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圣经文本中将近一半篇幅是叙事文学,它们用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写成,取得独特的文学成就。着眼于圣经叙事的情节构成,尝试对情节的起承转合、事件的连缀方式、冲突在情节中的位置等问题略加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体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在语言上,使用浅显通俗的白话,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在情节上,注重情节敷衍,经常制造悬念,并采用巧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偶然性巧合来加强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在人物塑造上,栩栩如生,富有时代气息,生动鲜活而又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国古典美学与审美传统,通过对《水浒传》情节模式特色、情节结构特色、情节叙述特色三个方面的分析,力图阐释《水浒传》所具有的为情节而艺术与为艺术而情节的说话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白薇,在艺术探索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奇崛突进的情节促发激烈的矛盾冲突,多重对比组合突现人物的极端化个性,诗意象征造成戏剧化艺术氛围,是白薇早期剧作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情节的浓缩、暂断、跳跃、串连、深化、续延的论述,肯定了鲁迅先生对小说情节时间处理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6.
任何人物的文本展现都一定有着叙事学中的存在意义,这种意义在情节的放大下,往往可以达到影响全局的效果。《金瓶梅》中婴儿的出现及其遭遇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本附属物,他们牵制着李瓶儿、潘金莲等人的命运,在情节发展特别是情节转折上作用显著,同时又为人物个性的塑造服务,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7.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8.
王娟 《科技信息》2008,(15):188-188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活用词语用、文言文词语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一、运用比喻进行讽刺;二、运用活用词语进行讽刺;三、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相似文献   

9.
陕北二人台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故事单纯、情节集中、语言丰富、幽默风趣。它是社会主义戏曲园中一枝土生土长、初吐芬芳的山丹丹花,是陕北二人台与内蒙二人台、山西二人台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又独具特色,充满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相似文献   

10.
唐代传奇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艺术上的成熟,唐代讽刺小说也比魏晋时期的讽刺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了艺术技巧的追求。唐至明清之际,讽刺小说有意识追求荒诞怪异的情节。荒诞情节的设计是浪漫主义讽刺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首先是小说的时空局限被打破  相似文献   

11.
漫谈宋元话本的民族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宋元话本的体制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征,都与“说话”艺术息息相关。“说话”艺术具有同诉诸听觉相关的特点,并具有功利性质的目的,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宋元话本的艺术,并使它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文学鉴赏能力是由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三部分组成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从艺术语感、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景物描写四个方面入手,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阮大铖每一部传奇作品问世几乎都会在当时产生轰动效应,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戏剧现象。从其今存《石巢传奇四种》来看,曲词优美毕肖,情节诙诡奇险,风格喜剧谐趣,表演实效动人,在艺术上确有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晓燕 《长春大学学报》2001,11(4):78-79,82
《儿子和情人》中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每对人物的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劳伦斯正是以这种情节处理的手法及精彩的心理与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泪珠缘》是晚清典型的“仿红小说”,叙事艺术上采用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结构,在故事情节上运用线式情节结构,在人物形象上也借鉴了《红楼梦》,并融合了晚清特有的时代特色,是一部优秀的家庭小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宋元话本的体制结构、人物塑连、情节安排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征,都与“说话”艺术息息相关。“说话”艺术具有同诉诸听觉相关的特点,并具有功利性质的目的,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宋元话本的艺术,并使它在世界文学之林中,显示出独特的民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卢旭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57-61
明末清初的著名剧作家李渔,在传奇创作中善于利用重复这一艺术手段,凸现情节中的喜剧因素,强化整部剧作的喜剧氛围。他让剧中人物常处于一系列相似情节中,通过其不同言行,既引发了情节的充分展开,又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喜剧性格;李渔将重复性喜剧情节设计得较为复杂,但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其重复的喜剧情节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够形成前后相似情节间的对照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20.
将空白艺术运用于小说的结尾,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艺术载体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小说的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诱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在期待视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表现形式和效果来看,作者往往在小说结尾采用中断情节、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或在情节结尾处造成较大矛盾的方式来制造空白,有意留下“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言外之情”,由读者主动进行再创造的审美活动,以追求"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