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李辉  万树青  汤历 《科技信息》2007,(2):205-205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由于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它对许多种杀虫剂都产生了抗性。本文对小菜蛾的抗性机制作了阐述,并且具体解释了小菜蛾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沙蚕毒素、苯酰基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Bt杀虫剂的分子抗性机制。针对日益严重的抗性问题,还提出了治理小菜蛾抗性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菜蛾对杀虫双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D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初步研究了小菜蛾两个品系,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之间基因组的差异,用敏感品系作为驱动扩增子(driver),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作为检验扩增子(tester),通过四轮消减杂交后,得到两个差异片段,范围在150bp至300bp之间,初步判断这些片段何能与小菜蛾杀虫双抗性的遗传分子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庆勤 《贵州科学》2000,18(2):108-111
在同一小麦生态区往往数种病害同时发生,用兼抗性小麦品种进行防治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可减少环境污染.用小麦近缘种属与野燕麦的不同种杂交、具有普通小麦不同染色体的近缘属间杂交,杂交后代一般不要进行回交,而且容易稳定,育成系列兼抗性普通小麦型的优质、高产的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4.
在组建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颗粒体病毒制剂后,其种群趋势指数为5.99,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23.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可见,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以蚜虫为试虫,采用浸渍法测定了8种增效剂单剂对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及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筛选出3种增效剂单剂(NT、PEG、吐温-20),以不同比例进行两两复配,测定混合增效剂对3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如下:(1)所有增效剂单剂或混合增效荆中吐温-20和NT以1:1混合时对乙酰甲胺磷原药的增效比最高,为28.6534.(2)PEG和NT以1:2混合时对吡虫啉原药的增效比最高,为5.12084.(3)增效剂单剂吐温- 20对高效氯氰菊酯原药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比为13.29251.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了江苏省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甲胺磷和三唑磷的抗性水平,并以浙江慈溪种群为对象,进行了活体增效和药剂与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常熟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已达极高抗水平(抗性倍数126.0),高淳种群为高抗水平(抗性倍数68.40),其它地区也表现为中等抗性,2)吴县、常熟、兴化和高淳4个种群对甲胺磷表现为中等抗性,其它种群抗性较低,3)高淳和宿豫种群对三唑磷为中等抗性,其它种群为敏感群体;(4)活性增效测定测定表明,磷酸三苯酯(TPP)和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对二化螟有较明显的增效作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EDM)的增效作用不明显。(5)敌百虫和三唑磷(5:1)、敌百虫和丙溴磷(4:1)、杀虫单和阿维维菌素(40:1:80:1)按质量比进行混配时,增效倍数分别为427、206、1028和21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系统调查,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5 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效果最好的杀虫剂是1 .8 % 集琦虫螨克,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54;其次为:菜蛾敌粉剂、1 % 农哈哈、2.5% 功夫和45 % 马拉硫磷,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 .195 、0 .207 、0 .302 和0.359 .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各地小菜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抗性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斌  郭莹 《武夷科学》2003,19(1):45-47
本文采用点滴法,比较了福建省福州、南平、厦门、龙岩等地田间小菜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代表品种的抗性差异,并运用Shannon—Weaver的多样性指数(H’)来作为不同地方种群小菜蛾杂合度的判定指标,对其种群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厦门的种群在对菊酯与有机磷上种群杂合度较高,处于较敏感水平。对阿维茵素,福州种群与厦门种群组成相似,抗性水平相当。而龙岩种群抗性杂合度与频率相对较低,正处于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及毒杀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小菜蛾(Plutella zylostella L.)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害虫,其抗药性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农药成为了国内外农药开发的主流.报道了从废弃的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中分离到的银杏酚酸对小菜蛾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实验采用皂化和酯化反应及柱层析方法从银杏外种皮中分离获得银杏酚酸,并对1~3龄小菜蛾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生测结果表明银杏酚酸对小菜蛾有较好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当处理的质量浓度为6.25mg/L时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在24,48h后分别达到77.8%,94.7%以上.处理时间达到48h时,1~2龄幼虫的LC50为1.31mg/L,3龄幼虫的LC50为6.07mg/L.这表明了银杏外种皮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将为今后新型植物农药的开发和银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集福建省 7个地市的小菜蛾于室内饲养 1代 ,用浸叶法测定其 3龄幼虫对杀虫毒素 Bt A及其单体组分即苏云金芽孢杆菌 (Bt)伴孢晶体和阿维菌素 (Avermectin B1)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 ,Bt A对不同来源的小菜蛾处理 4 8h的 L C5 0变化范围是 0 .80 - 4.6 7μg/ m L ,与室内种群的 L C5 0比值是 1.18- 6 .85 ,其中以福州、泉州和厦门的 LC50 比值较高。Bt的 L C50 变化范围是 2 .4 2 - 2 3.82 μg/ m L,与室内种群的 L C50 比值是 1.2 2 - 11.97,其中以福州、莆田和厦门的抗性较高。阿维菌素的 LC50 变化范围是 0 .6 6 - 2 .0 0 μg/ m L,与室内种群的 LC50 比值是 1.5 8- 4.70 ,其中福州、莆田和南平的抗性较高。不同地区小菜蛾的繁殖力则无显著差异 ,均在 2 2 0粒 /雌左右。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小菜蛾作为各种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对多种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苯甲酰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农用抗生素甚至植物源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就小菜蛾的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杀虫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一种为大量快速提取小菜蛾幼虫基因组DNA而改进的CTAB(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简单、经济、有效,提取的基因组DNA完全能够满足PCR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用定浓度、定时间、定虫数添毒法测定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毒力,菜苗饲养的LD50为3.384×10-4,饲料饲养的LD50为3.008×10-4。从田间采回不同防治区的4龄幼虫和蛹饲养成成虫,观察逐日产卵量,得出综防区、病毒区、化防区、Bt区和对照区,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7,149,208,275,218粒/雌,在方差分析中,Bt区、化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病毒区和综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有显著影响,而Bt、顺和菜所用杀虫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影响福州地区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食物和天敌。旬平均温度在12℃以下或28℃以上,能引起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卵至蛹的发育历期与温度间的回归关系是:(?)=3699.674 x~(-1.648)。种群密度还随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时期而变动。绒茧蜂、蜘蛛等天敌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通过调整蔬菜生产布局、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菜蛾危害。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雌雄成虫基因组中分别克隆了泛素基因的编码区,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28778,EU28779,EU28780,EU2878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长度为228bp,编码的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不同品系和不同性别的小菜蛾泛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等均存在差异,其中敏感品系雌雄成虫间差异较大,序列相似性为81.1%;抗性品系雌雄成虫间差异较小,序列相似性为97.8%.推测这些差异可能与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有关.因而为进一步研究小菜蛾抗药性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叶碟法研究天葵块根提取物对菜青虫、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葵块根提取物对菜青虫、小菜蛾具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800mg/L对菜青虫、小菜蛾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67.18%,68.31%.该提取物对菜青虫、小菜蛾生长发育抑制IC_(50)分别为389mg/L,251mg/L,对试虫的体重增加也有显著影响,处理组的平均体重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Microcapsules of sex pheromon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DBM),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complex coacervation using gelatin and gum arabic as wall-forming materials. The encapsulated pheromone released from these microcapsules into the air was monitored over six weeks in the field. Results of a field trial show that the attractiveness of microcapsule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rubber septa loaded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pheromone. The mating disruption efficiency of the pheromone treatment was estimated through comparing numbers of moths captured in pheromone-baited traps placed in pheromone treatment fields and pesticide treatment fields. The estimated mating disruption efficiency of the pheromone treatments ranged from 76.94% to 98.67% during the seas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pheromone microcapsules might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P. xylostella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