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些机器鱼看起来可能很像小孩子们的玩具,但是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拯救海洋生命的“英雄”。这些机器鱼具有领导者的特质,能让鱼群认为它们就是鱼群的“领导者”,带领鱼群远离危险区游向其他方。机器鱼的成功法宝并不是它们的可笑外表,尤其是它们的眉毛,而是它们惟妙惟肖地模仿真鱼的游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排毒”热,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人体中的“毒”,排毒是否可以美容。专家认为,各种对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有损害的物质都可称之为“毒”。中医说,宿便的毒素是万病之源。西医说,人体内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肠道内食物残渣的腐败产物是体内毒素的主要来源。还有由外部环境带入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化工制品、药物以及被污染的大气、水等。我们处在体内外毒素的包围之中。人体的许多器官都具有化解毒素的能力,例如肝脏是解毒的重要器官,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经过肝脏一系…  相似文献   

3.
由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一个海南海洋生态调查组,在一次对珊瑚礁和海草的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了“海底草原”奇景。这一景观分别在海南省东海岸的文昌高隆湾、琼海龙湾港和陵水新村港一带礁坪内侧,以及沿岸港湾(水深两米左右)。发现的大面积海草床,面积3~5平方千米不等,种类主要有喜盐藻、海菖蒲、泰莱草、二药藻4种,海草高的达1米多。而在海南岛的西海岸则极少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近年来有关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健康损害效应或生态污染效应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正在成为环境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就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与“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激素”、“环境雌激素”等的定义问题进行浅析,探讨其今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化使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低剂量对生物作用时,不仅具有类似生物激素的活性,还可能同时对生物体的多种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组织产生作用,且这类活性作用大多是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环境化合物(生物体外源物质)对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复合干扰损害作用,主要可包括对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系统的干扰或致畸影响,内分泌系统紊乱或免疫功能改变,致突变或致癌性影响,神经系统失调等现象。由于这种类似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的生物靶分子、靶器官或组织及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差别较大,综合作用的途径、机制较复杂,其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进行[1-3]。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与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rine disruptor)的描述或定义目前研究者应用或翻译得较杂乱,本文就其今后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规范化使用进行探讨。生物学上通常所说的荷尔蒙或激素一词来源于希腊语“horman”,英语为“hormone”,原意为“刺激”。20世纪初开始应用,基本定义为:由生物体内特定器官(多为腺体或细胞)产生,主要可通过血液输送到生物体其他部位来产生调节生物体的吸收、代谢、传输、转化、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活性作用的生理性化学物质的总称。生物体自身产生的主要激素类生化物质(内源物质)有:氨基酸类、肽或蛋白质类、类固醇类、脂肪酸类等化合物,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激素或荷尔蒙通常具备的重要特征是:①激素的作用对象细胞或器官有激素受体位点,激素进入收容器官之后,与收容器官的受体位点结合,可产生调节生物活动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②激素在生物体内以微小的量来产生大的调节作用;③激素的调节作用不是单一完成的,主要是通过多种类的激素、生物酶以及分泌这些激素的器官或细胞形成的体系来完成的。目前提法上较不一致的是环境荷尔蒙或称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一词,文献中常见的有:“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或化合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or hormone-disruptive environmental agent)”、“内分泌扰乱化学品或物质(endocrine disrupter or endocrine disruptor) ”、“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 mimic)”、 “环境雌激素( estrogen mimic)”。对于这类物质的定义,参照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等文献的叙述,目前较一致概念性的描述可为:进入生物体内,可通过干扰生物体自身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活性反应、代谢、消解或产生类似生物体自身激素的作用,对生物有机体维护正常的动态平衡、繁殖、生长及行为有不利影响的环境化学物质(生物体外源物质)。依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较为适当[3,4]。有些文献中强调该类物质具有类雌激素活性,因此使用“环境雌激素”一词,但笔者认为由于这类物质大多同时具有除类雌激素活性以外的其他干扰调节活性作用,因此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较为全面准确。当然,随着研究的发展还可不断完善该词的准确定义。目前文献中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 or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on )”或“内分泌干扰效应(endocrine disruption)”、“环境雌激素效应(environmental estrogen effect)”,主要的概念性的描述可为:由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引起的对生态系统内生物体内分泌或与其相关的系统的干扰损害作用,主要包括对生物体的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干扰影响,致突变或致癌性影响,内分泌系统紊乱或正常免疫功能改变影响,神经系统失调影响等现象。就环境生态系统而言,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主要在于通过对生物个体的细胞、亚器官或器官及组织等水平的研究,来揭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群落或系统水平的影响机制[3,4]。由此可见,笔者认为目前使用“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 or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on )”较为适当。迄今发现,存在并积蓄于环境中的许多合成或天然化学物质,可对生态系统中人和多种动物内分泌及相关系统产生损害或有类似激素的干扰调节作用。目前值得怀疑的这类环境物质可包括农药、除草剂、染料、芳香剂、涂料、除污剂、洗洁剂、表面活性剂、氟氯烃、重金属、多种塑料制品、一些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及动植物激素等。代表性的物质如滴滴涕(DDT)等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PCB)类化学物质、二英类、三丁基锡及作为女性合成激素来使用的己烯雌酚(DES)类等医药品。人类和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生物如水生生物蚤类、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长期低剂量接触或使用这些物质,可能引起内分泌系统或相关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生殖率下降、性器官发育异常、器官畸变或出现肿瘤癌变、免疫系统受损或神经活动异常等。目前已发现的人体或动物受损的实验室内或室外调查的主要现象有:精子数目下降,卵巢或胚胎发育异常,出现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肾、血液或消化、呼吸系统的肿瘤癌症,免疫系统或神经系统出现疾病异常现象,子代器官畸形及出现雌性化或雄性化的现象。总之,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是环境污染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分泌或其相关系统的复合干扰损害作用,其相对复杂的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5.
Rejection是移植医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中文名为“排斥 [反应 ]” ,是免疫反应中的一种。人和动物有一种天赋的自卫能力 ,当有外来生物 (如细菌、真菌、病毒 )入侵体内时 ,机体有一种对抗能力。首先辨别判断其是否为“非己”之物 ,如果是 ,则会动员体内抵抗机制 ,予以攻击 ,使其丧失活力 ,以至消灭 ,这就是免疫反应。而排斥反应是指其中的一种 ,即入侵于体内之物是来自同种异体有活力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移植于受者体内后 ,受者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有步骤的应答。例如 ,在移植后 ,①受者的T淋巴细胞 ,由于移植物所带HLA(抗原 …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9):19-19
清淡饮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食物要多样化,主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在此基础上,再提倡清淡少盐,对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加以控制。这里要特别推荐“一到七”的清淡饮食模式。  相似文献   

7.
许建平 《中国基础科学》2006,8(4):5-11,F0004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是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批准的首个实施“中国ARGO计划”的启动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ARGO剖面浮标,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构建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使之有权利共享将在全球海洋中建成的由3000个ARGO浮标组成的实时海洋观测网资料,丰富我国的海洋环境数据库,提高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和显示度,强化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试验背景与设想国际ARGO计划是由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大气和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个大型海洋观测项…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研究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发育学、遗传学、生殖医学以及有关的临床医学有着密切关系。但通常干细胞研究划归组织工程学研究领域。 1 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组织工程学”一词。人体组织器官的再生要求三个基本生物学因素 :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生物材料。近年来 ,作为组织工程三要素之一 ,干细胞的研究以及用干细胞干预治疗和修复损伤组织器官的尝试 ,为人类战胜顽症展现了新的曙光。干细胞的研究引起了生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美国《科学》杂志在 1 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评选中 ,将干细胞的研究排名第一。 2 0 0 0…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读到的以下文字:生物种群之间有原始合作、寄生、附生、共生、共栖、捕食、竞争等关系。如鲫鱼与鲨鱼,一般都认为是寄生或附生关系,但鲫鱼有时也为宿主做些清洁工作,这时即为共栖了。乍一看,没问题。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常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鲫鱼与鲨鱼。鲫鱼,是人们常见的淡水鱼类,体侧扁,头部尖,无须,脊背隆起,尾部较窄,有的品种长可达20多厘米。此鱼刺多肉嫩,食用价值很高。鲨鱼,是人们熟知的海洋鱼类,种类很多,也叫鲛、沙鱼。身体一般为纺锤形,稍扁,胸,腹鳍大,尾鳍发达。个别种类头上有一个喷水孔。性凶猛,行动敏捷,捕食其他鱼类,经济价值很高。鲫鱼与鲨鱼,一淡水,一海水,倘若没有特异功能,根本游不到一块儿。如果各自交换生活环境,也就落一个完事大吉,绝对谈不上寄生、附生乃至共栖等等。但既然“有时也为宿主作些清洁工作”,显然应该有这种鱼了,于是查。查来查去,相当吃力,只查到一种名为“”的鱼,其习性和鲨鱼寄生、附生以至共栖靠点谱儿。资料显示:,海洋鱼类,亦称“印头鱼”。体延长,呈亚圆筒形,长达80余厘米。头扁平。大口,下颌突出。第一背鳍分化为一椭圆形吸盘,位于头顶,常吸附于大鱼身上或船底而移徒远方。以大鱼吃剩的残渣为主,也捕食小鱼及无脊椎动物。鲨鱼里大块头不少,足可以让寄生、附生以至共栖啦。那么,为什么“”误为了“鲫”,看看字形,两个字实在是太像了,双胞胎一般。兼之文章作者或许字迹稍微潦草,抑或编者看花了眼而又不知淡水鱼和海洋鱼类有所区别的常识,可不就错了呗。由此看来,常识也当留意哟。徐向东副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英美等国对待鱼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将鱼肉作为工人阶级廉价营养食物的期许之下,相关渔业迅速发展。在英属印度,由于气候炎热且冷冻保鲜技术尚未普及,腌制咸鱼成为当地渔业普遍做法。以乔纳森·哈钦森为代表的“食鱼致病”医学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食用不卫生鱼肉是诱发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能否生产出卫生鱼类制品关系英属印度渔业产业成败。在其建议下,英属印度渔业产业一方面将腌渍咸鱼所用食盐视为根除“食鱼致病”弊端并治愈霍乱、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药物”,大肆批判当地土著“盐地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则借助公共卫生知识,改进提升“湿法加工”等咸鱼加工工艺。虽然上述努力最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医学知识与经济产业、文化观念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服务现实型科学知识生成演化机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沉积在海洋底部的粘土完全能够担当原始生命(最原始的有机物分子) 孵化器的重任。科学家们称,正是这些最原始的有机物分子后来成为史前遍布全球海洋中的“营养高汤”的基本成份。  相似文献   

12.
过客 《科学大观园》2013,(21):32-33
鲨鱼和人类共同的祖先以及颌类脊椎动物都拥有第六感:拥有探测水下电场的能力。从解剖学上讲拥有这种能力的工具被称作电感受器和电感壶腹器官。研究推断这是由软骨鱼类(比如鲨鱼和鳐鱼)、硬骨鱼类(比如鲟鱼)以及一些蝾螈物种中同样的细胞群体进化而来的。不幸的是,人类在很久以前失去了这种第六感。  相似文献   

13.
氯吡脲是一种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的苯基脲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农业、园艺和果树。在开花前用氯吡脲处理,则发育成完全无子的果实,而在花后用氯吡脲处理,则促进果实的膨大。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氯吡脲在西瓜和黄瓜上的最大残留量为0.1mg/kg,猕猴桃和葡萄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5mg/kg,其它水果参照猕猴桃、葡萄中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被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定为“庆祝之年”,原因之一是ISI的“世纪科学”项目完成并加入Web ofScience,ISI收录的科学文献数据因此回溯到了1900年。ISI出版的《庆祝之年》专刊列举了20世纪的突破性科学成就,克隆领域的突破中包括:中国科学家在1981年培育出第一条克隆鱼——鲫;1996年,第一只用成年羊细胞的DNA克隆的“多利”羊诞生;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等在2003年培育出第一个人类克隆胚胎,并提取出干细胞——当时黄禹锡伪造论文的丑闻还未揭发出来——编者注。对培育出第一条克隆鱼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这一认可实在是太晚了。其实,早…  相似文献   

15.
青岛作为一个建制百年的滨海城市 ,具有独特的科技发展史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基础科学研究特色 ,海洋科技在全国占有“龙头”地位 ,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 ,蕴集了 2 8家独立的海洋科研机构 ,拥有近万人的海洋科技队伍 ,高层次的海洋专家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973计划 )海洋领域启动的 7大主题中 ,有 6个主题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在青岛。 4 0年来 ,以海洋调查为主线的科学探索以青岛为基地完成了“查清中国海 ,进军四大洋 ,登上南北极”的三大目标。以海洋优良生物苗种培育为突…  相似文献   

16.
在阴暗冰冷的海底世界中,珊瑚礁毫无疑问更像一片仙境:五颜六色的海洋动物游弋于奇形怪状的珊瑚丛中,构成了美丽的海中热带雨林景观。珊瑚礁被视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面积虽然不足0.25%,但它却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水域,许多海洋生物都选择珊瑚礁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珊瑚礁因而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海上长城。  相似文献   

17.
唐荔 《科学大观园》2010,(18):61-61
五彩缤纷的鱼、紫色的海蛞蝓和海胆,这些漂亮的生物看上去像是生活在马尔代夫或大堡礁暖海里,事实上它们栖息在英国威尔士近海水域。业余潜水人员在斯科默海洋保护区清澈的蓝色海洋里拍摄到了令人惊叹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对浩瀚海洋的畏惧。尽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有无数的船只航行在大洋之上,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两个海域令航海者们谈之色变,其中一个是尽人皆知的“魔鬼百慕大”,而另一个的名气虽没有前一个大,但它的“杀伤力”却绝不逊于前者。船只神秘失踪、潜艇一去不回、飞机凭空消失等等,一系列怪异现象令这片海域拥有了“太平洋中的百慕大三角”的恶名,被称为“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和“幽深的蓝色墓穴”。它就是尚不为人所知的——日本龙三角。  相似文献   

19.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海洋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织资深专家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作为“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成果之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包括《海底探索之路》、《海底景观之奇》、《海洋矿产之源》、《海陆沧桑之变》和《海洋世界之窗》共计五册,由中科院秦蕴珊院士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研究员亲自执笔作序,是我国海洋地学领域首套高级科普丛书。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一篇短文中 (本刊 2 0 0 1年第 1期第2 8页 ) ,笔者曾以spitz(dog)为例 ,谈了意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其实 ,从“望文知义”这点来看 ,有些意译词常会误导读者。例如 ,我们平常碰到的一个称作“墨 (斗 )鱼”(也称“乌贼”)的词 ,它的名称中虽然有“鱼” ,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鱼 ,而是一种产于海中的头足类软体动物。这在其他语言中也如此。例如 ,墨鱼的英语名为cuttlefish或inkfish ,其词尾均为fish。这可能是受到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另如 ,星鱼 (也称“海星” ,它的英语名为starfish)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