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癌细胞中发现“永生酶”科学家们目前在多种癌细胞中发现一种能使细胞繁衍不息的“永生”酶。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将为诊治癌症带来一种全新的广谱性药物疗法。据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加州门洛帕克市Geron公司的研究人员报道说。这种酶名叫端粒酶,在所有受检的癌...  相似文献   

2.
1978年,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第一次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珍稀青蛙。由于这种青蛙十分罕见,科学家直到最近才又找到这种青蛙并对其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这种青蛙没有肺,是通过皮肤进行呼吸。这也是首次发现无肺青蛙,  相似文献   

3.
医学上很早就发现女性得偏头痛的人数远远超过男子,好像偏头痛对女性"情有独钟"。科学家们发现:偏头痛往往在两次月经周期之间的排卵期或月经来潮之前出现,这时女性体内雌激素含量远较平常要高。据此,科学家推测:女性偏头痛与雌激素的神经化学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原来,体内雌激素含量增高,会大量产生一种名叫血清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刺激大脑神经,从而导致偏头痛。而且,它还能让人心情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另外,还有两个帮凶推波助澜:一个是患偏头痛妇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科学家报道了两个发现,都与抑制癌症的P-53基因有关。P-53基因能抑制肿瘤生长,如果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癌细胞无控制地增长。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两个科学家小组都声称,他们已经证明了烟中的一种化学物是如何破坏P-53基因的。得克萨斯大学安德逊癌症治疗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一医院的科学家进行了这一研究。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证明烟草焦油中的化学物能引起人类肺细胞的基因变异。焦油化学物破坏P-53基因,大约60%的肺癌与P-53基因的变异有关系。与P-53基因有关的另一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12,(6):11-11
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荷兰画家梵高(1853-1890)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系列画中,有一种有着黄色“双重花瓣”的变异花,它与常见的单一、扁平的轮生小花明显有别,前者的内部盘花部分较小。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研究的新进展最近,巴黎巴斯德学院的研究小组分离出了一种叫CD26的酶。在艾滋病毒(HIV)侵入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细胞的过程中,这种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酶是细胞产生的复杂蛋白分子,其作用是启动特定的生化反应。科学家们早已知道,有一种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08,(6):13
美国科学家近来在非洲马达加斯发现了一种史前巨蛙的化石。据推断,这种巨蛙重约4.5kg,长40.6cm,它长着牙并可能身有骨质“甲胃”,因此科学家将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命名为“魔鬼蛙”。  相似文献   

8.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古代埃及人所建造的金字塔,与最新所发现的原子中核子的基本构造形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几乎可以说两者同出一种模式。科学家们最近证实,一些原子中核子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角锥体,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球体。科学家们有理由惊呼:古代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可能是有意无意地模仿了原子中核子的角锥体形状这种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大量无可辩驳的论证已经证明,自然界万物的形状没有一种形状的结构比球体形状更紧密的了。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从泡沫到小水珠到我们居住的地球,球体…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09,(9):53-53
据美国杂志网站报道,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仅发现两种质量各异的黑洞,一种是质量较小的黑洞,另一种则是超大质量的黑洞。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一定存在,但是极为罕见,因此直到现在他们才发现一个这种黑洞。  相似文献   

10.
震撼数学的基础寿华好译我学是一种语言,科学家们依靠它抢述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小到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大到遥远星系的外部空间.大多数科学家执著自然的数学结构本质,并认为科学家的任务只不过是简单地去发现这种结构罢了。数学是一种毫不含糊的事业.它穿不得半...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9,(6):47-47
美国夏威夷的丛林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笑脸蜘蛛”.这种蜘蛛的腹部长有形如人类笑脸的图案。科学家们解释认为,这种笑脸图案是由于基因的自然变异形成的.主要是用来阻吓其他的猎食类动物。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最近发现,王蝶拥有自己独特的生物钟,正是这种生物节奏在调控着诸如睡眠和饥饿等日常事件,同时有助于王蝶将太阳作为自己的指南针,以便从加拿大飞到墨西哥。科学家绘制了王蝶生物钟的基因谱,发现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隐花色素的蛋白质在起着关键作用,而隐花色素在昆虫和哺乳动物体内都很常见。科学家相信,在王蝶飞行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在南非一个距离地表约1700m的铂金矿井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微生物细菌。这种细菌的机体结构非常简单,外形就像是一颗正在闪烁的星星。科学家表示,在地层深处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独特的微生物种群。通常情况下,只能在深度钻探项目或大规模采矿工程中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微生物。探测了南非几乎所有的超深矿井,在南非诺萨姆铂矿矿井中,科学家终于发现了许多以前未曾发现过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立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确信,用某种酶可从生物体的DNA上切下完整的单个基因,而且切断点刚好在基因的两端而不是在其中间。这样就为遗传工程师们能任意混合和匹配基因增加了一种新的精密工具。这一工作亦可能导致有关DNA结构特征的新发现。这种酶是一种在绿豆中发现的核酸酶。切割的诀窍首先是供给双股绞合DNA,其次是添加大量甲酰胺(它可迫使DNA在基因的两端变成可被酶浸蚀和切割的结构)。他们利用这种改进条件下的酶切割疟原虫的DNA,研究了疟原虫的5种特殊基  相似文献   

15.
当T_4病毒(甲状腺病毒)侵入细菌细胞壁后,它就可以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一种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就可以使得病毒打开这种由聚糖肽形成的壁——一种隔离糖与蛋白质分子的“篱笆”。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须使溶菌酶的“嘴”或活性部位接近糖分子。研究工程酶新用途的科学家们报道,在溶菌酶的活性部位上安置一开关就可以达到控制这种酶生理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家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物种,其身体和翅膀上的皮毛都呈橙色。这种蝙蝠属于鼠耳蝠属,因在与世隔绝的宁巴山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宁巴鼠耳蝠"。早在2018年,科学家就在西非几内亚的濒危蝙蝠栖息地发现了这种蝙蝠,但科学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确认它是一种新蝙蝠。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组 生命科学的核心是基因及其表达的调节控制。通俗地说,就是要弄清楚哪种性状是由哪种基因控制的,以及是如何控制的。因此,生命奥秘的探索应从基因开始。 早先,我们对基因的研究是一个一个进行的。当我们观察到生物体的某一种变异,或者发现人类的某一种疾病,我们便寻找引起这种变异或疾病的基因,进而研究这种基因的结构 (DNA序列)和功能。但是,人类的基因有5万种,按照这种传统办法来一个一个地分析、研究基因,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生命科学探索的追求。科学家希望改变过去那种逐一分析的做法,而是一下子把构成人类所有基因(称为基因组)的全部共30亿个核苷酸序列都测定出来,然后从中寻找出人类的各种基因。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一设想,这就是计划利用15年时间投资30亿美元来研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改变了传统的基因分析方法,它着眼于整个基因组的所有基因,用整体的观念来研究人类基因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最伟大的计划。有人把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事实上,无论从计划的深度、广度以及它对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来考虑,该计划都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人类基回组计划的伟大设想激起...  相似文献   

18.
衰老基因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另一种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基因,从而使不仅可让人衰老、而且可能造成关节炎和早老性痴呆症等疾病的基因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迄今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61种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最新发现的这种基因叫p21,它不仅对细胞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似乎控制着其他与衰变和疾病有关的若干基因。 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伊戈尔·罗宁森(Igor Roninsow)指出:“这种基因被触动后,其他许多与衰老及老年病有关的基因都发生了变化。” p21基因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一旦细胞受到毒素或辐射损害,它就会使…  相似文献   

19.
医学奖两名美国科学家埃德蒙·费希尔(72岁)和埃德温·克雷布斯(74岁)由于他们在50年代关于“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方面的发现而于10月11日分享199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成果能帮助科学家了解;环孢菌素药物是怎样防止移植的器官被排斥的;为什么有些癌症会发展以及人体怎样调动糖来产生能量。诺贝尔评奖委员认为,这两名生化学家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提纯和鉴定了第一种酶,这种酶有助于通过磷酸化过程的作用控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基本发现开创了一个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目前是最活跃、范围最广的研究领域之一。磷酸化作用通过改变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来控制其活动。根据这一过程,一种酸激活蛋白质,而另一种酶使蛋白质失活。在这一过程中,不平衡就会致病。研制出能对付这种不平衡的药物将是医学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的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项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征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