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第藩 《科学通报》1988,33(22):1727-1727
1984年,Moldowan首次报道了C_(30)-甾烷的发现。随后。1985年,他又进一步指出,海相原油中的C_(30)甾烷可能主要来源于广泛分布在硅藻(diatom)、金藻(chrysophytealga)和扇贝(scallop)等海洋生物中的丙叉基胆甾醇(propylidenecholesterol)。是其在早期成岩作用中还原的产物;并认为C_(30)-甾烷类的存在是鉴别油源岩中海洋有机质输入的最有效的参  相似文献   

2.
王铁冠 《科学通报》1994,39(1):61-61
化石燃料和沉积物中,藿烷类是普遍存在的以原核生物(细菌与蓝细菌)生源标志物.1974年Ensminger等报道了以C_(30)藿烷为主峰的C_(17)—C_(35)(缺C_(28))藿烷类常规分布型式;以后Seifert和Moldowan从中鉴别出17α(H),21β(H)-和17β(M),21β(M)-藿烷以及17β(H),21β(H)-莫烷三种差向异构体系列,在常规分布型式中,以17α(H),21β(H)-藿烷系列为主.1991年Moldowan等和Armanios等又报道了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即  相似文献   

3.
未降解原油和生油岩中的25-降藿烷系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包建平 《科学通报》1996,41(20):1875-1878
藿烷类化合物是细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分,其成岩衍生物在沉积记录中的分布极其广泛,是一类指示细菌贡献的重要生物标志物fa。25-降藿烷系列则是其中的一种,但对其成因和地球化学意义则颇有争议。由于25-降藿烷系列常检测于严重生物降解的原油中,因而常把它作为原油遭受严重生物降解作用的可靠标志。本文作者在某盆地上二叠统生油岩抽提物和未遭生物降解原油的饱和烃馏份中检测到了较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和二降伽马蜡烷,并对25-降藿烷系列的成因和地质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陆相湖盆沉积物和原油中的甲藻甾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侯读杰 《科学通报》1995,40(4):333-333
甾类化合物是普遍存在于化石燃料和沉积物中的一类生物标志物.它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细菌中的甾醇类,特别是真核生物隔膜中的类脂化合物成分.4,23,24-三甲基胆甾烷(又称为甲藻甾烷)是一类具有特殊链结构的甾烷标志物,因为其具有特殊的生源意义而受到人们的重视.Summons(1987)在对海相和陆相源岩与原油中的C_(30)甾烷组成对比发现,三叠系~下白垩统海相源岩和原油主要为4-甲基,24-乙基胆甾烷和甲藻甾烷,而未成熟非海  相似文献   

5.
王培荣 《科学通报》1997,42(6):640-643
碳数超过30的藿烷被称为长链藿烷(Extended hopanes).据我们所知,超过C_(35)的长链藿烷仅有两篇报道:Rullk(?)tter和Philp在Illinois和Thornton沥青中发现一个长侧链17α(H)藿烷系列,其碳数范围达C_(40);前苏联科学院 Ostroukhov等曾在中亚Shakarlyk沥青矿发现一个C_(32)~C_(39)的长链苯并藿烷系列.通过对辽河盆地高升油田未熟原油的研究,在原油中发现两个超过C_(40)的长链藿烷系列——17α(H),21α(H)-藿烷类和17β(H),21α(H)-莫烷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与天然气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海相盆地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古生界海相层系成为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并相继有大型气田发现.研究认为中国古生界烃源岩的高.过成熟或煤系烃源岩以倾气为主及TSR作用是导致海相层系富气的主要原因.古生界海相发育优质的泥质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其中前者热演化程度高且沉积组合富含硫酸盐类,导致原油裂解成气;后者以成气为主且演化程度已进入高成熟,因而海相盆地以富气为主,特别是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海相层系几乎没有发现油藏,且以干气为主.海相天然气主要属于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或二者的混合,其中在原油裂解气中往往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烃类碳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且存在倒转现象,这主要是受热演化和TSR次生蚀变或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混合所致.煤成气是中国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构成部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和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是今后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不发育煤系烃源岩,因此以寻找原油裂解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分子化石与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分析了甾烷类“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塔里木盆地某些特定地质年代岩石中的分布特征, 并藉此为“指纹”进行油源对比. 分子化石的分布受成熟作用、运移作用、相分馏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并不是任何一个与生源环境有关的分子化石参数都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指纹. 甲藻甾烷(C30)、4-甲基-24-乙基胆甾烷(C30)及其芳构化甾烷、24-降胆甾烷(C26)及C28甾烷等来源于沟鞭藻和硅藻等生物的分子化石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普遍存在, 并且在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除塔东2井产自寒武系地层中的重油等少数几个油样与寒武系抽提物有可比性之外, 在塔中、塔北隆起上的海相原油中, 这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上奥陶统抽提物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这意味着中、上奥陶统生油岩可能是这些海相原油的主要生源.  相似文献   

8.
马柯阳 《科学通报》1995,40(19):1785-1785
目前的观点认为腐泥型于酪根来源的凝析油均是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高成熟阶段(R_0>1.3%)或早期大分子烃类热裂解的产物;近来的研究表明,原油蒸发分馏机制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发生频率很高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认识的原油蚀变及凝析油成因机制;作者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备发生原油蒸发分馏的若干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且有相关残油和凝析油形成.本文选择沙18井石炭系(C)海相凝析油和与之相关性最密切的沙14井奥陶系(O)海相高蜡原油进行重点讨论.沙18井和沙14井位于塔北桑塔木断块构造中部,沿构造发现诸多油气藏的事实表明其两侧断裂可充当原油蒸发分馏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低等水生生物: 高蜡油形成的重要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海平  郑亚斌  张占文  李金有 《科学通报》2003,48(10):1092-1098
尽管对原油中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形成途径有多种解释, 但其真正来源并不很清楚. 通过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典型高蜡油区不同性质源岩抽提物中显晶蜡和微晶蜡含量和组成的定量分析, 并结合源岩有机岩石学和热解色谱特征分析, 揭示富含低等水生生物的油页岩是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主要母源. 高蜡油的主要生源组分是藻类体和无定形基质体, 它们富含脂肪族结构, 生成长链烷烃的潜力很高. 源岩蜡产率受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的控制, 高丰度和低成熟源岩有利于蜡的形成与保存, 随源岩有机质丰度降低和成熟度增高, 源岩蜡产率降低, 表明原油中的蜡主要是富含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在热演化阶段早期(RO = 0.4%~0.7%)形成的产物. 尽管陆源高等植物的表皮和孢粉类同样能够提供蜡的生源母质, 但湖相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可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姜乃煌  朱光有  张水昌  王政军 《科学通报》2007,52(24):2871-2875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会使原油中的含硫量增加, 降低原油的质量, 还会产生污染空气、 对金属设备有腐蚀性的H2S气体; 对油气勘探开发及安全生产带来诸多隐患, 所以TSR被人们重视. 鉴定硫化氢成因的方法很多, 但是对于识别低含硫化氢的成因存在一定困难. 2-硫代金刚烷的检测是有效方法之一, 这是首次在塔中83井(含硫化氢的新井)和塔里木盆地原油中发现了2-硫代金刚烷. 采用银盐色层法, 将原油中含量很低的2-硫代金刚烷富集到用GC/MS和GC/MS/MS可检测出的水平. 在鉴定2-硫代金刚烷时, 采用GC/MS/MS测定资料与文献对比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 并采用MRM谱图对质谱图中主要碎片离子质量作了证实, 以提高可信度. 由于塔中83井原油中检测出2-硫代金刚烷, 认为塔中地区天然气中的硫化氢属于TSR成因.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原油和沉积物中C31甾烷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我国松辽盆地原油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朝长地区低熟原油和源岩中具有相对较为丰富的C31甾烷,根据它们的保留位置和质谱特征,推断它们的结构为4,22,23,24-四甲基甾烷,同时,共检测出10个4,22,23,24-四甲基甾烷化合物的异构体。由于4,22,23,24-四甲基胆甾烷在侧链是有3个甲基基因,因而它们的热稳定性较差,主要出现在低熟原油和源岩中。  相似文献   

12.
纳米杂化材料对高蜡原油降凝降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蜡原油的管道输送一直是国内外油气储运领域研究的重点. 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米杂化材料, 对高蜡原油具有显著的降凝降黏作用. 原油中加入纳米杂化材料后, 原油的凝点和黏度大幅下降, 并且比传统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降凝剂具有更好的时效稳定性.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纳米杂化材料对原油结晶过程的影响. 加入该纳米杂化材料后, 原油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行为发生变化, 蜡晶的数量变少且不容易缠结, 原油析蜡温度降低. 该研究发现纳米杂化材料对原油具有显著的降凝降黏效果, 对实现高蜡原油的安全、高效、节能输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招明 《科学通报》2004,49(Z1):1-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源问题争论已久,争论的焦点是盆地内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资源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文中对前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进行了总结,并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研究中的有关核心问题,如对比参数的选择、成熟作用及物理分异作用对油源对比参数的影响、有关对比参数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应用那些受成熟度、物理分异效应等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引起的歧义可能较大,只有那些地球化学意义明确、受成熟度影响小、次生变化过程中变化小的参数才是有效的油源对比参数.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包括了这两套烃源岩贡献,广泛存在混源油,发现有来源于寒武系的原油.建议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成因的进一步研究应优化油源对比参数,采用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茂名与江汉第三系油页岩中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志强  彭平安  盛国英  傅家谟 《科学通报》2000,45(Z1):2783-2789
通过对中国典型的淡水湖相(茂名)和盐水湖相沉积环境(江汉)岩样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产生两环境化合物的来源和沉积环境.研究发现茂名油页岩中姥鲛烷和植烧来源于叶绿素α的植基侧链,含量高的4-甲基甾烷通过与藿烷和甾烷的同位素对比,推测其源与细菌有关.江汉油页岩中的化合物明显不同于茂名油页岩,伽马蜡烷(Gammacerane)来源于喜盐的原生生物,δ13C值为-25‰左右,与报道的值一致.植烷和姥鲛烷与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甾烷及4-甲基甾烷接近,说明其三者均来源于浮游藻类.报道了卟啉化合物的GC-IRMS 碳同位素测定方法及中国样品中的卟啉碳同位素值.江汉盆地的DPEP,etio δ13C值相似,来自于叶绿素.而茂名油页岩中etio和C31DPEP较C32DPEP轻,说明C31DPEP来源于叶绿素a,而etio和C31DPEP有别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源问题争论已久,争论的焦点是盆地内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资源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文中对前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进行了总结,并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研究中的有关核心问题,如对比参数的选择、成熟作用及物理分异作用对油源对比参数的影响、有关对比参数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应用那些受成熟度、物理分异效应等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引起的歧义可能较大,只有那些地球化学意义明确、受成熟度影响小、次生变化过程中变化小的参数才是有效的油源对比参数.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包括了这两套烃源岩贡献,广泛存在混源油,发现有来源于寒武系的原油.建议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成因的进一步研究应优化油源对比参数,采用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层原油的析蜡点是确定注水开发高凝油油藏合理注水温度的关键指标.鉴于地层条件下含气油在原油组成和压力条件的差异,针对目前国内外常规测试方法普遍局限于地面脱气油等实际问题,利用声速、幅度比及频率等声学参数在原油析蜡过程的声学响应,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高凝油析蜡特征的超声波综合探测系统,以乌干达Kingfisher典型高凝油藏脱气油和含气油为例,分别研究了脱气油和含气油在不同压力下的析蜡点、析蜡量及动态析蜡过程.结果表明:高凝油的析蜡过程存在明显的结核和生长两个主要阶段;溶解气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原油的析蜡点;饱和压力以上,压力越高,析蜡点越高;声时、幅度比和频率均可作为判断高凝油析蜡点、析蜡量及析蜡过程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17.
抚仙湖现代湖泊沉积物中海绿石的发现及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云飞 《科学通报》1983,28(22):1388-1388
海绿石是传统的指示海相地层的标志矿物。国内外学者认为它形成于特殊的海洋环境,并以此判断和区分海相地层。然而国外也报道过在非海相地层中发现海绿石,但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以下辽河西部凹陷原油为例,探讨了18a(H)-新藿烷及17a(H)-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应用意义.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可用作判识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但需以源岩沉积-有机相相近为前提,其有效应用范围为成熟~高成熟阶段.新藿烷及重排藿烷参数同时具有成熟度和沉积-有机相双重地球化学属性,故可作为油源对比和原油族群划分的有效参数.沉积介质条件和粘土矿物对重排藿烷类前身物的形成和原始丰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原油中检出一新系列化合物,初步研究认为其可能为另一重排藿烷型系列化合物,其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属性与17a(H)-重排藿烷系列相近.  相似文献   

19.
原油高温裂解生气潜力与气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油裂解气是高过成熟海相盆地的重要气源之一, 但对其生气潜力的评价及气体特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志留系原油的连续热解与分步热解实验, 发现在C1-5总气质量产率达到最大后(EasyRo=2.3%), 原油残余物的最大生气潜力为43.4 mL/g原油, 仅为初始原油产气率的12%. 结合动力学模拟结果, 认为该原油样品裂解的主生气期对应的EasyRo值介于1.6%~2.3%之间. 在封闭系统中, EasyRo>2.3%之后原油裂解气体积的增加主要与重烃气体的二次裂解有关, 并不是原油进一步直接裂解的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 原油残余物裂解气具有干燥系数大(> 92%)、甲烷碳同位素重的特征(介于-28.7‰ ~ -26.7‰), 与封闭体系中连续热解气存在明显的区别. 甲烷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般地质条件下(2℃/Ma), 主生气期内(EasyRo<2.3%)的原油裂解气甲烷碳同位素远低于原油的初始碳同位素值. 本研究结果为高-过成熟盆地原油裂解气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潘长春  傅家谟  盛国英 《科学通报》2000,45(Z1):2750-2757
通过对库车坳陷17个含油、气储集岩样品自由态、束缚态油和气组分及油、气包裹体的G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自由态.油、气组分(现今油、气组分).和现今油、气组分相比,油、气包裹体具有较高的Pr/nC17和Ph/nC18比值;较低的Pr/Ph、藿烷/甾烷、C30重排藿烷/C30藿烷、Ts/Tm比值和C29Ts萜烷相对含量,较高的成熟度(即C29甾烷20s(20R+20S)比值较高),并且和塔北、塔中的海相原油具有很好的对比性.束缚态油、气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介于油、气包裹体和现今油、气组分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含油、气储集岩具有两期油、气注入过程,早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自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而晚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自中生界陆相烃源岩,以陆相油、气组分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