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雅丽 《甘肃科技》2012,28(11):24-25
介绍了P4P产生的原因,针对P2P,技术的带宽问题及其相对于运营商的弊端,对P4P与F2P进行了比较,提出了P4P改进的方法,分析了P4P的应用特点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利率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中最重要的环节,提出P2P借贷平台利率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P2P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借款者违约意向做出深入研究,为P2P借贷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订单信息、借款人财务信息、信用信息、羊群效应对借款利率都产生影响;违约次数能够体现出个人信用状况,但在探究利率定价机制中并不显著,违约次数主要由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决定,投资者应当重视欠款金额和信用查询记录,避免借款者产生道德风险;投资者人数对借款利率产生负向影响,表明当前投标人数能够对获得后续投标的可能性产生积极影响,投资者对于利率较低的订单,认为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P2P技术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介绍P2P技术的产生背景、技术演进与工作原理,之后分析了它的技术优势与不足,并对它的应用、市场运作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张文  侯立东 《科技咨询导报》2007,(6):118-118,120
P2P(peer-to-peer)应用程序的使用愈来愈广泛,这些应用产生的网络流量可以占到网络总流量的50%以上,从而对其他的网络应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FTP、HTTP和BitTorrent数据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标志位进行P2P流量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领域,点对点(P2P)模式是作为C/S模式的对立面出现的,它对Internet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介绍了P2P的概念、特点、网络模型,将P2P与C/S模型相比,分析了P2P在各方面存在的明显优势,并讨论了它的应用及其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P2P已发展成为Internet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P2P自身对网络资源的过度占用和安全性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P2P流量管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P2P流量预测与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借贷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本文通过构建交易双方投资决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出借人将项目运作成功率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在粉饰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借款人倾向于通过信息造假、高息诱惑、短标营销等手段对项目进行粉饰,项目粉饰是P2P网络借贷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可从投资者风险教育、征信体系、信息披露及增加粉饰成本等视角进行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8.
P2P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形式不断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和直接交流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对其他网络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效可靠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分析常见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跨层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晗笑 《科技信息》2006,(12):479
在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新的技术与思想不断产生与应用于现代企业的各个领域,以提高其竞争优势。基于此大环境首先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P2P技术的含义及其应用在企业中的情况,其次引入了SIP的含义及其特点。主要描述了把P2P与SIP二者相结合产生的基于P2P的SIP在企业具体应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P2P文件污染的Markov生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P2P网络文件污染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建立基于Markov生灭过程的污染传播模型,推导出产生率、污染水平和网络负载公式,得出信誉系统对污染水平与网络负载有抑制作用.仿真实验表明,模型对污染机制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污染水平与网络负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用户对污染文件的识别能力在污染传播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判别能力越强越能够限制污染传播;共享率和信誉系统利用水平对控制污染的效果不明显.该研究为有效控制P2P网络污染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钟诚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5):381-387
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与互联网有关的借贷业务和模式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张。为解决网络交易平台因金融和互联网创新产生的一系列潜在的风险问题和技术问题,本文通过P2P网贷平台运行体系运行的全过程分析,研究其运行体系中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中产生的风险机制,并分析风险产生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特定信贷平台的风险生成机制以及监管制度,并与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在P2P网贷平台风险生成有关机制、原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有关P2P网络信贷监管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为我国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提供相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普通个人计算机PC的能力越来越强,利用网络上大量的终端PC的能力以解决许多应用问题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方法,P2P对等计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利用PC机的空闲计算能力,可以帮助搜索外星人、可以帮助计算蛋白质折叠;利用多余的网络带宽能力,更是解决了多年来并发大量视频流的迷思。此外,基于P2P的文件共享,VoIP(Voice over IP)等实用系统得成功范例,使得科研界和产业界的人们对于P2P对等计算都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近年来,P2P对等计算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发展,包括覆盖网的拓扑构造,资源搜索,特定应用中的调度算法等等。这里我们将在简要介绍对等计算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并提出对P2P技术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节点的行为评价是信任研究的基础为切入点,在严格遵循纯P2P系统信任机制建立的限制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现序列和概率统计中即时估计、总体估计等数学理论知识,最终提出了对P2P共享文件系统中的Peer行为的一套评价预测方法.分析表明,该方法产生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从而,能够为P2P系统准确、广泛、长时间的得到应用提供良好、完备的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4.
P2P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发展,P2P技术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突出,P2P技术已成为影响Internet未来的重要技术之一。文章先从P2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背景出发,介绍了P2P技术的特点,然后分析介绍了P2P技术的网络结构和应用领域,最后对P2P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XML索引动态分组的P2P信息检索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中心服务器P2P存在瓶颈和单点失效以及无结构P2P易产生网络阻塞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ML索引动态分组的P2P信息检索机制,解决了P2P系统多层次分组不能及时更新以及分组依据片面性的问题。方案中基于发掘用户兴趣设计了动态分组的IBDG算法,该算法通过实时更新分组提高了搜索效率。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P2P网络在文件共享、即时通信和协同工作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网络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P2P网络由于其自身自组织和非中心化的网络特点,给当前的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病毒防御方面着手,首先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病毒防御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然后对病毒防御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充分利用现有病毒防御技术的基础上,针对P2P网络环境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P2P直播系统在当今互联网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P2P文件共享系统,其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更高,因此对该类系统实时性的破坏,即延迟攻击,产生的危害极大。通过分析相关理论模型,该文指出P2P直播系统在实时性方面存在安全脆弱性,基于Eclipse攻击提出了No-Offer、Delay-Chunk和No-Chunk延迟攻击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信誉机制的路由表清洗防御策略。在PlanetLab平台上基于PeerStreamer实施了真实的互联网实验,证明了Eclipse延迟攻击对当前系统的危害和该文防御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蔡桦 《科技信息》2010,(9):52-52,56
P2P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对等方式形成的网络连接,弱化或完全取消了服务器的作用。本文将对P2P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当前P2P中主要的信息检索方法进行介绍。结合P2P技术原理,着重以时下流行的P2P软件(迅雷、BT、电驴)为例,从P2P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优缺点能入手,并结合本人对与上述三款P2P软件的下载能力测试,详细讨论P2P的使用性能特点比较和功能原理。  相似文献   

19.
浅谈P2P技术     
赵生勇 《科技信息》2010,(20):I0228-I0228
计算机对等联网(Peer-to-Peer networking P2P)技术是目前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的活跃领域.该文描述了P2P基本特征,以及P2P网络分类,P2P与传统的C/S模型比较,最后,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P2P搜索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介绍P2P信息搜索的原理,接着对P2P系统中各种网络搜索技术的特点及性能进行了介绍及比较。最后提出P2P搜索技术研究的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