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安徽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表现在: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上表现出逐渐性、在体育文化变迁上呈现出时序性.影响安徽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村落休闲方式的变迁、国家层面的文化关怀、村落层面的自觉文化、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和村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2.
村落民间传统体育仪式是村落文化的外在表现,仪式展演的形态变迁是当地文化变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村跳脚展演进行展考察基础上,分析了跳脚文化仪式背后的村落文化变迁与村落文化变迁的主导话语权,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兴梅 《科技信息》2012,(9):165-165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体育文化,我国村落体育文化有它特有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从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出在新农村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中村落体育应该走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吉林省农村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村体育组织尚不完善、未形成网络化;体育指导员数量少,文化程度与专职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工作年限短.建议:加强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形成网络化;加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以满足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提高其指导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体育的研究对于农村体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赣南客家村落体育是在客家农村村落环境中广泛流传的客家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体育活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赣南客家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开发策略,为进一步发展赣南客家村落体育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繁荣我国农村文化带来了发展的先机,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大院(农村家庭文化)和村落文化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推动,是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相对落后状态的一个突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农村经济的繁荣,为村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村落文化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形式,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村落文化及农村文化大院作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胡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3):118-12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文化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村落体育是新农村建设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表现出的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基础作用力.即为村落体育文化力.村落体育文化力彰显出导向性、调适性、持久性等特征,具有导向、协调、经济等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股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村落体育文化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优质载体,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具有推动作用。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以福建厦门钟山村原生态村落体育“送王船”活动为个案,对活动参与者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促生了活动主体的多元价值取向,村落不同社会阶层的参与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特征,参与者的多元价值取向对活动主体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对立统一且相互影响的交互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体育建设的优势、障碍因素分析与基本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体育建设具有如下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崇尚吃苦耐劳的美德;发展教育,培育"新农民",有利于农民全面理解体育内涵;卫生事业的进步给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重要途径;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速现代体育知识的传播.其不利因素为:乡镇体育尚缺带动辐射效应;"空巢"家庭的增多,严重影响着农民体育的开展;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的封闭与保守;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其基本对策为:确立以人为本的大思想;培育农民体育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规范组织与管理;建设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李欣 《科技信息》2010,(17):I0019-I0020,I0007
村庄是农民聚居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农村的村庄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的时候,必须根据不同村庄形态类型,来探讨符合村庄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模式,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苏州地区的村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村庄形态建设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村庄形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着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沿袭着绚丽的民族文化基因,承造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古村落传统体育陷入保护困境.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出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认为,在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的过程中,应秉承原真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多方协调原则、创新保护原则、资本运作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数字化保护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广西南丹拉者村的"演武节"为研究对象,对该村落的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村落原生态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村民体育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在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原生态体育,构建体育文化长廊,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最终实现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文章拟通过对桂西北地区仫佬族村落体育活动的研析,揭示桂西北仫佬族村落体育文化特色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描述、二元Logit回归等方法研究了体育设施可及性对中国425个农村和社区的5627名中老年人健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体育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并且农村体育设施普及程度远低于社区。不同体育设施的可及性对中老年人健身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社区体育设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但农村体育设施对农村中老年人健身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西江苗寨是贵州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村寨类旅游景点之一。旅游经济发展为村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成为西江苗寨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基础上,选取西江8个主体自然村寨为田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田野观察等方法对变迁指标进行搜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求西江苗寨生计、消费、文化传承3个方面的变迁状况;并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探寻各自然寨基于区位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分层现象。研究成果对指导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加强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政府保护的力度,制定保护政策;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失地农民身份性质混合着各种要素,既是“农民”又非“农民”,这种角色特征,深刻影响着其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意识较强,有融入城市体育生活的感情诉求,但受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传统村落群居人文环境、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大,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基础服务、加强组织管理等措施,不断推动“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不同年份各行政村乡村聚落的发展并不平衡,但具体到每个村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各异。东风镇位于坝地区域的自然村寨变化剧烈,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乡村聚落类型变化形态出现了多次转变,如云锦村,这是由于受到较多的交通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位于山区的自然村寨变化较缓慢,典型的如麦穰村。通过乡村聚落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公式计算得到东风镇基于面积的乡村聚落类型。由于研究时段的划分导致时间间隔不一致,部分村落在不同时段出现了乡村聚落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对东风镇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东风镇的乡村振兴和各村落的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