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是国内学界权威、主流的提法,这个命题在逻辑上存在着迷误。首先,马克思没有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其次,意识形态是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的特有属性,但不全是它们的本质属性。这个命题的迷误可能源于苏联学者的迷误和国内学者不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和强大功能;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道德领域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本质之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炜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18-20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贬义的、狭义的意识形态,根本特点是其“虚假性”,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是导致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一般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广义的、现代流行意义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思想观念和精神现象的总合,是从总体上对各种意识形式的概括。各种歪曲、质疑、否定文艺本质的意识形态都是站不住脚的。不同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涵义差别很大,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本真意义上的认识,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心理学和语言学五个层面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孙媛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38-43
近年来,对“审美意识形态”能否用来表述文学本质这一问题,学界争议很大。根据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原则,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三:文学是不是意识形态?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种差是不是审美?审美和意识形态能不能连缀在一起来述说文学的本质?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均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经过分析论证,研究者提出,在今日中国,“审美意识形态”无论从逻辑层面上还是从历史层面上,都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可以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坚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可以在确立和维护文学自身独立地位的同时,又将文学活动和人类解放这一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研究获得更加坚实的根据和更加广阔的视界。 相似文献
7.
8.
文学艺术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艺不仅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把握与规定,而且也是审美意识的把握与言说.这种意识形态性最终由读者而非作者来完成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有关原始文艺的动力学研究中,逐渐相对稳定地形成了第一推动力分析方式和媒介推动力分析方式两种最基本的思考路向。这种思考路向有助于文艺起源体系脉络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仍是不能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文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知识背景下。对原始文艺目的论的解读采取的是功能主义方式,这种解读是对原始文化价值意义的猜想性抑或实证性的还原,这种还原无不被更大的学术旨趣——生存目的论所统辖。 相似文献
12.
在“希腊中心主义的知识语境”中,原始文艺的母题解读方式及母题排序方式为“创世母题”和“英雄母题”、“自然崇拜母题”和“两性激励母题”,而在“世界”和“中国”知识语境中,原始文艺的母题解读方式及母题排序方式则呈现相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逸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1):72-76
电影本体论讨论一方面从本质论视角提出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另一方面从形式主义视角提出电影性的艺术形式本体论观点,分别从两个端点阐发电影性质或本质的本体论意义,但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因此,需要清理和辨析各自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该在属性论和构成论视角中,在电影内容与形式统一、审美意识形态性与艺术形式性统一的基础上,把握电影本体论及其电影性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文艺大众化就是新文学作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文学发展的应有之义。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心并贯穿了整个30年代甚至影响到四十年代乃至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左翼知识分子对文艺大众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文艺大众化本身的缺失,这次文艺大众化成为未完成的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高岸起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8-62
自然科学是能够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的.自然科学是具有创造的能力的.自然科学是能够呈现出创造的本质的.充分性、合理性、复杂性、艰难性、客观性是科学创造的基本本质.倘若曲解了充分性、合理性、复杂性、艰难性、客观性,就丧失了科学创造的本质.如果坚守着充分性、合理性、复杂性、艰难性、客观性,就坚守着科学创造的本质.因此,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6.
王韵秋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97-10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艺知识与文艺实践逐渐发生场域上的分裂。文艺知识重视理论与理性,是哲学领域的话语产物;文艺实践聚焦于自由与自律,是政治领域的话语产物。从哲学―美学―政治的文艺场域演进史来看,二者之间的分裂本质上为现代性问题,即于内在逻辑层面为作为主体人的理性认识与知识结构的互相作用,于外在逻辑层面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互相矛盾。在以现代性进程为客观历史的依据中考察这两层逻辑关系,可知文艺知识场域在生产理性知识权力的同时,为文艺实践创造了合法性条件,而文艺实践场域在反对文艺知识场域的制度化的同时,亦继承了文艺知识场域的知识结构。文艺实践场域对知识场域及其自身的反抗与超越,不仅体现了文艺界内部的审美话语逻辑,而且反映了连续与断裂相互交织的现代性本质。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认为,精神分析学能够经验地描述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描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性格以总体的面貌呈现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纽带。社会性格是社会的粘合剂,是基本的人性冲动和社会因素的统一。弗洛姆阐明了意识形态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并以此来说明意识形态得以控制人的内在原因,尤其是通过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来对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8.
翻译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语言层面简单的双语转换,而是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从译者选材及对译本的改写两方面研究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建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法治建设遵循唯物主义有关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反映的客观规律;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反映。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二者有没用关系呢?如果有,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将试图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客观地揭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艺的多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从哲学而言,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有无之争、言意之辨、形神之鉴等命题对文艺思想和创作颇有影响.汉代的礼文化被“通达“、“任自然“所代替,情诗渐多,玄学之盛直接导致玄言诗的产生,山水赏会使以陶、谢、宗、王为代表的山水诗画达到相当高度.道教对游仙诗和志怪小说的影响,佛教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魔术、绘画、雕塑、音乐的影响,则可以看到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胡汉文化分别在南北地区融合、发展,又生出了诸多差异,形成了南北文风与艺术的诸多不同,造就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