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古今学人的宋玉评论,歧见纷呈。原因之一是批评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如或比较屈宋高下、评骘讽谏与辞令轻重,或考量合否道德伦理,当然更有方法态度上的得失正误;南宋同时且同籍的洪迈和朱熹,对《高唐》《神女赋》,或赞之“止乎礼义”,或断为“礼法之罪人”,评价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批评标准与方法得当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当今的宋玉研究,应从宋玉及其辞赋本身出发,以讽谏与文辞、或者说以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标准,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评价,任何的偏废或偏激,则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宋玉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思考的一种文化现象。宋玉以《九辨》名垂青史,开启了悲秋的文学主题创作,但除此外之外的几篇赋作的著作权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有争议。但是这些作品却又影响巨大,《高唐赋》不但是一篇美文,还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个文学典故,《登徒子好色赋》同样也是美文,还为中国美学史留下了一段美的含蓄与想象的经典案例。但是这些因为作者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这些署名宋玉的作品流传和影响后世,应该以“宋玉赋”的专有名词介绍,而不是以“宋玉的赋”的题目介绍,这样才不会因为作者的争议问题影响了对作品文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风景线上,峻青是以其股灸人口的《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三峡赋》等一大批壮美激越的山河赋独领风骚的。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历程,虽然前期与近期平题材取向、艺术传递、形式建构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或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作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顽强、坚毅的不懈追求。峻青1923年生干山东海阳,幼时家贫,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偷读少东家的藏书,使他接触到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写于1941年的瓦解伪军反正的剧本《风雪之夜》,是峻青的第一篇作品,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农村剧…  相似文献   

4.
我们将出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本中国文学史和出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三本中国文学史进行对比后发现,宋玉所占篇幅比例在缩小,独立一节的地位在消失,而对其作品大多仍只肯定《九辩》一篇。宋玉在文学史的以上方面的变化,有着较复杂的学术原因,主要原因是文学史家对宋玉的文学史定位过于单一,对宋玉著作篇目的确认没有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宋玉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也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5.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赋文学的特征的梳理以及对荀子、宋玉赋特点的讨论,足可证汉赋继承了<诗经>传统,并且汉赋的繁荣是汉代皇帝及汉赋作家自觉继承和发扬诗经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8.
唐宋科举“八韵律赋”已亡,其体式如何后世学者莫衷一是。本文利用南宋《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录所载《绍兴重修贡举条式》,结合南宋律赋作品,对南宋律赋的文章体式作详细的探讨。具体涉及八韵顺序、协韵正韵重叠、声律病范、偏枯对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唐、北宋、南宋三代律赋的体式发展稍作展示。  相似文献   

9.
“半死桐”是著名的悼亡意象,唐代定型,宋代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促成其流行。“半死桐”意象可以追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七发》中的琴声琴韵、《枯树赋》中的人生感怀与《鹧鸪天》中的丧偶悼亡共同构成了“半死桐”的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0.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唐代文章论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文章论,包括骈文论、律赋论和古文理论三大部分。《笔札华梁》、《文笔式》、《文笔要诀》、《帝德录》是当时骈文论的代表;有关律赋的理论现在唯一可见的是传入日本的写本《赋谱》一卷;古文理论主要以韩愈、柳宗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看,两个朝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对蜀父老问》、《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蠡窥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13.
《悲甘陵赋》、《愍征赋》、《鄠郊赋》是唐代已经亡佚的三篇辞赋,一度颇有影响,其中《悲甘陵赋》叙述安史之乱,《愍征赋》记载中和年间黄巢军陷长安事,二赋结合自身经历叙述社稷兴亡,是对《哀江南赋》赋史精神和悲怨传统的继承,《愍征赋》除继承《哀江南赋》的悲怨传统外,其遒逸凄艳的风格和用典艺术亦得益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关于赋体起源流变、类别品目、体制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总结和论述,不仅具有梳理、归纳赋体发展情况的文学史意义,且与《文心雕龙》的整个文论系统构成关联紧密的一体,是史与论、微观与宏观等多重视角的纵横交叉,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毛丽 《漳州师院学报》2003,17(4):34-35,55
时代早于《左传》的《国语》,不仅与《左传》有密切联系,而且首开古代史学的历史文学之风,在写语言、写人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史上.相比于中国文学史及其多种分体文学史的研究,赋史的研究曾一度是空白的,大大落后了。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在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下,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才得到恢复和确认,赋文学的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朝气,进入了空前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赋学研究论文、专著纷纷涌现,近百年瞬如的赋史专著也终于应运而生了。第一部系统的赋文学通史--马积高先生的《赋史》于1987年面世了。马先生以完成前辈学者撰著赋史的遗愿为己任,多年来呕心沥血,致力于赋学研究,终于为…  相似文献   

17.
郑怀魁《海赋》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前人,在中国辞赋史上独具特色。此赋对地理、名物的铺陈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都以征实性的语言表现赋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意旨,进一步淡化《海赋》的游仙和神话色彩,着力于现实和人生,彰显赋体的经世之意。该赋以游与记相结合的方式,散文化的笔调,赋予其鲜明的游记散文的性征,打破了传统的赋文体式。此外,该赋以三种对立性的艺术结构,明确赋家的价值倾向,形成先扬后抑、先褒后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杜甫《雕赋》是其求仕的最后一试。其诉求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光荣的家世,一是非凡的才能。重点在明志。该赋由是摆脱“乞怜之态”。雕的意象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的象征,关键是敢于直言廷诤,致君尧舜。因此该赋属“为情造文”的“诗人之赋”。在语体上则注重多视角、多层次铺叙的赋法及其语词的双指向,并由两组不同指向的语词造成依附性与野性间的张力。雕意象的二重性深刻地体现了杜甫人格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技》2007,(11):44-44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相似文献   

20.
黄娥《仕女图》以曲记画,其体甚新。它吸收了《尚书.顾命》"一人"、"一人"的排列叙述方法,而摒弃其滞拙与枯槁;吸收了民歌及文人拟作"三妇艳体"写法,而摒弃其狭邪与庸俗;吸收了韩愈《画记》与《南山诗》的赋法技巧,摒弃其光怪陆离与雄奇恣纵。以无首无尾、不主故常、赋法为曲、化俗为雅等,表现了一个具有多种文艺修养的女性文学家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及精湛的散曲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