆田市2020年11月8日夜间近地层O3污染过程的气象特征和潜在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11月8日,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ρ(O3-8h)]超过国家二级浓度限值(160μg·m-3)。夜间O3污染期间,本站气压较高(1022.5 h Pa左右),地面受冷空气影响,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风速在4.5~5.0m/s之间。大气边界层高度从8日14时(1035m)逐渐下降,与O3的变化趋势相反,当ρ(O3-1h)于23时达到最大值,此时大气边界层高度大致稳定(800m左右),不利于O3扩散。潜在源的分析结果显示,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高值区(>0.4)主要出现在浙江北部,浓度权重轨迹分析(WCWT)高值区(>100μg·m-3)主...  相似文献   

20.
银川一次冰雹云的观测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以2005年5月30日银川观象台观测的一次降雹过程为例,对冰雹形成过程中浓积云演变为积雨云并降冰雹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这次降冰雹过程前后云的演变、天气背景、影响系统、大气层结稳定度、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冰雹云系是一个中小尺度系统、强度很强的对流风暴单体;影响系统为蒙古低涡;"高干冷、低暖湿"的高低层配置为强对流天气、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应用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风廓线等多谱勒雷达产品资料,有效地揭示了冰雹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为观测人员准确判断、记录冰雹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