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农业部规定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中的3414试验方案",在通海县杨广镇进行了洋葱氮、磷、钾配方施肥效应试验,基于试验观测数据,建立洋葱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单因子和多因子效应回归模型。结果表明,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58.25 kg·hm^-2-485.85 kg·hm^-2、337.5 kg·hm^-2-455.53 kg·hm^-2和0 kg·hm^-2时,洋葱最高经济产量可达84914.1 kg·hm^-2。在前作为烤烟的土壤条件下,适当增施磷肥,不施钾肥即可获得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应遵循"稳氮、增磷、控钾"的施肥原则进行配方施肥。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施肥配比对红枣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滴灌为条件设置不同水肥处理,研究氮磷钾施肥配比对红枣光合、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增施氮素有利于枣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土壤中氮、磷、钾素都适度时可以很好地降低枣树叶片的蒸腾速率,减少土壤水分的损耗;在设计水平范围内,土壤中适量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红枣果实单果质量和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形指数;增施钾肥可提高红枣果实中还原糖和Vc的含量,增施氮肥则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3.
北部黑土区旱年大豆适宜施肥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氮磷钾的不同组合,对氮磷钾施用量的配比与北部黑土区旱年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及对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施肥与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满足磷钾肥施用量时,以氮肥施用纯量为75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当满足氮钾肥施用量时,以磷肥施用纯量为90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当满足氮磷肥施用量时,以钾肥施用纯量48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对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高大豆产量所需的施肥量为:N78.3kg/hm^2、P2O5 83.3kg/hm^2。通过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计算,得出经济效益最高的处理对应的施肥量为:N75kg,/hm^2、P2O5 90kg/hm^2、K2O 48kg/hm^2,相对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45kg/hm^2、P2O5 60kg/hm^2、K2O 48kg/hm^2。最终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将北部黑土区大豆最佳施肥量定为:N60kg/hm^2、P2O5 75kg/hm^2、K2O48kg/hm^2,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25:1.56:1。图3,表4,参14。  相似文献   

4.
作物钾素养分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缓效性钾是土壤中作物可利用的钾,将交换性钾、缓效性钾与外源钾吸附量的总和作为土壤最大吸附量的估计,从而综合反映土壤各种钾素状态和土壤性质对钾有效性的影响。用线性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与土壤黏粒含量的关系,用Langmuir方程描述土壤固定钾量与土壤溶液钾浓度的关系,通过土壤供钾因子反映土壤钾素状况对作物吸钾的影响。建立了小麦植株临界钾浓度与生理发育时间的动态模型。初步检验表明,模型对小麦植株含钾率的动态变化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N、P、K三要素对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了N、P、K三要素对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单因素效应和边际效应。得出三要素对直链淀粉含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氮肥>钾肥>磷肥;氮肥和钾肥互作明显,表现为低氮高钾和低钾高氮对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有利。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家1级米标准(14%~18%)时的施肥方案为:N153 11kg/hm2~172 98kg/hm2;P2O557 20kg/hm2~96 06kg/hm2;K2O29 61kg/hm2~63 86kg/hm2。图4,表4,参8。  相似文献   

6.
钾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钾对大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有增强作用,钾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产量随着施K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纯K量150kg/hm2时,高油品种东农434产量达2727kg/hm2,高蛋白品种黑农35产量达2651kg/hm2。施钾有提高大豆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表4,参6。  相似文献   

7.
黑土长期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24年8个轮作周期,在黑土上长期不施肥(CK)情况下,作物产量下降了8 2%,单施有机肥(D1)产量增加了9 6%,;单施化肥(N1P1K1)产量增加了31 6%;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D1N1P1K1)条件下,产量增加了43 0%。施肥对小麦的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最低。氮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磷肥,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最低。表2,参3。  相似文献   

8.
黑土区长期施肥后土壤供氮能力与氮肥利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地土样,进行框栽试验,种植玉米,比较了长期不同施肥后黑土供氮能力的变化特征和长期不同施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能显著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矿化氮含量和土壤生产力、植株吸氮量;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矿化氮含量和土壤生产力、植株吸氮量。长期不施肥处理土壤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长期单施化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最低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这进一步说明长期施肥能够提高土壤氮素肥力。图3,表3,参13。  相似文献   

9.
采用NPK三因素多水平的不完全设计,通过连续多年的小区定位试验,在12个不同NPK用量的配方中筛选出适合东北地区大豆一玉米轮作条件下的玉米适宜肥料用量。由于每小区包含有连续多年的肥料效应,理论上可提供更多的养分信息,生产实践上更为实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适宜施氮量为162.1kg/hm^2。施磷不同用量之间,增产效果无明显差别。由于磷素的土壤积累,磷肥增产作用已经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玉米对施磷的需求量降低,但氮素对磷素有显著的协助作用,施氮能显著促进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建议当前玉米生产施磷量20kg/hm2—60.9kg/hm^2。图5,表2,参13。  相似文献   

10.
当前自动调制分类采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存在参数量与计算量大的问题。根据连续采样同相正交信号特点,提出了一种轻量且高效的深度网络结构。通过构造方向滤波器,首先提取相位特征,再提取时域特征,最后利用通道特征均值分类。采用通信信号分类数据集进行验证,当信噪比大于0 dB时,准确率超过60%,信噪比大于等于10 dB时,准确率超过90%;与主流深度模型相比,在达到相同准确率时,仅用20%左右的模型参数和50%左右的推理时间,更适合被应用于空间认知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1.
用浸泡法和有土柱淋溶法对桐油包膜复合肥料进行了溶出实验,用重量法和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对桐油包膜复合肥料水溶出液中的固形物和五氧化二磷(P2O5)进行了测定,评述了这类包膜复合肥料的总可溶出物和磷的缓释特性。结果表明,固形物溶出率描述的总养分释放规律与P2O5溶出率描述的磷释放规律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包膜复合肥料如BJF中,其P2O5的释放明显滞后于固形物的释放。图2,表2,参12。  相似文献   

12.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相似文献   

13.
SPAD值在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氮肥对玉米生产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根据玉米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调节氮肥投入可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叶绿素仪是近年来在氮素营养诊断和氮肥推荐中较多使用的便携式仪器,可通过叶色值的测定快速、简便、准确、非破坏性监测植物氮素营养,为变量推荐施肥提供所需信息。在此对叶绿素仪在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上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影响玉米叶片SPAD值对氮素营养判断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分析了今后SPAD值仪诊断氮素营养的研究方向。参52。  相似文献   

14.
高寒阴湿区陇薯6号氮磷用量及栽培密度配套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6号产量(y)的回归方程,对方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肥〉密度〉磷肥。陇薯6号产量大于39t/hm^2的栽培方案是:施纯氮122.56t/hm^2~177.50t/hm^2、磷102.74t/hm^2~167.26L/hm^2,栽培密度为52861株//hm^2~60580株/hm^2(行距60cm,株距27.5cm~31.5cm)。图4,表4,参7。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黑钙土区井灌水稻氮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氮肥对水稻植株有明显影响,无氮区植株矮小、分蘖少,但生殖生长也明显提前,抽穗期提早4-6天,目前栽培水平条件下,碳酸盐黑钙土区井灌水稻施用氮肥的最佳用量为115.5kg/hm^2.表2,参2。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湿沉降中氮浓度及沉降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月均浓度差别较大且动态变化明显,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和地理位置有关;各形态氮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春、秋季降水中各形态氮浓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原因与降水气团来源复杂性、沙尘和高空污染物输送等因素有关;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NH4 -N与NO3--N、TON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 -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降水pH的变化主要与氨挥发有关,非生长季主要与氨挥发减弱、秸秆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沙尘输送等因素有关;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所占比例最高(4.57kg N/hm2),占60.41%,夏、秋季相近,冬季最低(8.29%);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N/hm2,TIN为沉降主体,占84.54%;NH4 -N和NO3--N为TIN沉降主体,分别占TN沉降量的52.58和29.99%。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