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国会要给英国首相布莱尔授勋,布莱尔忸忸怩怩,事隔18个月后才托人放出口风表示要接受这枚勋章。布莱尔半推半就的姿态是做给国内公众看的,他要表明,布莱尔就是布莱尔,是英国的布莱尔。他的一举一动会牵涉工党的政治前途,他须摘掉以往过度亲美给工党戴上的“好战”帽子。随着英国正式宣布2005年5月5日举行议会大选,布莱尔踏上了连任首相的征程。最大变数:三党鼎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英国政坛出现了三党——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并驾齐驱的态势。崇尚传统又锐意变革的英国磨砺出了一套独特的政体。从宪法上说,英国议会由女王、上院和…  相似文献   

2.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10月24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电视访谈中,谈到他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当年颠覆萨达姆政权的决定导致"地狱"一般的后果。布莱尔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正确的,此次是他首度改变立场。他承认当年的情报有误,最终没有如预期般发现大杀伤力武器,为当年情报失误、计划失当和没顾及"推翻政权的后果"致歉。不过,布莱尔强调推翻萨达姆没错,"即使到了今天,他不在也总比继续在位好";布莱尔又以伊拉克,利比亚及叙利亚  相似文献   

3.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别提了,佩尔松被峰会上喝的那些英国劣质葡萄酒弄惨了。因此我向他保证,我一定要送他一些咱们国家生产的红葡萄酒,让他见识一下。今天早上,我已派人给他送去了24瓶意大利名产‘苏维浓’,相信他喝了一定能恢复元气。”——在2005年12月15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英国首相布莱尔拿出数瓶珍藏多年的英国极品红葡萄酒和威尔士白葡萄酒,请与会的各国首脑品尝。不料,许多人喝后“大倒胃口”。瑞典首相佩尔松还因此闹起肚子。为此,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开起布莱尔的玩笑。2006年第02期世界知识“你自己的描述才是真的毫无意义。我认为你真是…  相似文献   

4.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美国《外交》杂志2003年1/2月号刊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福阿德·阿扎米的文章《伊拉克与阿拉伯的未来》,文章公开宣称:“美国应将对伊战争作为突破口,把整个中东地区推向‘现代性’,以革除那里的腐败与停滞的政治制度。”俄罗斯《独立报》2月9日援引一位英国情报人员的话说,现在布莱尔政府正在“剪辑”他们所提供的伊拉克情报,为其对伊动武提供“合理性”依据,但情报本身并非这样。因此,布莱尔是自威尔逊首相以来英国情报人员最不喜欢的首相。  相似文献   

5.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这简直就是对工党的一次蓄意侮辱,我在想他(布莱尔)是不是想在大选之前退出。”——由于支持对伊战争,英国执政党工党声誉江河日下,布莱尔本人也不断面临来自党内的质疑。工党本打算将下个月的年会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不料布莱尔偏偏往“枪口上撞”——邀请伊拉克总理阿拉维列席会议。他的“奇思怪想”一出,立刻招来了党内一片猛烈的抨击之声:你还想不想干了?!“‘圣火传递’是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所想出的创意。”——8月13日,奥运圣火结束环球之旅,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庄严点燃。然而,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托尼·佩罗泰…  相似文献   

6.
追风人物     
布莱尔:登台去位间,冰火两重天有消息称,布莱尔将于近期辞去工党主席职务,并交出首相大权。走到“黄昏道”上的他原以为可以“全身而退”,但不想临了还是麻烦缠身,不仅持续一年之久的“金钱换爵位”丑闻又闹出了新的证据,而且关乎自己政治形象的伊拉克政策也被“翻”了出来——一部名为《责问:起诉布莱尔进攻伊拉克罪行的听证会》的戏剧4月23日至5月19日在伦敦著名的三轮车剧院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检察官、辩护律师、外交官、武器核查员乃至前五角大楼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珀尔“你方唱罢我登场”。“布莱尔”虽未在剧中现身,但聚光灯打出了他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我的感悟     
<正>本文是托尼·布莱尔对自己作为英国首相十年的经验反思。译自英国《经济学家》2007年6月2~8日版。十年前,如果你告诉我,要把首相任期内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对外政策上的话我一定会觉得惊讶,略感震惊,而且从政治  相似文献   

8.
追风人物     
布莱尔夫人演讲惹祸大骂记者没有职业道德有关英国“第一家庭”的正面和负面报道几乎每天出现在英国媒体的显要位置,这让第一夫人着实有些懊恼。2006年11月22日,切丽终于找到了报复机会。这一天,切丽在英国大学发表演讲时毫无保留地大骂记者没有职业道德。她点名批评《每日邮报》,并讽刺说“,可怜的新闻投诉委员会已经被《每日邮报》给控制住了”,原因是新闻投诉委员会对《每日邮报》上关于布莱尔的负面报道熟视无睹。切丽骂得痛快、解气,可是她这番“咆哮般的”演讲却震惊了很多旁听者,其中就包括英国几大媒体的记者。切丽过足嘴瘾后,她的…  相似文献   

9.
《世界知识》2008,(10):71-71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执政时期的工党首席筹款人利维勋爵曾因“金钱换爵位”丑闻颇受争议。如今,这位前首相最亲密的助手出版回忆录《荣誉问题》。讲述了外界一直谣传的布莱尔与夫人切丽的形象顾问卡罗尔·卡普林之间的绯闻问题。利维写道:“媒体关于布莱尔和卡普林关系的猜测令人担忧,因此布莱尔幕僚中的一位关键人物要求我去见布莱尔,以朋友的身份警告布莱尔要与卡普林保持‘合适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追风人物     
布莱尔开始为退休生活铺路据英国媒体报道,8月初布莱尔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后公开表示,他将会继续执政最少一年的时间。布莱尔在回国后觉得“精力非常充沛”,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在国内与国际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能到2008年才会从首相职位上退休。虽然还不到解甲归田的时候,但是布莱尔夫妇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度过退休后的日子了,他们看好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布莱尔趁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机会,以英国首相的身份会见了不少当地的权贵,以便为自己以后的退休生活铺路。退休后最大的收入将来自他的回忆录。在与默多克旗下的一家出版公司达成400万…  相似文献   

11.
反陈规的学生在5月1日的大选中,托尼·布莱尔为英国工党夺回了失去18年之久的首相宝座,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他1953 年5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庭。布莱尔从小勤奋好学,很有头脑,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在上中学时,他热衷于辩论和表演,对政治问题感兴趣,学习成绩优异,但时常违反学校严厉的纪律,具有一种反陈规的叛逆精神。中学毕业后,他在家“休息”了一年,并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社会实习”,曾先后去了伦敦和法国,当过招待、建筑工人和保险公司职员,还涉足了音乐。他后来考入了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在大学里,  相似文献   

12.
湘溪 《世界知识》2013,(4):68-68
“英国人民作决定的时候到了,我们解决英国和欧洲问题的时候到了!”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以这样高调的语言宣布要与欧盟重谈英国“留欧”的条件,承诺如果他所在的保守党在2015年大选中胜出,将积极争取重订英国与欧盟的协议,减少欧盟对英国的约束,谈判完成后将在2017年至2018年问让英国民众公投决定是否接受新协议。对此,除了英国之外的整个欧盟都有一丝冷眼旁观的味道,主流媒体特别是德法两个欧盟“发动机”的主要报纸几乎都用“豪赌”来形容卡首相的决定,第一是赌园内政治,第二才是赌与欧洲关系,两者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赌周内政治,盘算的当然是两年后的大选。保守党在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时代可谓风光一时,但到T90年代却丢掉了政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欧洲政策上的失误。自打工党在前苗‘相布莱尔带领下崛起后,保守党一在野就是十多年,直到两年半前卡悔伦在大选中杀人唐宁街十号。不过卡氏上台后英国经济表现欠佳,大幅削减公共预算开支更是弄得怨声载道,最近的民调显示,在野的工党支持率已经领先。自欧债危机以来,向来对欧盟没有多大好感的英国人的“脱欧”情节就更为严重,去年11月《观察家报》网站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英国人货成“脱欧”,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是19%。卡悔伦瞅准机会打“脱欧牌”,并把“脱欧”与大选捆绑,确是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3.
龚正 《世界知识》2014,(23):42-43
<正>2004年11月11日,75岁的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在法国巴黎溘然长逝,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尽管阿拉法特已经离世整整十周年,但关于他的话题依然不时出现在国际媒体的头条版面,尤其关于他死因的猜测近年来更是不绝于耳。2013年10月,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瑞士科学家的调查报告,认为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  相似文献   

14.
艾华 《科技潮》2003,(12):14-18
40年前,美国有一本著名的科幻畅销小说——《终极人类》。书中讲述了一个8岁英国小男孩久久沉浸在半人半机器的“芯片人”世界中,幻想在自己体内也植入一颗强大的“芯”。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还在为《黑客帝国》感到匪夷所思时,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凯文·沃维克教授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两次在自己体内植入“人体芯片”,并成功与电脑“嫁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芯片人”。沃维克教授说,我已经两次实现了小说中想象的人体芯片植入手术。谁能说50年后,地球不会是“芯片人”的世界呢?  相似文献   

15.
执政十年,国内改革成效显著;一念之差,伊战成为个人事业“滑铁卢”。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6月27日向女王递交辞呈提前结束首相任  相似文献   

16.
7月1日,英国接替卢森堡,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7月6日到8日,英国作为八国集团主席国,在苏格兰鹰谷主持召开八国集团峰会。“双主席国”的身份赋予英国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凸显英国作用的绝佳良机。布莱尔的美好设计作为曾经统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渴望成为世界新秩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印对比”的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国际上关于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会议、著述铺天盖地。在2005年的“八国集团” (G8)峰会上,英国首相布莱尔更呼吁把中国和印度纳入“八国集团”。而今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中国和印度”居然成为最突出的主题。翻开主流的英文报刊,到处是“中印比较”的文章。比如华盛顿今年出版的《外交政策》第1期,就有一篇题为《印度胜过中国》,而英国《独立报》1月26日的文章则是《中国和印度的复兴是古老关系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二月一日,伦敦《泰晤士报》因“劳资纠纷”而停刊,最近宣布,已于十一月十二日复刊,这场纠纷持续近一年之久。对此,一些英国人颇有感慨地讲:一九七九年的不列颠,几乎要成为只有泰晤士河(The Thames)而没有《泰晤士报》(The Times)的国家了。《泰晤士报》是英国最古老的报纸之一。它创刊至  相似文献   

19.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已成了许多西方人的口头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1992年11月28日出版一期中国特刊,刊头就是《当中国醒来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十分关注,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19年8月6日,《新共和报》(New Repnblic)上第一次刊登了威廉·福克纳的文学作品“L’APres—Mididum”。这是他按照法国象征主义作家斯蒂芬·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的精巧作品《egtogue》改写成的一首诗。其后十多个月中,福克纳在《密西西比人》(The Mississippian)报上发表了十三首诗:一首是改译的马拉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