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心,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聚集的地区,但也是自然灾害易损区,评估城市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有利于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选取21项社会经济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渭南市11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的人口分布、经济条件、社会保障是影响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华州区、临渭区社会脆弱性最低,蒲城县社会脆弱性最高,富平县、合阳县社会脆弱性较高,其他6个区县Ci值均分布在0.40~0.50之间,说明这些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一直被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国家及各级政府均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但城镇化的过度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综合性问题。基于此,通过协同学模型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环渤海地区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发现:①2007—2016年,环渤海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着波动上升、增速较慢的时间特征;②环渤海三省两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协调发展水平向四周递减的空间特征;③2007—2016年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大部分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对周边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要促进环渤海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进一步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税、户籍改革,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发达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多资源少,人口资源环境一直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由于我国大面积的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下降。我国每年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930万顷,严重的农药污染还改变着土壤的理化特性;近年来,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每年三秋季节,焚烧秸杆造成大气质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对工矿企业周边、污灌区域主要农产品污染情况的调查表明,重点区域被监测农畜产品中污染物超标率达到18.5%,农畜产品污染相当严重。农贸市场抽样检测中发现,蔬菜、水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农…  相似文献   

5.
摘要: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也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已成为其经济地位的象征和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洛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而著称,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八五”期间和今后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发展时一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牢牢把握住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把中国的国力搞上去”。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作为经济和科技的结合点,在我国社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联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文章分析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并指出现今社会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总结出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对运输经济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1世纪是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电子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步改变着社会活动的运行方式。档案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营与政府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升阳 《河南科技》2003,(15):15-16
城市是人类人口、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自然和地理单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于城市的认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符号和居住地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历史、人口、经济规模这些传统的指标,而是把城市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的载体并力求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量涌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各类工业企业中,  相似文献   

13.
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的范畴,更是一个社会的范畴,是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整体。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深化。对小康社会更进一步的认识,将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正>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区域科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经济资源,也是综合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紧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宾馆、医院、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研究探讨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索切实可行的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研究探讨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索切实可行的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4年西北五省人口-经济-水环境质量相关数据,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近10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经济-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4年,耦合类别变化情况为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促进作用增强,系统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近10年来,西北五省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青海省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44,陕西省提升幅度为0.044,是五省中提升幅度最小的省区;不论是区域整体还是区域内部各个省份,经济和人口对系统的推动作用均逐步增强,而水环境质量则逐步失去对各区域发展的推动力,表明区域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资源转向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正>古民居是我国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自然与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保护古民居的意识,留下许多私家园林和民居。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和保护、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