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数字的构造性入手,我们剖析了李约瑟难题,并通过论证指出:近代数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中国在近代数字方面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吸取他国之长 相似文献
2.
蒙本曼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3,(Z1)
李约瑟的名字、婚姻、朋友、藏书、成就、勇气等,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情结”。“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个难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取向.文章通过对我国教育的反思对我国教育创新教育的滞后进行了试探讨,指出我国的教育亦存在有李学瑟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迎得教育的创新,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进行貌形合一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刘学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9):104-107
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在其经典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从中西方的学术理念、生活态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对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深度探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李约瑟问题,他提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解读,而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其解读却甚少。从教育的四个维度,即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这一难题进行了解读。结合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引导多元化教育,培养独立人格,重视自由精神教育,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真正发挥教育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姜文化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绚烂的科技文明的创生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易学时间观妨碍了人们对物质实体的考察;易学自然观耗费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精力;易学的思维模式阻碍了科学思维的萌芽;易卦的占卜功能削弱了人们追求科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赵晓博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一种文化,具有是多元性和不可比性;而技术是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可比的。现代科学之所以诞生并长存于西方,没有诞生在中国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是正确理解和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基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简要论述了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为了中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应该努力启迪学生的正确思想和心态.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飞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祖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3):436-440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工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107-111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对诊断“中国学习者悖论”也有所裨益.从哲学、社会制度、科技和教育4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没落等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夏卫东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84-87
从清代乡试阅卷官员的任用程序和政府对阅卷时间的限定这两个角度,分析由于考官素质得不到保证及阅卷时间的紧迫,决定了科举制度下阅卷结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相似文献
12.
冯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40-42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丁锋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7-99
探寻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西方公务员制的共性及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两者个性的差异,研究了两者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以求为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彰显出公平、公正、秩序等法律价值内涵,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同刻一石、同一作者的《大理国上公高踰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和《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峰明帝记》的分析,认定儒、释、道三教兼通的碑文作者杨才照为大理国科举出身,试郎为大理国科举及第者之称号。大理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与宋朝有差异,在称呼上也与宋朝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宋代存在文武举互换现象,文举改换武举是有“文人武化”的基础,而文举难考和经济条件限制是促因。武举改换文举成功者多以文武双全自居,体现出其根深蒂固的“文人”身份认同感,故宋代禁止武举试换的举措未能成功。但只有中武举后试文举的,却没有中文举后再试武举的。这些都是宋代“文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王红飞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5):52-55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废除前后,士绅阶层的转变,来观察科举制的废除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所产生的作用。通过查证史料及相关书籍,本文得出以下三种观点:(1)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废除的方法值得商榷;(2)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绅士阶层发生了大的转变;(3)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士绅参与的"双轨形式"管理体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9.
张念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75-76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