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虽然近年来科学善恶两派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在此两种观点之外,有人则主张价值中立论。价值中立论者认为,科学不反映人类的价值,科学的价值源于其实际的应用,而与科学本身无关。科学价值中立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他将科学从主观和价值因素中解脱出来,将其视为一种由经验的语句组成,能借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的传入与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把科学祝为救国强国的工具,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求知活动,科学是在求知精神的激励之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的成果可以是救国强国的工具,但是仅从工具价值的角度认识科学的意又是对科学的误解,这种误解妨碍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人们在形式上赋予“争论”多么不同的表述,但从本质上讲,“争论是科学知识集合生产的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关于概念、方法、解释和应用的分歧,是科学的真正生命线和科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所以,争论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过程的自然的产物,它在各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方法、解释和应用之间,创造了一种内在的必要张力,从而保持了科学进步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本文抛开哲学层面的一般争论,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评论.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刚刚诞生时期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看来,应该得到研究的只是作为有的存在者,无作为非存在则是应该被排斥的东西,因而不愿与闻无。海德格尔对此予以批判,他认为,科学的这种认识是由于科学对无的误解造成的,科学在无的问题上是无能的。实际上,无就是存在之无化,科学恰恰是以这个无为基础的,在本质上归属于无。为了克服科学本身的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必须超越有而进入无,由此把握存在者整体,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研究科学争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要求人们重新审思科学争论的本质.本文从科学政治学的角度,提出学术主权的概念.在现实的科学活动中,多数情况下科学争论的实质是对学术主权的争夺.在科学争论中,学术主权具有明确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学术主权对于深入认识科学的社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和科学关系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宗教和科学则存在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对立。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方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断了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传统联系,只要科学继续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的价值的主体和关键。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我们将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技术不能承受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不能承受裁定善恶之重 该用"天使"或者"魔鬼"这样的词汇去追问"科学"吗?换句话说,"科学"可以有对善恶的终审权吗?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科学似乎是一个全方位的、永恒的真理.好像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是"科学"的,便像是吞了定风丹的孙悟空,任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弄起12级台风,也能岿然立于不败之地.如此地位,使科学无形中变成了人们终极的价值观.然而,科学能够独自地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吗?  相似文献   

9.
科学危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科学真理危机、科学价值危机和科学生存危机。海德格尔所关注的是科学价值危机,他对这种危机的批判与解决是要通过技术的本质揭示和“追问”来达到。他的观点和途径存在着根本性缺陷,目的也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11.
方舟子“达尔文、孟德尔以及科学发展的方式”一文对拙文“从科学普及的角度看‘孟德尔之谜’”的修正有多处误解,而对拙文的引用也很随意,因而其“修正”也就具有太多的“独白”意味。就历史意义和方法学意义而言,孟德尔定律对现代生物学(今天生命科学)规范的影响远远大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后现代科学只是一种科学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科学形态。而修辞学转向则是一种广泛的哲学视角,科学在此视角中可以看作是一项修辞学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孙思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34-37,42
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曾试图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他们过于简单化的做法都归于失败.后现代科学观消解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反对科学的本质的做法是与科学精神相悖的.本文试图避开以往科学划界标准的缺陷,根据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研究活动的特征,提出多元的科学划界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1)即使采用一种较强的理性观来审视科学,我们也可以为科学合理性辩护;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项合理性的事业;(2)尽管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完全摆脱非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不但无法完全摆脱非理性,而且有时甚至需要非理性起必要的补充作用;(3)超越传统的、僵硬的理性主义的科学观和非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两者的关键是,在历史的视野中恰当地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是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争论之一,但对于这场争论的本质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关于这场争论本质的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不一贯性与不完备性、不完备性与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分离原理之争。研究者对这场争论的解读明显地从争论的表面向争论的深层原因发展,而且对争论的分析主要建立在研究者对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的解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多重关系理解的真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对真理的理解,一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一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而在当代,真理虚无论则是一股强大的否定真理的思潮。本文认为,这三种不同的对真理的理解都存在着欠缺,真理虚无论的理由则难以成立。本文认为,真理是一种多重关系基础上理解的范畴,第一,我们应当从人与客观对象之间互相符合的角度来理解真理;第二,真理是一种条件关系;第三,真理是一种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正在朝着认知主义发展,它们在理解科学本质时仍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自然化与社会化的争论。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问题,就必须把认识论置于“文化建构论”之上。以文化建构论为基础,辩证地理解认识的形成、发展、认识的标准、科学的本质等等。  相似文献   

17.
近代科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对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实质的认识却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尤其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很可能会认为近代科学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而本文认为近代科学思维的实质是知性思维,它恰恰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所说的辩证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吴海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9):100-101,108
科学与人文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思维模式、精神气质、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具有相互不可归约的独立存在的价值.但科学与人文又并非绝然对立的,它们既相异区别,又同源共生、和合统一.科学与人文皆源于人对自由的追求,它们都是反映人的类特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都是确证人的自由本质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论(Science Studies)中,客观性研究存在着两条进路: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客观性予以纯粹的社会学说明;二、历史认识论将客观性的发展史概括为一部道德史。前者将科学客观性完全归结为社会利益的导向,后者将科学客观性归结为一种道德属性。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将客观性指向事实维度,此二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客观性指向价值维度。因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事实与价值发生了分离。面对这一困境,布尔迪厄的科学场域理论从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客观性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将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客观性整合为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即科学理论是在历史中生成的、由科学共同体认识并承认的客观产物。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07-112
真理至上的科学价值观,被真理所规训,构成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现实语境,折射出科学教育对人之生命价值的漠视,造成人之文化本质悬置、人之全面发展难为的现实困境。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实现科学的价值依附,将科学对"物"的无限敬仰转化为对"人"的现实关怀,映射于科学教育场域,内化为科学与生命相互交织的科学教育的"生命"本质内涵,昭示科学价值规律与"生命"发展逻辑的必然联系,还原科学教育回归"生命"本质的内在价值,为实现科学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共契提供了良好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