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趋势下,探究了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生成机理,从理论上指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升级、产业平台的支撑以及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是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内在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在归纳智能制造有关研究基础上,对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基础、政策规划、范畴领域、支撑平台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发展合作模式、合作领域、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提出两岸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并且它的规模大的超出人们的想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不同产业的跨界竞争,促进了产业融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业务和服务呈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分析,为移动运营商顺应变革、把握机遇、拓展思路提供决策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经贸教育融合已成为大趋势,两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通晓两岸经贸规则、能够适应两岸经贸合作环境的创新型中高级专业人才。基于两岸教育合作实践,该文着眼于两岸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和互补,以闽台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为例,探讨"双创"教育背景下两岸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而实现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王勇 《厦门科技》2012,(6):12-16
伴随着台湾马英九当局的新一轮连任,两岸对ECFA后续协议商签正逐步加以展开和落实,从而为厦门与台湾进一步开展更广泛领域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厦门在新形势下与台湾开展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厦门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模式和生产要素进一步融合体制1.拓宽厦门与台湾产业深度合作发展渠道的同时推进两地产业合作模式创新近年来,两岸产业合作已开始由传统制造业合作向传统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并  相似文献   

6.
依托产业链间跨界互联进行创新合作已成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为探究产业互联创新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和结构特征,借助我国智能网联汽车(ICV)产业的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阶段和地区构建ICV领域产业互联创新合作网络。研究表明:我国ICV领域产业互联创新合作网络的规模呈增长趋势,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特征,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各地区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不均衡,特征差异相对明显。研究结论对我国ICV领域完善有跨界融合特色的产业互联创新合作模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移动互联网、价值转移演进路径、价值转移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层面,对产业价值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为企业创造和传递价值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载体;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价值转移的共同驱动因素是客户需求、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跨界融合成为产业价值转移的独特诱因。在此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未来的研究视角和重心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13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畅谈了大数据给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受此影响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邬贺铨指出,互联网产生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进一步推动数据的暴涨,网络中心体现去中心化,大数据促进了信息融合和产业跨界结合,大数据引发更多新业态出现,大数据对互联网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对我们国家互联网创新能力的一次大考。  相似文献   

9.
<正>为响应国家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11月9日,由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各界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与研究的50多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聚焦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方式——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论坛讨论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环境与路径、文化科技与智慧城市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电子商务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产业基础,然而厦门电子商务产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产业集聚、物流、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有待提升。厦门应把握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与国际化趋势、技术进步与商业变革、线上与线下融合、互联网与金融跨界等方面的机遇,重点在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平台经济和新型业态等方面加快创新发展,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以来,杭州将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强势推进,并相继出台了《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政策环境引导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全球科技酝酿新突破,网络信息技术推动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加速发展,全球产业的跨界融合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爆发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发展的优势以及目前闽台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闽台两岸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深化合作、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岸农业贸易合作、旅游经贸合作等方面提出闽台经贸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必将带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进而推动人类生产力实现再一次跃升.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赛道,一场以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为导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本文通过分析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结合制造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工业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和难点,思考并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自贸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背景下,应用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分析福建和台湾服务贸易产业特点,探讨闽台服务贸易合作方向,发现闽台间可以通过港口间合作提升运输服务竞争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适当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和优化两岸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强闽台合作,为两岸贸易合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应积极探索以产业为导向、项目为纽带的联合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基于科技互补的互利合作。日前,第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交流会在厦门举行。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指出,2013年,大陆粮食总产首次实现"十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连快"。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投资空间和产业转移空间。虽然近30年来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两岸农业要素优势互补配置、产业合作共赢发展还有不小差距。两岸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发展阶段的梯度性以及转型升级的迫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逐渐渗透,跨界与融合正成为各个行业角逐的热点.在科技与理念腾飞的当下,“泛”时代已初露锋芒. 泛娱乐、泛媒体、泛健康、泛时尚产业……近年来,一大群冠以“泛”字的新词正源源不断地刷新人们的认知.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以互联网为根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或打造跨界生态产业链,或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时至今日,在“泛”家族中,已不乏代表行业趋势并跃升为现象级的成员,值得剖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图片新闻     
《华东科技》2014,(10):16-16
1 9月20日,以"开放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科技论坛在上海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沙海林致词。本届论坛设有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新经济、两岸科技合作与经济转型升级三个专题论坛,来自两岸的政要、专家、学者围绕两岸的科技创新、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高科技园区的新发展、农业科技合作、高校科技创新等方面共作了11场演讲,并就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等与台下听众进行了热烈互动。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出席并主持了大数据时代的新经济专题论坛。  相似文献   

18.
海洋强国战略下,船政文化产业在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应突破界限,积极探索实施"船政研究院+船政大学+船政文化创意设计+船舶制造""以船政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共同体""船政历史与民俗文化+房地产建筑+庆典会展+文化传播"等多种跨界融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瞻远瞩     
<正>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进入5G商用元年,5G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江西信息产业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融合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两化融合的水平有待提高、融合产业生态链亟待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深入发展,建议江西把握5G融合发展的产业化方向,培育5G消费互联网新动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构建AR/VR、车联网5G应用生态,夯实"5G+"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