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年卢卡奇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十分相像。不过,卢卡奇的物化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负面批评,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则看到了辩证性的一面。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的方法是总体性,而总体性的执行者是无产阶级,但这种思想却有使无产阶级物化的危险。今天,克服物化仍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前提下,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姿态来理解总体性,从而寻找人本身。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物化现象或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理论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在异化或物化的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包括对象化,也包括异化,并没有区分二者;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和物化(即对象化)却有了明确的界分.  相似文献   

3.
洪丽芬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119-120,123
通过解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的社会,物化现象深入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人在这种物化现象下出现了畸形发展,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完全从属于物、受制于物,人的主体地位失落,人的价值被物化。透过卢卡奇物化理论看人的畸形发展,旨在召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意识,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对于当今中国人性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伟 《科技信息》2012,(20):180-180
卢卡奇通过研究《资本论》中的异化思想,针对一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敏锐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表现为物的性质,并且提出了物化理论,本文就是从物化理论入手来探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批判,对自然概念的诠释以及对科技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物化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的物化规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当代社会应深刻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人道主义意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科技伦理关注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6.
匈牙利思想家兼革命家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其中,他提出了“总体辩证法”的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卢卡奇受黑格尔影响较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表述了“真理是总体”的思想,辩证法是力图把握世界总体而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卢卡奇从《资本论》中读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既然无产阶级处于自身被异化的处境,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上打破现存的物化结构,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不依赖于物的关系。那么无产阶级就要确认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自己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为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就要掌握具有“总体性”实质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实践方法,不是抽象的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表达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认为辩证法即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自然界也应归入社会历史范畴,从而不应忽视入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但是卢卡奇只是从“总体性”一个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在实践中也容易造成变革现实的消极被动性,并且“总体性”并不能代表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主要阐述了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物化、总体性的辩证法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卢卡奇对“人”的解放的思考,这些思考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而卢卡奇将审美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表述在此书中也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生态园林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它是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其规划和建设水平与质量既是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也是展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窗口。在阐述城市生态园林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剖析了目前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入手,坚持与贯彻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科学理论和原则,针对规划、建设和评估等环节提出了完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德莱塞在《美国的悲剧》中描写了一个下层青年的犯罪历程,贬斥了当时社会道德和司法的虚伪。然而,在抨击传统道德的笔下,德莱塞并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其代表作之一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德莱塞的内心,一直潜在着一种强烈的男权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自觉与自发作为人存在发展的两种状态呈现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之中,自觉性作为人存在发展的内蕴指向不断扬弃自发性而实现自身,而自发性作为自觉性的前提和基础不断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领域和契机。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无论在对外部自然界、社会的认知改造过程中,还是在此基础上内在主体性的确立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自觉与自发不断契合与超越的前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园冶》思想中具有极强的环境营造和审美意识,“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借体宜”“意境”等内容既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关键技法,同时又成为古典文化中环境审美的最高评价标准.然而,《园冶》这种基于人居环境的视角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绿化建设为研究着力点,分析了当下中小城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园冶》中的经典理念对中小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晓声因"探求者事件"而祸起萧墙,但他并未因之而却步,纵观其一生的文学创作,贯穿如一的恰恰是"探求"二字。在创作形式上,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艺创作经验,如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堪称那一代作家中的先锋人物;在作品内容上,他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独到的观察,努力挖掘人性,揭露人的灵魂,以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新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分析帕特里克·怀特小说的表现手法,指出他以通过表现人的内心生活来反映客观现实,将现实世界经过人物意识的过滤,再以新的面貌被反映出来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意识障碍患者残余脑功能的检测和预后相关性研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失匹配负波(MMN)在预测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及远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通过对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MMN检测,之后长期随访其意识水平变化,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微意识状态(MCS)较植物状态(VS)患者出现MMN的可能性更大,而出现MMN的微意识状态患者远期较恢复意识的可能性更大,未出现MMN的植物状态患者恢复意识可能性最小。因此,作为事件诱发脑电的经典范式,MMN有可能预测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并与长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迷醉导致人的物化,人与自然H益疏离。勒克莱齐奥以其诗意的叙事,感性的渲染,针砭时弊,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反思。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乌拉尼亚》的创作主旨也很明确: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人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才能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9.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