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希克厉的复仇,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他的复仇尽管是冷酷的,甚至是残忍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复仇是因爱的失去而引起的。希克厉不是一个没有人类感情的恶魔,他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感情潜流。他对迫害过他和伤害过他感情的人的刻骨仇恨,是建立在他对卡瑟琳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朱虹 《科技信息》2008,(12):234-234
本文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复仇、自由与爱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史上,人类的复仇意识与复仇文化相互影响并且催生了一大批复仇文学作品.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在伦理和社会价值尺度下,彰显的是复仇双方生命的对抗和力的冲突.而当代一批优秀的复仇主题文学纷纷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作者不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的复仇主题,而是借其躯壳,从更深的层面揭露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并同时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作品写的是复仇,却否定了复仇,消解了复仇,同时又蕴含了复仇之外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6.
希克厉具有坚强的性格,尽管他的复仇冷酷和残忍,甚至不可理喻,但这完全是因为爱的失去而引起的。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人类感情的恶魔,他身上有着巨大的感情潜流。他敢爱敢恨,爱得如燃烧的烈火,恨得如寒冷的冻冰。他和卡瑟琳演义的是一场惊天地、泣鬼魂的爱与恨交织的生死恋。  相似文献   

7.
张小萍 《科技信息》2008,(34):213-213
人类在具有生存本能的同时,还具有死亡本能。当蘩漪对爱深感绝望时,亦即其生存严重受扼时,其死亡本能便自然出现,进而形成其强烈的复仇意识,并最终导致其疯狂破坏和攻击的“雷雨”性格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复仇行为超越种族、性别,具有悲壮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正义目的。《水浒》与《聊斋》中的复仇因复仇者的身份、复仇对象、复仇方式、复仇风格不同,体现出弃家与守家、英雄主义与理性主义、美善对立与美善同归、写实与写意等方面的差异。二者的复仇行为都显示了封建社会体制变形下民间自发的正义诉求;另一方面从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秩序以及作家个人性别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复仇这一文化现象,就会发现隐藏在复仇背后的作家性别书写和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极具分量,“变形复仇”是其中的独特分支。蒲松龄通过将复仇主体变换形态,从传统的人类复仇,转化为鬼、狐、虎等其他异类形象。复仇力度之强、复仇方式之奇,使其区别于同类作品。通过对“变形复仇”故事类型、故事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了蒲松龄的创作主旨,表现了复仇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狄亚》的复仇形态类型属于爱情遇挫式复仇.社会环境的影响及美狄亚作为个体的特殊性是美狄亚复仇心理形成的基本要素.美狄亚复仇阐释了人的复仇攻击本性,其独具特色的残酷型复仇将人类超常态特性推向极致,开辟了新的悲剧表现内容.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仅以其独特的结构意识,匠心独运的人物塑造以及富于激情的描写,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更主要是因为作者通过这部小说阐述了一个主题。只有爱才能战胜邪恶,令恶魔放下复仇的屠刀,令扭曲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寻鲁迅《野草》中的复仇文本中的复仇精神,指出鲁迅的复仇精神特质在于从不懈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中反思和判断,对个体生命保存的基本要求的推崇以及对恶作为世界推动力量的肯定,并由此提出复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呼啸山庄》希克厉的复仇形象及复仇心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复仇记载了人类悲苦凄壮的历史实践和心灵历程,更是超越体裁、超越家国疆域的文学主题.原始复仇神话中,复仇的根本动机源于实际利益的冲突,基于此提出了复仇神话中的实利原则,并对该原则做出了简要分析,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曹禺剧本《原野》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作品中的复仇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内涵:这种复仇意识和美狄亚复仇情结有关,是侧重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复仇,它体现了作者勇于直面人类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中,对复仇者采用的复仇手段及有限性的思考,在西方文学中萌芽较早,发展到对复仇残忍失当乃至复仇行动本身的阻遏。西方复仇文学可分为古希腊神话传说、文艺复兴后、18世纪后三阶段。后两阶段特别是最后阶段为定型期,最能看出西方文化特征及中西复仇文化观念的不同。古代中国人认为为了善的被损害去毁灭恶,手段偏激过当也可被理解。同样是谴责妇女不为丈夫守节,寻求再嫁急迫,中国作品就十分严厉;而伏尔泰改编后则宽容得多。西方叙事文学较偏重复仇主体灵魂世界冲突,偏重精神摧残的过程描绘;中国古代则较关注复仇结局、复仇者成功复仇后的命运。两者一重人性挖掘揭示,一重在伦理实现。西方文学较注重复仇者个体性格成熟过程;中国则偏好复仇者伦理目标实现及社会效果。西方复仇之作常引发人们对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让人因叙事所及的人性深层隐秘而反思深省;中国古代复仇之作则更多地激发善必胜恶的信念,善惩罚恶给人的愉悦感,让人加深对善恶伦理实现必然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合侠义复仇角度看,侠的精神意脉及行为内范很大一部分应《刺客列传》中追录。《燕子丹》、聂政刺秦王将复仇主题从史传中剥离,使其充分文学化。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使复仇主题流变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史记 》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无数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 史记》中有浓烈的复仇情结。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李陵事件的影响 ,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战国士林之风的影响,个人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复仇故事是《史记》中的重要材料,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象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