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光塑性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综合阐述和讨论了关于光塑性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并根据已有的应力-光学 定律.探讨和建议了光塑性应力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由光塑性法得到的应力光图来分离应力,提出一个以边界节点上应力分 量σy和域内节点主应力差(σ1-σ2).第一主应力方向角θ为原始数据的结构分 析光塑性成力计算的混合法,给出了基本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差分方程。由本方法计算 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有机玻璃的力学与光塑性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有机玻璃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通过试验得到了常温和冻结温度的有机玻璃的性能数据,提出了常温时光塑必方 变条纹,冻结温度下光塑性条纹是应力条纹的观点;用有机玻璃来模拟塑性加工的挤压工艺,证明有机玻璃是较为理想的模拟金属塑性大变形的光塑性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粘性介质流动的光塑性方法,所得的应力条纹图与理论推导所得的曲线族相当一致,表明了用光塑性探索聚合物加工流变学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局部应力分析对工程设计具有广泛的重要作用,然而应变硬化材料因其本构关系的复杂性,至使大量的弹塑性局部应力问题难于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求解。本文作者克服了实验技术上的困难,采用应变硬化材料聚碳酸酯对中心圆孔受拉板的孔边局部应力进行了光弹塑性实验研究,得到其弹塑性应力场、应变场及塑性区尺寸的规律,为弹塑性局部应力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用偏振光实验方法解决塑性力学问题是最近十年来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目前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近几年来光测塑性力学方法已被应用于解决不少在生产实际中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例如模似金属材料的工艺过程(金属压力加工等),对于另件及结构部件进行弹塑性应力分析,研究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机构,进行各向异性体的应力应变分析等。目前,这是唯一可以对于粘性及弹塑性变形进行全面应力分析的实验方法。虽然现在还在创始阶段,但是已经可以看到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本文将综合介绍这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应用方法和发展现状,并介绍本校塑性力学研究组在光塑性材料制造方面的一部份工作。  相似文献   

7.
三维光塑性法及其在挤压变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产聚碳酸酯的力学光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该光塑材料的应变光学定律。提出了用于三维轴对称变形的完整的光塑性方法,并对圆棒挤压变形分析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变形区内应力应变三维场分布。首次提出了塑性变形区内存在轴向压缩区的概念,揭示了挤压延伸变形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一种光塑性迭代混合法,可用于平面塑性问题的全场应力分析。该方法的基本公式在弹性区自然退化为拉普拉斯方程,对原始实验数据的需求量小,受不稳定的实验数据的影响也较小,因而具有良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冷挤压孔的光塑性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冷挤压孔真正起到抗疲劳增寿效果,有效控制孔表面残余应力大小及其分布是至关重要的。该文采用光塑性力学分析法,利用模型材料与原型材料的相似性,研究带衬套挤压和不带衬套挤压的2种情况下孔边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结果如下:采用光塑性力学分析法可真实地丙现冷挤压孔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情况;无衬套挤压时,孔边在X和Y2个方向的应力应变非常接近,而带衬套挤压中,衬套开口处产生的应力应变最大,与之相对应的18  相似文献   

10.
切削加工中残余应力产生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切削加工中残余应力产生的几种主要原因.刀具接触点前方区域的塑性凸出效应;刀具接触下区域的挤光效应;及热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西4个港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绍芳 《广西科学》2001,8(3):236-240
分别在1996年夏冬季对广西沿岸铁山港、廉洲湾、钦州湾、防城湾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测站29个,其中河口区3个,港口区5个,养殖区7个,浅海区14个。调查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Cu,Pb,Zn,Cd,Hg,无机磷、无机氮、硫化物和有机质。除近岸局部区域外,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洋水水质标准,港湾沉积物和生物体污染较轻,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廉洲湾海域的污染要比其他3个港湾的严重。  相似文献   

12.
儒、道、墨三家之爱作为共同效忠于先秦社会的哲学流派,在人性基础,修养方式,政治思想,爱的最高境界方面存在共同点,然从其各自特性上,不难发现三家之爱在立足点,群已关系,爱的方式,最终目的,意识导向又有其独立之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三家之爱都突显了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王晓  李二玲 《河南科学》2011,29(3):368-373
利用对河南省10个类型17个专业村643家农户的调查数据,从3个层次对河南省农村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概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区域专业化发展在增收和技术提高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探讨,以及分析农村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的影响因素.认为河南省区域专业化发展表现为地区专业化、农户专业化和生产过程专业化3个方面;河南省农区发展专业项目...  相似文献   

15.
石炭系断裂十分发育,断裂样式有逆冲、背冲、对冲断裂类型,断裂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定向性,断裂主要沿NE—SW向、NWW—NEE向、NEE—SWW向、NW—SE向、近EW向5个方向展布。断裂发育时期特征明显, 各期构造运动对石炭系断裂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别。现今石炭系断裂应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在地震剖面上通过分析断裂及其相邻地层所具有的反射特征的差别,根据断裂上下地层的变形特征、厚度变化和断裂切割地层年代的差异来判别断裂发育的时期和持续的时段,将石炭系断裂按发育时期进行分离,再现各个主要构造运动期石炭系断裂的平面分布特征。盆地石炭系断裂按主要发育时期可分为海西期断裂、印支期断裂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海西期断裂是石炭系发育的主要断裂,海西期发育的断裂多数在后期又继续活动,仅在海西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腹部地区;印支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缘地区;仅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育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龙岩市从2002年起在小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与全国各地一样,大范围地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担忧。本课题组经过一年时间对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和学习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了我市小学英语教学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找出一条较为可行的教学路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高岭土悬浮物的影响范围及其对榄根村红树林底质环境的影响,2020年3月在榄根村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附近正常红树林、对照林区及潮沟开展底质环境调查采样。结果表明: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和附近正常红树林内的高岭土悬浮物主要沉积在表层10-20,5-10和0-5 cm内,对应层次的平均铝含量分别为9.15%,10.8%和7.10%,而对照林区沉积物柱状样的平均铝含量为3.60%。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S1-S3站位)底质平均铝含量为5.94%,其他监测潮沟(S4-S7站位)的平均铝含量为1.86%。调查区域各监测指标基本满足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死亡红树林及其附近正常红树林内的底质平均pH值均低于相应的对照区;死亡红树林的林内、林缘和附近正常红树林底质中的铜、铅和铬含量是对照林区的2倍左右,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底质铅亦是对照潮沟区的2倍。死亡红树林底质的综合肥力系数为0.59,低于对照林区的0.69。综上可见,高岭土悬浮物主要影响榄根村红树林湿地表层20 cm以内的底质环境,并以陆域填土区为中心,在半径约540 m的范围内大量沉积,在半径540-1 075 m的扇形区域内少量沉积,导致死亡红树林及靠近陆域填土区的潮沟底质pH值降低,加重了附近正常林区的底质酸化。高岭土悬浮物富含铜、铅和铬,影响湿地底质环境质量,并存在重金属富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80—2015 年清水河流域水系连通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城市化发展情景下区域水系连通的变化规律, 以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为对象, 集成遥感影像、统计资料及土地利用等数据, 运用河流连通性综合评价体系, 将基于障碍物累积影响的河流纵向连通性及基于土地破碎度的河流横向连通性相结合, 系统性地研究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的水系连通性变化。根据专家知识并结合清水河实际情况, 可将清水河河道阻碍物分为水库、水闸、漫水桥和河道堆积物4种类型。1980—2015年阻碍物的数量持续增长, 2000年比1980年增加10.4%, 2015年增加23.9%。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纵向连通性整体上呈升高趋势, 纵向连通性差的汇水区比例由1980年的40%逐渐降低 2015年的14%。纵向连通性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流域东部及中部, 西南部部分汇水区连通性加剧恶化。河流横向连通性整体上变化不明显, 其中流域西部有所下降, 东部有所好转。1980—2015年清水河流域综合连通性整体上呈升高趋势, 综合连通性差的汇水区占比在1980, 2000和 2015年分别为26%, 17%和11%。综合连通性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流域东部, 而流域西南部部分区域连通性始终较差。研究结果揭示了京津冀城市化进程中流域连通性的变化规律, 可为区域防洪减灾和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判定和追踪反气旋的客观方法统计分析了1948~2016年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温带反气旋主要活动在中东部的北太平洋、东北大西洋、北美的沿落基山脉东部和美国东部、欧亚的环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以北且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海洋上、北美洲和环地中海地区上的反气旋夏季频数最高,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以北且贝湖以南的反气旋均冬季最多。海洋上的反气旋生成区域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向偏东方向移动、发展,且具有季节变化。相比于海洋,大陆上反气旋生成的纬度较低,主要向东南方移动、发展。北美大陆上的反气旋夏季生成的较多,冬季移动范围较广。北半球反气旋年平均过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夏季过程数最多,且从197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欧亚地区的反气旋过程数最多,其次太平洋,大西洋最少,但是同一个区域的四季相差较小。反气旋的中心气压大值区的形态和高频区的分布形态相似,且中心气压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季中冬季反气旋最强。秋冬季节是欧亚地区的反气旋最强,大西洋的最弱。春夏季大西洋的反气旋最强,欧亚地区的最弱。四季均是欧亚地区的反气旋的平均纬度较低,且冬季最低。北美地区的反气旋除秋季均是移动纬度范围最大的。反气旋数随生命史的变长而急剧下降,90%左右的反气旋的生命史在4 d内,四季均是大洋上的反气旋生命史较大陆上的长。  相似文献   

20.
仙菜科Ceramiaceae海藻作为红藻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科级以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和物种数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比较大,仙菜科的分类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本文梳理目前国际与国内仙菜科分类学上的各种变动与争议,总结该科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概述分子标记在仙菜科系统发育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