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09年5月8~10日,由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办的"西学东渐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发表了论文12篇,涉及儒学与西学、儒学(教)与基督宗教、中国观念的变迁等多个主题。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势头可谓之儒学的"第四次浪潮".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大起大落、人们对其经典产生了多种解读模式;20世纪前期所谓的儒学"第三次浪潮"与"第四次浪潮"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上.为使儒学能够顺应时代、有效回应文化挑战和进行开放性对话与创新,应当超越专断的解构,还原儒学的真实语义,以此匡正盲点和误区.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降,对科学进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于人类学的分析与理解,不仅导致了现代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先后启动并完成其建制化历程,还相继激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 ies of Science)、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 ies of Science),以及“科学研究”(Science Stud ies)这些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1]近年来,科学文化研究(Stud ies on Science and Culture)开始成为国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研究热区。从目前的研究情形来看,中国的“科学文化研究”与国…  相似文献   

5.
张学霞 《科技资讯》2007,2(5):83-83
波普尔(Karl R.Popper 1902-1994)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同寿的老人,不仅经历了现代科学革命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和两次世界大战,而且直接参与了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由创立、成长,到向纵深拓展的大部分重要论争,并以其挚着的追求与探索实践,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证伪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Karl R.Popper 1902-1994)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同寿的老人,不仅经历了现代科学革命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和两次世界大战,而且直接参与了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由创立、成长,到向纵深拓展的大部分重要论争,并以其挚着的追求与探索实践,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证伪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Karl R.Popper 1902-1994)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同寿的老人,不仅经历了现代科学革命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和两次世界大战,而且直接参与了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由创立、成长,到向纵深拓展的大部分重要论争,并以其挚着的追求与探索实践,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证伪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韦斯特福尔(Richard S. Westfall,1924-1996年)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以其对17世纪科学革命特别是牛顿的研究而著称,1985年曾获得科学史研究的最高奖萨顿奖章.他的<永不止息>(Never at Res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是权威的牛顿传记,<牛顿物理学中的力:17世纪的动力学科学>(Force in Newtons Physics: the Science of Dynamic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和<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1](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Mechanism and Mechanics[2],以下简称<近代科学的建构>)则是其研究科学革命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正程民生著:《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438页,38元。ISBN∶978701010661自20世纪竺可桢(1890—1974年)发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2]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3]等开创性的研究论文之后,历史气象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其与天文学史、农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大气物理学史、疾病医疗史、水文学史、自然灾害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世纪以来受到不同专业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洪世年与陈文言[4]、周宝珠[5]、程遂营[6]、温克  相似文献   

10.
说说儒学     
就儒学的历史、基本特征和两组重要概念作出了解和探讨,可认为儒学不能滋生民主和科学,但依然是21世纪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11.
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度随溶液中酸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溶度积原理可以计算金属离子析出氢氧化物沉淀与沉淀完全的PH 值。在难溶氢氧化物的饱和溶液中,金属离子与氢氧离子浓度之间有下列关系:对于M(OH)_2 [M~(2 )][OH~-]~2=KspM(OH)_2M(OH)_3 [M~(3 )][OH~-]~3=KspM(OH)_3当用碱沉淀金属离子为氢氧化物后,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与氢氧离子浓度的关系,对二价金属离子而言,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蒙主义”在中国遭到新的质疑而呈现出蛰伏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儒学的复兴。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这一波儒学复兴中,“生命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的次序大致上表现出了儒学从学理探讨走向政治诉求的过程。当然,它们也受到来自启蒙主义与儒学研究者的批评;而我们在讨论这一时段儒学复兴现象时,也须注意以下前提:一、启蒙主义在今日世界受到严重的挑战;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四、儒学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伪轨跟踪性质和一些其他方法,研究了紧致系统(X1×X2,f1×f2)和(Xi,fi)(i=1,2)的一些动力性质间的关系,有些结果推广了文献[1]、[2]、[3~6]、[9~11]中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宗贤 《开封大学学报》1999,13(4):36-42,78
儒学是包含着中国人生命气质的一种世界性文化资源。面对新的世纪,儒学研究必须走出中国,走到世界的大文化氛围之中。首先,儒学研究的发展应该面向全人类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儒学研究应打破自我中心的心态,确立在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最后,儒学研究要重视与其他文化系统的交流和对话。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先秦史料的大量亡佚,加之年代久远等原因,早期儒学传播的脉络一直晦暗不明,对这一问题的考证也困难重重。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简帛材料的出土创造了前代未有的研究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郭店简、上博简、马王堆帛书等新出土的地下文献资料,对早期儒学传播的面貌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天命鬼神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决定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而他重视现实、关注人生、突出祭祀、慎重追远等特点使儒学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意识,也使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确立了基调。了解孔子天命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特点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的中国地质学》一文中指出:"在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战争时期,地质研究的范围扩展到西南和大西北"。[1]1932年10月成立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当时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地质科研单位,对于西南地区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地质学家常隆庆领导的地质研究所,以四川省川东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为肇始,先后测绘了川东第一张地质图,发表了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KarlR.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之一,这位几乎与20世纪同龄同寿的老人,不仅经历了现代科学革命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和两次世界大战,而且直接参与了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由创立、成长,到向纵深拓展的大部分重要论争,并以其挚着的追求与探索实践,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证伪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19-20日,18世纪东亚儒学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计20余名,包括有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先生,韩国釜山大学的朴正心先生,韩国延世大学的李光虎先生,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的小岛康敬先生,中国清华大学的中国思想史专家廖名春先生、程钢先生等。  相似文献   

20.
金属氯化物性质与其对乙炔氢氯化反应催化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乙炔氧氯化反应活性与氯化物的生成焓相关联,得到了较好的线性关系: 1nR=1.83×10~(-3)△H_(f298)~(?)+4.49根据这一关系,预示了一些氯化物对该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优于文献[2,3]中提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