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两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涎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两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相似文献   

2.
以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为分析对象,试论这部小说的表现主题。通过“寻找精神家园”的论述,力图阐明作者的反叛创作意识,以此说明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在人物设置和故事结构上比照荷马史诗之《奥德修纪》而作。本文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旨在分析《尤利西斯》通过对男主人公布鲁姆个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史诗英雄向现代反英雄的蜕变;同时,文章还将从作家个人生平思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布鲁姆这一现代"反英雄"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5.
《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乔伊斯运用结构对应,反讽手法和变化莫测、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技巧,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的内心世界和都柏林社会精神麻木、道德衰微和濒临毁灭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6.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7.
《死者》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乔伊斯创作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死者》的思想内容,指出它的主题是“生活在别处”,并对小说的艺术技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1922年,历经战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欧洲“荒原”,同时出现了两部震撼西方文坛的力作,一部是艾略特的被称为西方诗坛“里程碑”的象征主义长诗《荒原》,另一部则是被人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震惊西方世界的奇书”《尤利西斯》。如果说艾略特在其长诗《荒原》中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的衰竭,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片荒原,那么,乔伊斯则以其奇特的视角、如椽的大笔,在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真实地描绘了战后西方人格破碎、人性堕落、物质与精神都濒临崩溃的可怕图景,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9.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伊芙琳》中所运用的“精神顿悟”法、内心独白法和象征等写作技巧,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其中的“精神顿悟”法,这种方法无疑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全面解读乔伊斯作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86年3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发表玛丽·T·雷诺兹的题为《〈尤利西斯〉在中国》的文章,报道了中国《世界文学》刊登金隄先生译介《尤利西斯》的消息。该文说:“1922年,当《尤利西斯》的征订单送到西尔维亚·毕奇的巴黎书店时,乔伊斯曾写信给哈丽特·威弗尔说:‘给北平寄10本!’这10本书现在早已不知下落,如今查遍中国的各家大图书馆也只能找到寥寥几册1946年兰登图书公司的版本。……然而,《尤利西斯》很  相似文献   

11.
王红梅  秦洪庆 《科技信息》2009,(32):I0123-I0123
In his novel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James Joyce minimized the position of minor character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central posifon of the hero. This kind of character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Joy's aesthetics, that is Joyce's principle of "wholeness". In this paper,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Joyce's "wholeness" aesthetics will be discussed to prove that Joyce em- ployed his aesthetics in his art creation.  相似文献   

12.
精神顿悟是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核心。乔伊斯在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否认了西方神本主义的顿悟观,认为精神顿悟不是神的瞬间显灵,而是在完整、和谐和光彩的美学维度中被随时建构的、保持变化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乔伊斯的精神顿悟观与中国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James Joyce employs the symbolic technique in the novel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to depict the complex inner mind of the protagonist.The imag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Joy's aesthetics.The reappearance of these images reinforces and unifie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which eventually makes the novel a complete whole.This coincides with Joyce's principle of "wholeness".In this paper,mainly two images the "bird" and the "water" will be analyzed.Their symbolic meaning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ephen in different chapters.Sometimes they are symbols of threat and pressure;sometimes they are symbols of freedom and flight,which coincides with Joyce's exile aesthetics.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和劳伦斯都对小说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发表过很有价值的理论见解。乔伊斯的最重要的两个观点是作者引退论和顿悟说。虽然他的小说思想流露出艺术至上的倾向 ,但是他所追求的艺术本身是对现实生活的贡献。在劳伦斯的所有理论见解中 ,有两点最值得一提 :第一 ,他主张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态度去揭示人和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这无疑也应该是如今每个小说家的准则 ;第二 ,他的动态平衡观有助于回答小说是否死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A Little Cloud是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一部短篇小说。长期以来,小说的标题A Little Cloud如乔伊斯的写作风格一样,云遮雾障,令人费解。人们根据自身的理解与联想,对该标题作了不同的翻译与阐释,但普遍认为“a little cloud”意指“天上的一小片云”,象征着生活的甘霖。笔者通过诸多研究与论证,最终得出:a little cloud意指“一个小烟圈”,象征着主人公从最初的“精神瘫痪”到希冀到快乐,直至希望破灭而最后顿悟(epiphany)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在其作品<阿拉比>中,描写了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他运用的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感同身受.他以独创的"精神顿悟",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从而带给读者对那个时期、那个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分析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通过对小说几种突出的及物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些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从总体上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纵性。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在人物设置和故事结构上比照荷马史诗之<奥德修纪>而作.本文从文学模式的维度,梳理论述西方文学"流浪模式"的发展历史和形态特征,结合对奥德修斯还乡及布鲁姆游走都柏林的行为剖析,旨在揭示流浪者兼具形体流浪与精神流浪的实质,论述<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