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化海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的铁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常规地表水源切换为淡化海水对既有供水管网水质铁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研究。选取中国市政管网系统中常用的灰口铸铁管和球墨铸铁管,利用实验室制作的管段模拟反应器,分析不同氯离子质量浓度的淡化海水对两种管材管段铁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管网铁释放量与淡化海水中氯离子质量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氯离子质量浓度从50mg/L增加至240mg/L,8h滞留水的总铁释放量最大增加灰口铸铁管约8.00mg/L,球墨铸铁管约0.40mg/L。供水管网内部腐蚀产物特性与管材密切相关,因而不同管材应对水质变化的耐受性有明显差异。淡化海水由于其水质不稳定,具有强侵蚀性,进入灰口铸铁管的供水管网前,需与常规水源水勾兑使用,严格控制淡化海水的氯离子质量浓度,以免引发严重的管网"黄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供水管网二次污染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网安全供水需要同时满足用户在水质、水量覆水压三方面的要求.符合水质标准的出厂水,经管网输送给用户后.水质常常会发生二次污染.本文从管网管材、管网水自身物化反应、管网附属设施、盲肠段、二次供水设施、管道施工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供水管网二次污染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改善管网水质的多项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城市供水管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其拓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增加了供水安全的难度。其中供水水质安全最为迫切,因此需要在供水管网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水质监测点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的问题,在单一的节点水龄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管网水质的影响,利用北方某市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进行水质监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案设计,通过水力模拟软件,优化节点水龄法,设计出了基于多因子优化法的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程序。并对北方某市供水管网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水力模型的多因子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计算出的水质监测点位置与实际位置有43.75%的重合度,不仅覆盖了在常规管网运行中水厂及加压泵站等重点水质监测位置,也在供水分界线、管网中以及管网末梢增加了部分监测点,同时对污染事故的预警时间也比优化前短,效果明显。因此,在人工经验的基础上,以多因子法为补充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布置方法更有科学依据,考虑因素更加全面,布点更加合理。利用该方法分析供水管网工况,可为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工作提供较好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供水产销差率是评估市政给水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益的重要指标。本司现有供水管线DN100以上3500Km,每年计划的配水管网大修理公里数为1%。对旧有供水管网系统改造可减少爆管和漏水频率,改善管网的水质,增加输水能力。通过改造后不仅能有效增加管道流量和流速、改善用户水质、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对控制漏损和减少供水管网修复时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节点水龄的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的优化布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供水管网图形的拓扑矩阵,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求出节点水龄,计算节点水龄比例矩阵,提出一种基于节点水龄的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的优化选址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谭香梅 《科技资讯》2009,(33):98-98
管网叠压式(无负压)给水设备是一种新技术设备,具有充分利用城市给水管网余压、避免水质二次污染的优点。在设计选用和工程使用中,应先与供水部门协商,征得其同意认可后方能采用,以确保市政直接供水和二次供水用户用水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供水管网模型是保障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受输入参数不确定影响水质模型计算的水质值是不确定的;为研究节点基本用水量、水损系数、主体水反应系数和管壁反应系数对供水管网水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在假定他们的随机变化服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法,应用动态的水质模型计算得到节点水质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算法在管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当所有不确定输入参数共同作用时,节点水质的不确定性最大,水质反应系数是对节点水质不确定性影响程度最大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海水淡化水稳定性,将海水淡化水与地表源水进行混配处理,同时投加氢氧化钙调节pH,研究考察在不同温度和搅拌条件下的混配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天津市海水淡化水与地表源水(滦河水)的最佳混配体积比为1∶2、投加Ca(OH)2调节pH在8.0左右,水质达到水厂要求,经后续处理即可进入天津市市政管网进行安全输送.  相似文献   

9.
王好峰  刘泉征  刘应明 《甘肃科技》2006,22(7):17-18,13
本文在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消防供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以城市供水为中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完善城市供水管网、重视消防水池和市政消火栓的建设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水体、重视海水利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点检测方法,对福州市自来水出厂水水质和管网水水质进行国标35项指标监测。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福州市区管网直供水水质和二次供水水质进行8项常规指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区管网直供水的合格率为99.17%,二次供水的合格率为81.67%,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1,P〈0.01)。管网直供水浑浊度(χ^2=9.84,P〈0.01)、余氯(χ^2=17.67,P〈0.01)的合格率高于二次供水,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福州市区二次供水的污染原因分析,提出解决二次供水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优化选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供水管网图形的拓扑矩阵,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节点水量比例矩阵和节点水龄比例矩阵,提出一种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的优化选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控制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供水管网实行分区管理,本文分析了实施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的意义,介绍了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的实施步骤,并提出完善和发展市政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措施,为今后真正实施管网分区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型化是海水淡化供水工程的发展趋势,我国滨海城市由于快速发展造成水资源短缺,已经有不少城市或地区在研究采用大型海水淡化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该文针对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等所需要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特点,我国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水平、通常情况下的运行成本,并列举具体案例说明具体海水淡化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谈二次供水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二次供水系统为解决城市市政供水管网水压不足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对水质产生二次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水厂石灰投加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石灰投加系统的开发及在水厂中的运用.向流入水厂的源水投加一定量石灰,可调节水质的酸碱度,起到提高水厂的供水水质和消除水质对供水管网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连西中岛石化区的产业特征,对石油化工类企业园区的用水量进行预测,分析给水资源为:西中岛石化区主要有市政水水源、再生水水源和海水淡化水水源3种类型。建议将长兴岛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水源引入。市政水水源用于生活用水、消防水补水;再生水水源用于生产用水(主要为石化企业循环冷却水补水)、其他用水(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用水、道路广场用地用水、绿地用水)、洗车、厕所冲洗、稀释高浓度污水、砂滤反冲洗、活性炭反冲洗、生化消泡设施用水;海水淡化水水源用于生产用水。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导致的饮用水污染问题呈上升趋势。管网老化、水化学稳定性差引起管道腐蚀和结垢是影响供水末梢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以拉萨城区用户末梢水为研究对象,展开管网对末梢水质的潜在影响调查,并采用饱和指数(IL)和稳定指数(IR)来评价管网水化学稳定性。结果显示,2008到2011年期间拉萨城区集中式供水管网水化学稳定性较差,管网被腐蚀和结垢倾向明显,并有逐年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实现某市供水管网分区管理为目标,在管网水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方城市供水系统的特定要求,将网络社区划分算法与管网分区管理理念相结合进行分区。结果表明:分区后东一区和西二区的管网压力有所上升,其他四个子区域压力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管网供水压力得以均衡。拓扑算法分区与理论分区相结合的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管网漏失水量,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西二区一级水质百分比上升59.13%,其他区域水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优质水百分比上升,水在管网中的停留时间得到有效缩短。管网分区后可为水务公司带来114.038万元的年收益。研究成果对改善供水管网管理及提高水务公司运行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红永 《广东科技》2013,(20):136-136,107
对市政供水管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供水管网漏水的控制措施,旨在为加强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谈供水管网水质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供水过程中管网水质污染的原因,提出了改善管网供水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