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并以我国社会转型作为背景依托,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主文化和亚文化、文化逻辑和市场逻辑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在客观反省传统文化中超越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超越西方文化,在利用市场经济的同时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大力弘扬主旋律是我国文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系统转型历经特殊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型开始,到思想意识系统初步成型,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文化范式根本转变,中国现代文化系统框架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怍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理论是东西方反殖反帝的政治文化运动的产物。其根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为边缘文化的发声提供支持。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确立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与合法身份,中国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型和批判性重建才能在新世纪焕发出光彩。我们既要积极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又要与西方的先进文化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新世纪的中国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文化取向,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进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却远未完成,文化转型的严重滞后对新中国政治经济领域接连发生的一次又一次失误有着重要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当代执政者继承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必将有助于正面对多种文化挑战的当代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探索在五四之后实质上已经化约为"如何在西方政治文化背景下理解本土传统政治文化,并构建出本土新型的政治文化"这一问题.作为文化保守主义一方的现代新儒家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立场上,普遍认同传统儒家伦理的自身价值,普遍主张"返本开新"的现代化模式,他们围绕"如何在本土文化认同之上重新建立现代政治文化的统一基础"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思想与学理探索.仔细分析现代新儒家的努力,有失败,也有其颇具启发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7.
新民俗层出不穷,可分为反传统型、时尚娱乐型及网络民俗等等。新民俗产生的深刻根源乃是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异质文化具有的消费性、物质主义等特征,内在决定了新民俗的狂欢化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大众共享等理念也易导致狂欢化。当然,节庆习俗本身也具有纵情尽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50周年纪念日,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企业制度也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应该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中国企业真正达到这个目标,还需不断地努力。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出发,分析它们的矛盾及造成的后果,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求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引出一种符合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观念加以提倡。  相似文献   

10.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复兴中华文化是 2 0世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的标的。孙中山在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 2 0年代 ,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翻陈出新” ,主张融合中西 ,“创获”一种民族的、民主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文明的新文化 ,科学地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 ,成为中华文化复兴思潮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文化的影响,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构建适宜的科技创新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文诗是外来文体,也是中外文体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抒情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更多时候被认为是新诗的一种诗体.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文体稳定性和模糊性的独立文体。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从自发的文体到自觉的文体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沙俄征服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社会自然、半自然经济基础崩溃,氏族部落制度加速解体,民族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得到逐渐发展.俄罗斯先进的农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思想观念传入吉尔吉斯社会,为吉尔吉斯的古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但是,一定程度上使吉尔吉斯民族丧失了民族独立,中断了自然社会发展进程,导致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使其文化具有了浓厚的俄罗斯色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研究》是两本以女性之笔书写新女性文学的著作,不仅视野宏观、分析缜密,而且笔触清新、情愫细腻,理性与激情、学理与辞采相互交织,是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