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是衡量城市宜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以重庆市主城9区为例,以建设物投影面积占各街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在构建样本区域建筑密度及其影响因子空间数据库(ARCGIS)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模拟模型;其次,通过邻域因子的选择与否检测邻域因子对开发强度仿真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对全局数据(重庆市主城9区)进行仿真,预测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1)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分布趋势;2)通过不同方案对比,发现当增加邻域驱动因子后,平均误差、标准差和误差精度都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表明:合理的驱动因子选择对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仿真结果至关重要;尽管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不能显性地反映城市集中连片区域土地开发强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基于数据自适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不失为土地开发强度评估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开发价值和污染风险并存是城市褐色土地的两面性,也是导致褐色土地再开发中冲突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在明确城市褐色土地再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冲突类型,并引入博弈论对各利益主体间的冲突根源进行讨论,最后指出,从法律、资金、公众、政府等方面构建城市褐色土地再开发管治体系是促进褐色土地成功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密集地区表面粗糙导致城市通风受到阻碍,以致城市建成环境内部微气候和空气质量不理想,故营造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节能减排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35 km×50 km的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将建成环境划分为100 m×100 m的栅格单元,分别统计开发强度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平均建筑高度,选取开发强度各异的12个栅格单元地块进行CFD数值模拟,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统计开发强度指标与通风效能指标的关联强度,其中建筑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建筑高度呈现正相关.依据开发强度的叠加图层识别密集地区的城市通风廊道,为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石家庄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用地的生态风险强度参数,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编制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区1993,2000,2007,2010年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5,0.27,0.30,0.30,区域生态风险程度整体增加.生态风险等级由市中心向周边郊区呈明显圈层递减分布趋势.建设开发活动是导致局部区域生态风险较高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土地集约化内涵的讨论主要在城市经济发展为主的测量视角.然而,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土地开发强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土地开发模式和主题越趋多元化.鉴于旅游开发对比城市开发区和新区开发而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多元性的发展背景,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应有新的理论内涵.因此,从旅游发展背景出发,重新审视土地集约发展的新内涵.通过分析广东巽寮湾和海陵岛这2个典型滨海旅游区的土地开发历程,采用文本收集与对比分析方法,发现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化内涵可以做出新的解读:土地开发的公有化原则是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前提;土地开发的话语主导原则是土地集约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发主题的多元化原则是土地集约化发展的未来导向;土地开发的和谐化原则是土地集约化发展的稳定保障;土地开发的时序性原则是土地集约化发展的营销支撑.从旅游发展背景出发,重新审视土地集约发展的新内涵,预计不仅可丰富当前土地集约发展的理论内涵,且可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有序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宗地为评价单元,围绕评价目标,从规划用途符合性、土地建设强度、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级指标体系,并通过单因素集成法评价城市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探究城市发展增量和存量潜力规模及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布不规律;各宗地虽然主要以集约利用为主,但存在一定比例低效用地,且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较多;有一定比例的存量用地规模,但开发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其周边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揭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沿线土地利用规划脱节.针对问题产生原因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应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作为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上限的基本依据及以保证轨道交通项目财务平衡(在给定政府补贴额度的前提下)所需最小客流量作为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下限的基本依据,为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规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它类似于欧美的"土地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9.
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京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的研究,总结出影响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的因素包括交通区位、商业区位以及历史风貌区保护等方面.基于南京市2050年地铁站点周边用地可达性,构建南京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模型.从商业网点规划、历史风貌区保护等社会、历史条件对模型进行探讨,最终实现南京市老城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指导城市增量土地的开发方向,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内部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全面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及分布,为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供依据.通过国土资源部首批试点城市项目在福州市的研究,该文对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宏观层次上初步评价了福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效率,是城市三维空间布局的藐视指标,关系着如何规划城市土地的用途.LiDAR数据是数字地形模型和三维城市模型的主要数据源.研究提出了基于LiDAR数据自动进行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的三阶段框架.首先对LiDAR数据进行分类,获取植被、建筑物等信息;接着产生100 m×100 m的评价网格,计算每个网格的三维房地指数和植地指数,进而生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专题图;最后以Optech获取的江苏徐州的LiDAR数据为例展示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潜力分析研究--以德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阐述城市土地潜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数学模型的建立,运用GIS技术对德阳市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目前德阳市城市土地潜力状况,提出了德阳市城市土地挖潜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18个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运用ArcGIS生成空间结构图,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强度影响较小。从空间结构来看,四川省中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东部城市次之,西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基于以上结果,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05-109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率低下,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势在必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必须多管齐下,重点是要在发挥好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干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已经导致经济过热。导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在于城市化,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发展则根源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为此,要进一步抑制我国经济增长过热,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概况及土地供应结构。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城市化和我国的经济过热状况。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供求紧张和土地粗放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土地利用现状、实施科学的合理的土地利用.本文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价值,构建了一套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效率和土地生态环境四个因素层,十三个因子层,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2003年~2007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了武汉市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并得到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雅兰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124-125,127
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其高效集约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以节约土地并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承载程度.利用效益、结构布局.生态环境等6个评价内容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秉,并对体系内各评价指标元素做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致使我国的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所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是保证耕地的总量动态的平衡主要的手段,但是由于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可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进行探讨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按照信息熵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模型,并以重庆市江北区1996年至2002年的数据为基础求出各时段的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制约度及提升强度,以此构建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演化提升绩效的评估模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