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点与动力源泉,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现状是不可忽视的课题,引导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确立崇高的信仰,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要。要注重了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状况与整体认知,聚焦成因的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民间思维方式的表现。官方意识在民间信仰中的渗透、统治阶级对民间信仰的改造和利用。有助于民间信仰取得合法地位,但却使民间信仰丧失了自身的一些成分——如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而把民间信仰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张洁 《科技信息》2011,(23):I0182-I0182,I024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也日益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当前,多数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是科学的、合理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模糊的倾向,不够关心国家政治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出发,提出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应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别山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信仰执着的责任、为理想奋斗的责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责任诸方面。大别山精神在培养大学生对信仰执着的责任意识、为理想奋斗的责任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情怀、为民族和国家奉献的责任境界方面,必将发挥其积极而独特的教育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发生的,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武力政治开始的,用暴力形式维护的政治统治的同时,也用暴力维护原始的神秘信仰。在缺乏暴力保障的小邦周,只能通过“礼乐”进行精神统治,试图打造一种人的美好精神生活和社会控制有机结合的德性政治。由于“自私”的人性最终使得美好的德性土崩瓦解,进而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控制和制度化的政治精神生活。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精神控制的有效武器,科举教育制度以及它所催生的宗法社会直接剥夺了人生存发展的意义,使人成了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导致了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青年宗教热居高不下。青年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并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精神价值的走向。因此,分析宗教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从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状况来看,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并未有效培育起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功利化倾向严重。必须重视和改进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以重塑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信仰缺失,腐败滋生,使大学生思想感到迷惑,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显得紧迫而重要,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更是人自身的需要。大学生信仰教育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深入到大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所谓"信仰论政治"中的"信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即通过权力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垄断而展现出来的象征权力,它是经由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历史事件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来看,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充分展现出了佛教信仰之神圣系统是如何进入王权的统治秩序,又如何通过王权的运作机制,成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建构的神圣性基础,从而重新塑造了国家统治及其权力秩序的合法性,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公权力之合法性的超越特征。可见,佛教信仰的实践及其表达,一旦与国家权力及其制度紧密整合,便会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信仰特征。就此而言,南诏大理国时期对于佛教信仰之推崇及其权力运作机制之中对佛教信仰的最大依赖,实际上就是这种"信仰论政治"之意义在佛教信仰中的具体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脉相承,同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践行过程.它蕴藏着巨大的教化价值,发挥其情感感召力、文化熏陶能力以及教育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1.
通过随机抽样,对兰州大学2005级不同专业317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调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分析;结果表明,1/3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信仰,2/3的不清楚或没有;35.33%的认为信仰是人特有的精神需要,30.28%认为信仰是人生的价值或生活原则,12.62%的认为信仰是个体追求的目标,6.31%的认为信仰是解脱,自我调节的方法,7.89%的大学生认为是不可界定的;2/3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没有信仰,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信仰是大学生的精神需要,表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爱好和平、放眼世界精神教育等方面。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神圣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就必须首先弄清楚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微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境况.如何把握住"微时代"下网络新媒体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的有利契机,直面其带来的挑战,并对其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共同命题.做好此项工作要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环境三个维度出发,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社会和学校通力协作三个向度着力,形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齐抓共管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与安全.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的时代特性和家庭成长环境特性,使其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手段,在价值认同和接受效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和衰微现象。如何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较为有效的内化为当前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国家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性,挖掘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欠缺的根源,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朱小明 《甘肃科技》2014,30(21):84-86
中国梦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大学生的青春之梦,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性内涵,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培育创新精神,锤炼高尚品格,广泛参与、主动作为,为实现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之一,必须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坚持法治原则,让法律成为医学院校学生内心真正的信仰.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法治信仰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拓宽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积极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并逐步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存在的两方面政治困境:一是缺乏一套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信仰;二是领导性力量的孱弱。认为要实现国家建设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信仰重塑和组织建设。政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领导力量,并通过政党的组织功能动员社会力量,从而使“以党建国”的道路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在"微媒体"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有很高的认同度,是积极向上的,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在对新疆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疆高校的内在认同和外在践行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华历史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实践教学是将中华历史文化融入到"90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模式。高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本课题组对芜湖市两所高校49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但这一群体正面临着信仰危机,这种危机的形成既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培养因素以及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因素,还有传媒的推波助澜。如何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