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药诃子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蒙药诃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分离出的36种组分中共鉴定出2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76.04%.二甲基吡啶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24.41%;其次为2,6-二(1,1二甲基乙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10.30%).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取分离鉴定垂果蒜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垂果蒜芥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首次对垂果蒜芥挥发油进行分离,并结合质谱鉴定出69种化合物.结论:垂果蒜芥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异硫氰酸丁酯(22.37%);丁二酸二异丁酯(4%),1-甲基异氰基苯(15.07%),N,N′-二异丁基硫脲(22.24%).  相似文献   

3.
研究河南驻马店产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归-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103个色谱峰,鉴定了6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96.01%,其中,茉莉酮和β-紫罗酮为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首次鉴定报道.结果表明:河南驻马店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28.59%)、龙脑(7.94%)、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6.62%)、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1-醇(6.56%)、樟脑(6.31%)、α-松油醇(3.82%),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朵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一朵云中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人工图解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出47个化合物,相对含量高达86.62%.主要成分依次为糠醛(2.08%),邻-羟基幕甲酸(15.74%).2-羟基3-甲基幕甲醛(1.65%).α-桉叶油醇(2.41%),甜没药萜醇(2.70%).甲基-1-(6-羟基-2-异丙基)-苯并呋喃基酮(6.40%),正十六酸(13.96%),(9Z,12Z)-9,12-共轭二烯十六酸(11.85%),17-十八烯-14-炔-1-醇(9.16%)等.  相似文献   

5.
桑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鉴定蒙药桑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常规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椹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61种成分,共鉴定出38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5.09%.结论:桑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甲氧基-4-(2-丙烯基)苯(31.58%),糠醛(16.31%),(n^-)-1,7,7-三甲基二环[2,2,1]庚-2-酮(6.45%)等.  相似文献   

6.
花梨木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CGC-MS)联用技术对花梨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出29个组分,共确认了其中的24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6.9%.其主要成分是2,4二甲基-2,4-庚二烯醛、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2-蒈烯-4-醇、2-(5-甲基呋喃-2-基)-丙酸乙醛、反式-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醇等.  相似文献   

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干花豆叶挥发油中分离出28个组分,首次鉴定其中的22种成分。干花豆叶挥发油的主要成为:4-乙烯基愈创木酚(22.4%)、甘菊烷烃(16.1%)、2-甲基-6-羟基喹啉(8.1%)、2,5,5,8a-四甲基-3,4,4a,5,6,8a-四氢-2H-1-苯并吡喃(7.5%)、3,4二甲氧基苯乙烯(3.3%)、杜烯(3.2%)、香橙烯(3.2%)。  相似文献   

8.
分析红枫叶、茎、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其生物活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体外抗病毒作用.共鉴定了99个化合物,红枫叶挥发油中主要有甲氧基苯基肟(28.64%)、甲苯(19.12%)、二十八烷(16.26%)、(Z)-3-己烯-1-醇(8.94%)、十六烷酸(7.08%)、仲丁基醚(9.18%);红枫茎挥发油中主要有二十八烷(16.28%)、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8.00%)、2,4-二叔丁基苯酚(6.75%);红枫果挥发油中主要有1,1-二乙氧基乙烷(16.56%)、甲基环己烷(15.56%)、2-乙氧基-3-氯丁烷(14.79%)、二十八烷(11.12%).红枫叶、茎、果的环己烷、乙醚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毒有显著抑制效果.红枫叶、茎、果挥发油不同萃取部位成分差异明显,有特定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GC-MS提取茼蒿中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常压蒸馏两种方法对本地产茼蒿的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再对茼蒿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且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比含量.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比常压蒸馏法效果更佳,二氯甲烷、乙醚、石油醚三种萃取剂中乙醚对茼蒿挥发油萃取的效果最好.茼蒿挥发油中共检测出2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45%.其中主要成分有2-乙氧基-3-氯代丁烷(20.1%)、四十烷(3.35%)、二丁基羟基甲苯(39.99%)、正十八烷(5.65%)、正二十烷(4.38%)、二苯胺(4.14%)、溴二十二烷(2.79%)、3,7-二甲基-1-辛醇(2.03%)、3-甲基十七烷(3.00%)、1-氯十四烷(2.06%)、正十五烷(1.44%).  相似文献   

10.
对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Lour)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蓼蓝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112个成分,确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37%.蓼蓝挥发油成分质量分数w大于2%的为:6-甲基-2-羧酸吡啶2.64%,2,4-二甲基环己醇2.32%,3-甲基苯甲醛6.27%,2-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26.64%,4-甲基-5-氨基乙烯基-6-羟基-2-羰基-3-吡啶甲腈2.26%,3-氨基-2-环己烯-1-酮3.24%,6,10,14-三甲基-2-十五酮2.0%,十六碳酸7.93%,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4.81%,9,12,15-十八碳三烯酸-2,3-二羟基丙酯4.31%.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2-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salt out-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SOSD)制备红松壳挥发油,探讨无机盐对蒸馏方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蒸馏时间、固液比、无机盐、磷酸氢二钠的质量浓度、萃取剂等因素对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红松壳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OSD法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3 h,固液比1:9(g/mL),盐析效果最好的无机盐为4×10-3 g/mL磷酸氢二钠,在此条件下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为0.9%,是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制备红松壳挥发油提取率(0.64%)的1.4倍。红松壳挥发油成分分析表明:SOSD法提取红松壳挥发油共分析出17种可能成分,而SD提取红松壳挥发油共分析出16种可能成分,两种方法提取结果有9种相同可能成分,如反-α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苯甲醛、左旋樟脑、2-茨醇、(1R)-(+)-诺蒎酮、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2-(4-甲基苯基)丙-2-醇、4,6,6-三甲基二环[3.1.1]庚-3-烯-2-酮、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等,其相对百分含量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花梨木挥发性化学成分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加醋酸乙酯从花梨木木屑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确认出其中的30种成分,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结果显示花梨木挥发性主要化学成分为β-桉叶醇,α-乙酸松油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2-甲基苯并呋喃,3-(1-甲酰-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甲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4.
人参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根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19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46个化合物,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2,2’-亚甲基双[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0.56%)、1,2-苯二羧酸二异辛酯(6.52%)、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5.45%)和乙酸-13-十四碳烯-1-酯(4.14%).  相似文献   

15.
百里香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百里香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81多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68种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百里酚(36.08%)、1.甲基-3-(1.甲基乙基)苯(12.11%)、7,11-二甲基.1,6,10-十二三烯(6.88%)、2-甲基-5-(1-甲基乙基)-苯酚(4.86%)、桉油醇(4.21%)、1.甲氧基-4-甲基-2-(1-甲基)苯(3.78%)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检测了其生物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佛手叶挥发油的成分,比浊法检测了其抑菌活性,噻唑蓝法检测了其细胞活力.佛手叶挥发油含有40种成分,以d-柠檬烯、γ-松油烯、对伞花烃、α-蒎烯、β-蒎烯为主要成分,其中d-柠檬烯和γ-松油烯的含量分别占50.53%和24.05%.佛手叶挥发油对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摩氏摩根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2.1,6.8,7.2,13.7和19.3 mg/mL;佛手叶挥发油对Hep3B,HUVEC,Huh7,SP2/0,A549和PANC-28等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提取白芨块茎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分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白芨块茎中共鉴定到 34种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有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4-氨基-3-甲基苯酚和乙偶姻等。该研究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芨的食疗保健功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紫花地丁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乙醚萃取浓缩、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紫花地丁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共鉴定出21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71.18%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16.30%),另外有五个化合物含量超过4%.本方法快速方便,重现性好,适用于紫花地丁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从而实现对赤芍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在质谱库中进行相似检索,实现对组分的定性分析,然后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赤芍挥发性成分中共分辨出57个色谱峰,通过质谱库对分辨的纯组分进行检索,鉴定其中36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5.21%;赤芍主要挥发成分为水杨醛、正十六碳酸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云香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云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50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2个组分,占挥发油组分总量的69.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