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金桃 《科技信息》2007,(33):222-223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我国有关宗教的政策法规;二是保护与利用并重;三是划清正常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的界限;四是旅游管理部门与宗教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五是警惕涉外宗教文化旅游中的不法分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其与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前形式下有利于宗教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有力因素,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5,(7):14-15
<正>东南亚是宗教的"万花筒"。《剑桥东南亚史》则把东南亚比作"宗教的十字路口",将多种宗教在此汇集的原因归结为"早期的远洋贸易",进而指出"东南亚每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涉及宗教变化的因素"。综观东南亚的宗教发展,既有这个地区的佛教化、伊斯兰教化、天主教化,也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东南亚化。在中国与东盟关系飞速发展之时,我们需要增加对东南亚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了解,懂得欣赏"多元之美",尊敬东南亚人民在消化、吸收、发展多元宗教过程中展现出的宽厚、平和与包容,并  相似文献   

3.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早期开始就与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观测既是敬天的活动.也是"通天"的手段.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观象授时"成为帝王统治的首要政治任务.历法是"君权神授"的"天命"的象征.改革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从敬天和观天的宗教天文活动中产生了"法天"的思想.帝王只要按照历法规定的"月令"治理国家,社会就和谐有序.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思想,把天文现象当作灾异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以观天象而占国家大事吉凶的中国占星术因此在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宗教学说相比,蒂利希的"终极关怀说"更具有概括性和开放性,更易达成学术共识。"终极关怀"把宗教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理论上取得并建立了宗教对话的共同基础,为宗教比较和宗教对话提供了一个终极意义上的平台。积极开展宗教间的对话,有利于各宗教和谐共处,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揭示宗教理论思维演化的内在进程和意义,文章将19世纪以来的重要宗教理论分为解释性和阐释性两种思维类型。解释性理论包括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弗洛伊德的"心理需求论"、涂尔干的"神圣社会论"和马克思的"宗教异化论";阐释性理论包涵伊利亚德的"宗教神圣论"、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宗教的心灵构建"以及格尔兹的"宗教文化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全球化为视角论述全球化对我国宗教主权的挑战。提出全球化对宗教主权的威胁来自内忧和外患。"内忧"主要包括全球化所导致的宗教的日益世俗化和宗教复兴的威胁、全球化将对我国五大宗教格局形成威胁、宗教传播方式多元化将挑战我国宗教的"三自"政策、宗教领域中经济因素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认为,人生是苦闷的,脱离苦海的途径便是艺术和宗教。从实用的角度看,艺术是无用的。然而,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大用"。丰子恺自称是儿童崇拜者,认为"童心"与艺术心、宗教心、"赤子之心"三位一体,艺术能长养"童心",永葆成人的艺术心、宗教心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8.
<正>东南亚是宗教的"万花筒"。之所以这样讲,首先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在东南亚都有分布,并且存在着独特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和在全球有很大影响力的伊斯兰教文化圈。东南亚既拥有世界上总量最多的佛教信徒,也拥有伊斯兰教信众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其次是本土宗教很发达,万物有灵等传统宗教无处不在,并且和外来宗教相融合,越南的高台教、和好教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三是东南亚的每个国家都是多元宗教国家。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于将"稳定"、"有序"视为人类共同体存在的正常状态,一定的秩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社会现象或客观存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针对现实秩序产生特定的作用和影响,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社会学对于秩序问题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从"人性宗教"到"公民宗教",类似"传统(宗教)信仰衰落后,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构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呈隐性化特点,随着冷战结束宗教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政治中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呈现出"外溢"现象明显、政治化趋势加强、极端势力抬头等新特点。面对这些新特点,我国既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宗教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宗教渗透及恐怖主义蔓延。  相似文献   

11.
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宗教对新疆进行渗透和破坏,并把罪恶之手伸向了我们年轻一代。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仪式与音乐舞蹈""关系网与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宗教景观与空间建构""祭典与地方社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兴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是二十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的一贯主题是人与人之间"联结"实现的可能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论者多以作品中的人际关系为主要论据,而对其和福斯特独特的的宗教意识之间的联系却很少触及.本文试图以《印度之行》为例,通过具体探讨福斯特对三大宗教详尽刻画的真正意图,指出其宗教兼容思想于"联结"主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进而揭示其宗教兼容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外刊要论     
旧日宗教重返欧洲政治Timothy A.Byrnes(科尔盖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与美国人相比,以"世俗化"自居的欧洲领导人向来在宗教问题上言辞谨慎,但近日也出现了向美国靠拢的趋势。欧洲政治重现宗教色彩,原因有二:一是欧洲穆斯林移  相似文献   

15.
正印度是一个深受宗教力量影响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宗教不是仅仅让人甘愿忍受现世的苦难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让人驻留在庙宇之中不问世事的单纯信仰,在现代印度,宗教就意味着政治。从19世纪印度民族意识觉醒、独立运动开始,宗教就一直是印度政治中最为强大的动员力量之一。从"婆罗多母亲"的旗帜、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勃兴、印巴分裂、锡克教分离运动到至今纷争不休的阿约迪亚"寺庙之争",宗教并非总是  相似文献   

16.
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破坏祖国统一,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渗透具有六方面显著特征: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动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组织秘密性、破坏严重性.认清这些特征有助于实际工作部门正确合理地处理宗教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认清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关系到"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之大是大非问题.两者既有本身概念、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行为结果的区别;又有态度不同、目的不同、关切不同的区别.为了反对迷信邪教,必须增强全民宗教文化素养,有意识地进行宗教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引领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作用。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作用,了解我国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与基本方针。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是:开设"宗教学"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市化与宗教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术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要点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宗教文化中的真善美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宗教文化之"真"的作用在于静化人的心灵,使之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安静恬适地生活,让每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者。宗教文化之"善"的作用就在于使人能够迁善改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关系较为疏远的都市中,起到一种让人人都怀有亲近他人并行持善业的思想和行为,为都市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宗教文化之"美"的作用,就在于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获得美感,环境高雅,生态优美,这是物质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是精神美。显然,宗教文化之中的真善美与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四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