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相流体通过管壁破口会发生相分离,导致泄漏流体的气液相比例与主管出现差异。为预测水平管环状流泄漏相分离特性,综合考虑了周向液膜分布不均匀影响,建立了不同方位破口相分离特性预测模型。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泄漏特性实验研究,测量了环状流型下与管底部周向夹角分别为0°、45°、90°的破口泄漏的相分离特性,实验段直径为40mm,破口为圆孔直径2. 5 mm。结果表明,泄漏的气、液相流量与相应的主管气液相流量的比值主要由自破口处的气液相分布决定。在实验范围内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筒两相流压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水平井筒变质量分层流动进行了微元段流动分析,根据气相和液相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方程,忽略加速度的影响,得到了气,液两相的混合动量方程,并由此建立了水平井筒变质量气,液两相流动的压力梯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流体从油藏井筒流动的影响,利用已有的处理水平管分层流动的方法,计算了考虑流体沿水平井筒有径向流入时水平井筒的压力分布,因为水平 不同点的生产指数不同,所以,本模型更接近于实际,对沿井筒的压力降和流 相似文献
3.
针对直井钻过程中环空内碉屑运移的特点,对环空中固液两相流动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压降的诸多因素,导出了固相摩阻系数与傅劳德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摩阻系数的理论设计者公式,修正了过去计算环空压降时忽略因相引起的压降,为准确进行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平井筒两相流压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平井筒变质量分层流动进行了微元段流动分析,根椐气相和液相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方程,忽略加速度的影响,得到了气、液两相的混合动量方程,并由此建立了水平井筒变质量气、液两相流动的压力梯度模型,该模型中考虑了流体从油藏到井筒流动的影响。利用已有的处理水平管分层流动的方法,计算了考虑流体沿水平井筒有径向流入时水平井筒的压力分布。因为水平井筒上不同点的生产指数不同,所以,本模型更接近于实际。对沿井筒的压力降和流入剖面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井半径的减小,压力降逐渐增大,从而产生了不均匀的流入剖面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一个简化的油气两相流瞬态模型。模型中对控制方程组中的动量平衡方程作了局部平衡假设,采用交错网格和隐式离散格式。该模型适用于任意角度管道,而且适用于油气两相流管线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流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简化模型可以满足工程需要,但计算量要比同类复杂模型少得多,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直井钻进过程中环空内岩屑运移的特点,对环空中固液两相流动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压降的诸多因素,导出了固相摩阻系数与傅劳德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摩阻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修正了过去计算环空压降时忽略固相引起的压降,为准确进行水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两相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制冷剂在两相流动区处于热力不平衡状态的观点,建立了相流动区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压力、温度、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分布,结果表明:制冷剂液体和气体的速度差会沿差毛细管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制冷剂质量流量随着入口压力和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注蒸汽井井筒两相流流动模型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准确地预测注蒸汽井井筒内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等参数的变化,对注蒸汽热力有来说非常重要。根据传热学和两相流原理,建立了井筒注蒸汽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选择了四种方法来计算摩阻压降,并与现场测得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分离模型的Friedel方法和流型模型的B-B方法均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弥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5)
在两相流动阻力计算中至今还是广泛使用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法.在这两种模型中,将两相流动摩阻压降归结为单相流体摩阻压降与相应的两相摩擦因子的乘积,从不同来源得到了两组公式,能够反映不同流态下水力摩阻系数λ。两组公式在全部雷诺数Re范围内的良好吻合,证明在用两相流的均相和分相模型计算摩阻压降时,选用其中任一组公式均可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油气两相流管线的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油气两相流瞬态模型研究提供检验数据,对流量改变引起的油气两相流瞬态过程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实验系统的管路采用管径为29mm,总长为18m的有机玻璃管道,由水平段、垂直上升段和垂直下降段三种管道布置组成;实验工质为30#机油和空气.在垂直下降段、水平段和垂直上升段设置测量段,测量压力、压降、含液率和流型;用微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自动连续采集,能得到流动参数快速变化的详细信息.该系统可同时采集16路信号,采集频率为1kHz.实验发现,增加气相流量时压力会陡然增加,超过最后的稳态值,出口流量也会出现瞬间峰值,增加液相流量和分别减小两相流量的操作不会引起超越稳态值的问题,因此在油气两相流管线的设计和运行操作时应考虑气相流量增加过程中出现的极大值超越稳态设计值所带来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短管炮模块装药两相流内弹道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口径火炮模块发射装药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流场结构复杂。该文对燃烧场进行分区模化,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相流内弹道理论模型和计算步骤,编制程序对短管试验炮膛内发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膛内的压力、压差及弹丸速度等参量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得较好,模拟结果有较高的置信度。该模型和计算程序可用于模块装药结构火炮内弹道模拟、装药设计和安全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稳定的液态金属钠沸腾两相流动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液钠沸腾两相流动压降特性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环形通道内液钠两相流动压降特性计算模型Na-TPDP,并将Lockhart-Martineli,Kaiser-Peppler,Chen-Kalish等人不同的两相摩擦压降倍增因子关系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Kaiser-Peppler的两相摩擦压降倍增因子计算式与文中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两相弹状流中液弹及气泡合并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气液两相弹状流中液弹和气泡合并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最小稳定液弹长度是液弹尾部达到充分发展的速度分布所需的长度.通过对液弹内弥散气泡的统计分析,得出稳定液弹内不存在直径大于5mm的气泡.借助流动可视化技术,对弹状流中各种尺寸气泡的合并情况进行了描述,得出小气泡之间的合并为二元式合并,而小气泡与大气泡之间的合并是非二元式合并. 相似文献
15.
浓密液固两相流动的数值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浓度变化影响的浓密液固两相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考虑了颗粒湍流强度梯度传输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竖直上升管中浓密液固两相流动分别采用IPSAR和DIPSAR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DIPSAR算法能更有效地预测浓密液固两相流动. 相似文献
16.
燃气射流气固两相流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含颗粒的燃气射流为研究对象,分析燃气射流中颗粒在发动机喷管内外的物理特性、颗粒的形状与尺寸特性、燃气与颗粒的相互作用等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气固两相流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气固两相燃气射流中的颗粒脉动现象,得到与实验性质一致的结果;由于颗粒与燃气的相间作用,颗粒在追随燃气运动的同时,对燃气运动发生阻滞和传热作用,影响两相燃气射流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17.
气液两相流诱发顺列双圆柱升力功率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两相流诱发管束振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气液两相流中串联双圆柱的诱发振动特性,有助于理解管束中管子之间相互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研究复杂管束中的流体诱发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受到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列双圆柱所受的升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来流雷诺数的范围为1.6×104~8×10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为0~0.30,管间距比L/D等于2.0、3.0、4.0.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试验范围内,在含气率小于0.15的情况下,当管间距比等于4.0时,每个圆柱的脉动升力功率谱图都存在峰值,而管间距比等于2.0、3.0时,只有后面的圆柱升力功率谱图上有峰值;当含气率大于0.15时,两根圆柱脉动升力功率谱图的峰值消失;雷诺数对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液膜高度的测量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广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2(5):42-46
以空气、水为工质,利用双平行电导探针对水平管道内气液两相分层流的液膜高度进行了准确测量.实验使用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实验段,其一为有机玻璃矩形管;其二为内径为50mm的有机玻璃圆管.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一维双流体模型给出了两相分层流界面高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界面波特性及液泛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气、水为工质,对内径50mm的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的液泛现象和界面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的液泛是由于气液界面产生大的振幅波而后失稳造成的.研究了液泛产生前、后界面波特征及其速度、频率和波长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